首页 理论教育 在全面发展中育人

在全面发展中育人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中的一条基本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以人为本,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发展、特色成长。中学教育要贯彻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理论上,全面发展观在学校推行还没有什么大的障碍,问题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到位。

在全面发展中育人

赵国栋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中的一条基本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提高育人质量,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教育方式。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以人为本,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发展、特色成长。

一、教育实践中落实全面发展的误区

中学教育要贯彻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理论上,全面发展观在学校推行还没有什么大的障碍,问题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到位。人们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的社会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知识就是力量”,这当然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但认识如果停在这一点上是不全面的。应当承认,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产生力量。历史上的诸葛亮、包公、文天祥,现代方志敏、周恩来,他们的人格力量,仍在激励着我们爱国爱民、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当董存瑞手举炸药包,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时候,当江姐在牢房中绣着五星红旗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当我们诵读屈原的《离骚》或李密的《陈情表》的时候,我们感到了感情力量激起的不尽波澜。

知识是培养品德的重要基础,缺少美德的知识是不完善的。“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这里的“知识”,不是指关于自然的知识,也不是后来所谓“形而上学”的知识,而是人对“美德”的理性把握。但现实生活中有人对“知识即美德”进行片面性的的曲解。把知识与学历等同,而且进一步曲解有“知识就有美德”。但我们发现有所谓学历的知识不等于就有美德,假药、假饮料、假种子、假化肥以及种种用高科技手段坑害消费者的案例就是证明。这几年浮出水面的腐败分子都是有高学历,不是学士、硕士就是博士,他们的知识水平很高,但灵魂却很脏,不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最终是走上了犯罪道路,学历再高,知识再丰富也没有用。

2000年年初,在北京大学发生了这样一件惨案,同屋居住的两名博士生,一个36岁,一个26岁,两个人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他们两个的关系却极其恶劣,导致相互伤害,双双死亡,这一事件让人震惊,更引起人们思考。两个博士,论知识是数一数二的,却因难以相处酿成大患,并最终命丧黄泉。可见,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发展的内涵定位于知识既是重要的,又是远远不够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文化的等许多方面。

中学教育要为学生打好今后进入社会做人、办事、健体的基础,还要帮助同学们接受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以及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还要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使同学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二、如何以育人为根本,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案中书”是不行的,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随着电脑、电视、录像的普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已变成现实。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前一时期,有些网吧、营业性娱乐场所有着西方国家暴力和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大量充斥,诱发了青少年犯罪。一些学校发生的恶性案件,据这些青年犯罪分子供认,是在影视片上学到了这些东西。一些影片、光碟是直接的教唆犯。中学生是不良影视、不良文化的直接受害者,在这种不良文化的影响下,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搜身、骚扰、殴打、抢劫等校园暴力行为在一些地方蔓延,我们学校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这是值得忧患的,如果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与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同步进行,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育人看做重要的事情,在五育中,德育是灵魂,是根本,对孩子的做人教育至关重要。有人说智育差的孩子是次品,体育差的孩子是残品,德育差的孩子是废品,这话不无道理,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某些知识、某种技能,可能速成,但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累,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确实是难于速成的。

1.学校要加强德育,要从社会上以及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针对性。首先从文明礼貌做起。文明礼貌的传统不能在新一代人中丢失,一旦丢失了,小而言之,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而言之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带来耻辱。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有礼仪规范,才能使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礼貌的本质是尊重人,例如:“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些礼貌用语,有些人不是很习惯地讲出来,特别是做了对不起人的事,“对不起”“请原谅”很难出口,常常因此导致恶语相加,甚至挥拳相向。一些礼貌用语,可以帮助人与人建立起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关系。应该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一个很大的不足是不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应从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做起,这些已写进了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要狠抓落实。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事做起。前一段时间《广而告之》有一个镜头,母亲拿几个香蕉给孩子吃,母亲说她也吃一个,孩子说不行,他全要,然后有一句广告词:“年轻的父母,不要用你们无私的爱骄惯一颗自私的心。”讲得很好。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和长辈一起分着吃,要养成习惯,这不是不爱孩子,这是从更长远,更本质的方面爱孩子。

加强德育,当前要着重抓爱国意识、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这几年很有成效,尤其是升国旗、向国旗敬礼,在国旗下演讲、看爱国主义电影、唱爱国主义歌曲。教育活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要持之以恒,要继续搞好。公民意识要大力加强,强调公民意识,是社会的呼唤,能遵纪守法,能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能忠于职守,能有社会公德,这不是降低德育要求,而是中学德育能够落到实处。

民主和法制意识是当代国民最需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讲老实话,我们的民主意识不是很强,民主习惯、民主作风是很薄弱的,尤其到基层,家长作风、一言堂、专断和粗暴的作风,还是严重的。我们的许多干部、群众不懂得,更不会用民主的方法处理家庭、单位、部门、社会内部的关系,来解决各种利害冲突和矛盾,由此而造成许多严重后果,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要从小学会讲民主,从小培养民主作风。当然在培养民主精神、民主作风的同时,要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法、知法,不然,犯了法还不知怎么犯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守法,有了法律知识而没有法制意识,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在法律范围之内,结果是有法不依,甚至是只法犯法,这是当前存在的相当普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养成依法自律的自觉性,二是对有法不依者要严加惩处。

