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化育人各环节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深化育人各环节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努力探索构建与素质教育目标适应的“小学生素质综合发展评价基本模式”。目标,即学生培养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成为“双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进了“双素质教育工程”的深入实施。

我们实施了“启迪、陶冶、激励、养成”的德育模式。依据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校多年德育工作及养成教育的经验,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有机结合,协调作用的过程。就是说学生首先要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知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通过情绪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培养,通过意志将信念付诸行动,克服困难,自觉努力,坚持经常,把优良行为强化为习惯,最后通过“行”再现“知、情、意”。知识是情感产生的条件,是进行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因而要把知识的传授当做行为习惯培养的首要一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激发情感,磨练意志,指导行动,环环相扣,有机结合,协调作用。这是一个长期、复杂、反复、细致的过程,面对小学生们稚嫩而又充满渴望,纯洁却极易受到污染和伤害的心灵,只一味地严格要求,强化训练是不够的,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提炼,我们构建了以“启迪、陶冶、激励、养成”为内涵的德育模式,旨在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启迪而不是硬灌,养成而不是管制,激励而不是强制,陶冶而不是压制。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在《双素质教育工程》的实践中形成的新的办学思想:“主动发展,和谐育人”。

我们开展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通过实验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课程+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四种方式,也是四条途径。同时辅以家长学校,家长咨询和社会公益活动。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家庭和社会各个领域中,力求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有效、融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心灵受到熏陶和感染,意志行为得到磨练,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创设条件、创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及时的开发,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以社团为龙头,以兴趣小组为基础,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活动课模式。全校建立四个社团,即:雏鹰艺术团、蓓蕾文学社、希望少年体校和星火科技活动站。兴趣小组有32个,按年级和兴趣自愿申报,打破班级界限。

我们努力探索构建与素质教育目标适应的“小学生素质综合发展评价基本模式”。即“目标——等级+特长+评语”。目标,即学生培养目标。等级评价,即对学生各种学业成绩的评定分为5、4、3、2、1五个等级。特长,就小学生来说,特长主要指兴趣爱好。评语,即对学生的综合性操行评语,包括两项:一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热情,注意力等的评价;二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和日常习惯。“目标——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模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运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既着眼于评价过程与培养目标的联系,又突出了对学生素质发展状态的动态评价。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成为“双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进了“双素质教育工程”的深入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