加强德育工作,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让父母朋友有这样一个理念,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当您的孩子在外面闯了祸以后,您是怎样处理的?生活中由于孩子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时,父母如何处理就成了一门艺术。有一些父母因此责怪孩子,训斥孩子。如有的父母会说:“你是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你这个孩子,简直不给大人省心,赶快回家去吧,还在外面待着干什么?回去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有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家该玩就玩,该学习就学习,而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这般,孩子是不可能有责任心的,细想一下,不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吗?责任感的的教育应当渗透在一时一事、一言一行中。其中,父母们特别要注意对孩子所犯过失的处理。里根曾在回忆录中叙述了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令其终身难忘的事,1920年,11岁的里根特别爱踢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12.5美元,当时值125个生鸡蛋,父亲借给12.5美元,里根用2年时间打工挣还。里根在回忆录解释道,正是通过这件事,使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人应如何对他的过失负责。

2.要加强美育。对人的培养,既需要晓之以理,又需要动之以情。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因素。因为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席勒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阶段才能实现。”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可以说,美育就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必经之路。记得有一首诗写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国:是长城、泰山、长江、黄河;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中国风俗最浓的是国外的唐人街,面对出国潮,那些空洞的说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面对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传统之美,却以它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使海外游子寻根问祖,思乡爱国。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扫黄、严打这些治标之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为了社会的长治之安,还得在治本上下工夫。要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耻辱。现在,不识真伪,不分善恶,不辨美丑的现象到处都是,据报道,河南郑州照相馆让孩子穿着日军服装佩东洋刀照相做广告;四川恶霸刘文彩收租院被请上各式广告。这些并非个别事例。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刻不容缓。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一个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的人不可能去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不可能去偷盗、抢劫,不可能去杀人掠货、谋财害命。

3.劳动教育亟待加强。谈起中国孩子的劳动态度,的确让人汗颜,一项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每天0.7小时,英国每天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0.2小时,即11.32分钟。

但是这种现象是谁造成的呢?《北京青年报》对父母的问卷中,当问到“你最关心、看重孩子什么?”71.4%的父母回答是“孩子的学习”。当问及学生们“最看重什么”,60%学生回答“学习成绩”。

在父母眼里,一切为了考试,只有孩子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体育、道德、劳动,在一些父母眼里都可以放弃。

那么,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呢?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曾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高出20%左右。此外,这些人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从教育的角度讲,劳动对于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也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有两个重要发现: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劳动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房间大扫除。作为中国父母可以考虑,怎样使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劳动岗位。我想一是劳动岗位要固定;二是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三是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仍是伟大的真理,有人说:孩子不爱劳动,责任在家长,不无道理。宠孩子,往往有意无意在浊蚀孩子的劳动观念。一些家长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去迎接孩子,以使孩子少经历一些劳动的艰辛,其精神是感人的,但这决不是上策,因为劳动的艰辛恰恰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营养源。经常劳动的人膀大腰圆,肌肉丰满,几代不劳动的骨瘦如柴、胳膊细如麻秆。现在犯罪现象很多,物质享受的欲望和不劳而获的诱惑,是当前犯罪现象激增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劳动为荣,不以劳动为耻,是刻不容缓的大事,热爱劳动并且有劳动技能是国民的重要素质。

4.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普遍加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所得结果表明:北京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归纳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有敌对倾向;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不能自控;思维偏执狭隘,很难与人合作;抑郁苦闷,无精打采,严重的有自杀念头,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典型的表现是考试焦虑症,心理不平衡,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而这种机会在成长过程中是常有的,我在教育电视片看到,国际中学生男排在斯洛伐克比赛。由于裁判员不公正,两次故意误判,使我国中学生代表队以两分之差未能拿到冠军,大家很气愤,有的闹,有的跟裁判抗争,领队、团长、教练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裁判固然可恶,但如果我们打得再好一些,他们想捣乱也无法得逞,这是一种引导;这个世界上,不公正的现象是常有的,关键是要自己发愤图强,要比对方更强大,这是另一种引导;你们以后当了裁判,一定要坚持做到公正,这又是一种引导。这几种诱导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有人主张设计一套挫折教育、磨难教育的方法,让学生经受经受。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能跟《西游记》一样,由如来佛设计九九八十一难,去考验孙行者们。我们应利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常出现的一些教育机会,进行教育。有一个教育家一段话说得好:“逆境诚然可以锻炼人,有的人经受了逆境的考验,确实更加坚强了;但是逆境可以摧残人,更多的人因经不起这摧残而消沉。”所以不应随便地把人置于逆境或困境之中。我们应提倡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一种很合理、很有益的教育探索。因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很合理,也很符合同学们的愿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成功的能力,给孩子们成功的信心和希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得各自的成功。

在深化课改的今天,学校要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广泛的社会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品德修养、在体验中学会审美、在体验中锻炼劳动技能,只有通过广泛体验,才能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