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斗争与发展中塑造社区文化

在斗争与发展中塑造社区文化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已饬属严密注意外,理合将调查经过备文呈复。现军调部业已撤销,本部为确保治安,兹特通知贵党在沪人员,限于三月五日前,全部撤退。对外称作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和平谈判之门关闭后,按照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在董必武同志率领下,3月7日与中共代表团驻南京工作人员一起胜利返回了延安,从而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随后,房屋被国民党上海市政府非法接管,家居陈设全部流失。

2.4.6 在斗争与发展中塑造社区文化

1)追寻法兰西文化(1)天主教的影响

民国22年,法国耶稣会惠济良拨款,在吕班路建造伯多禄堂。次年落成,为震旦大学新堂,民国25年开放,为总铎公堂。民国26年“八一三”后,华东地区一些知名天主教徒家庭避入法租界,多定居堂周,形成区境内上层教徒社区。内多高级知识分子,尤多医生,多海外关系,现有后裔200多户。圣路加医师协会会所亦设于该堂。

由于伯多禄堂的缘故,使思南路47-48号街坊内的宗教色彩十分浓厚。例如住在复兴中路505号的刘长阴,正是由于伯多禄堂而迁居至思南路47号街坊内。刘家全家信奉天主教、热衷于宗教事业,故与马相伯、陆柏恩、朱知耀并称为当时的“宗教四大家族”。刘家拥有立德油厂、长兴煤矿等产业。思南路47号街坊内的复兴中路505号与思南路95号均为宗教房产。

1903年,马相伯创建震旦大学。他是一位爱国的天主教徒,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遭到了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反对。1905年耶稣会更派遣神甫南从周到校直接干预校政并夺权,迫使马相伯愤然退出。从此震旦大学全部由传教士所控制[24]。1908年,震旦学院迁入吕班路,由法籍教士南格禄任教务长。民国6年改名震旦大学,即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有震旦博物院,即今上海昆虫研究所。民国27年,伯多禄堂旁设磐石小学,即今重庆南路小学。

震旦大学自迁至法租界后即增设医科,并以广慈医院为专门实习医院。广慈医院建于光绪三十二年,法文名圣玛利亚医院,即今瑞金医院。

(2)两个文化沙龙

抗日战争之前,思南路47-48号街坊内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化沙龙。其一的创办人是张静江、李石曾、陈和铣,还有于1940年代初入居马斯南路98号(思南路64号)的褚民谊以及郑毓秀等,这是一群留法归国的国民党官方文化人,以张、李、陈、褚等人在法国成立的世界社,及后来的世界文化合作协会为中心机构,兼设中法联谊会(设于复兴中路541号,秘书江文新),开展了许多文化活动。1930年代初,中法联谊会建有戏剧组,曾于卢湾区境内演出,民国26年9月3日成立孩子剧团。次年7月,中共地下组织通过中法联谊会戏剧组,成立上海剧艺社,以辣斐、兰心等戏院为据点,活动至太平洋战争爆发。

其二为以马斯南路115号(思南路81号)曾朴、曾虚白父子寓所为中心的文化沙龙,以介绍法国文学为宗旨,参与者有李青崖、徐霞村、徐蔚南、邵洵美、徐志摩、田汉、郁达夫、卢梦殊、傅彦长、朱庶鹏、张若谷和崔万秋等,并通过《真美善》杂志和书社出版了不少法国文学著作。曾虚白曾回忆:“我家客厅的灯不到很晚是很少会熄的。我的父亲不仅特别好客,而且他身上有一种令人着迷的东西,使每一个客人都深深地被他的谈吐所吸引……谁来了,就进来;谁想走,就离开,从不需要繁文缛节。我的父亲很珍惜这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处处像一个真正的法国沙龙。”(16)他们把法国和西方的异国风味结合进民族主义者的论述,认为“上海的特殊情形将最终提高整个民族的美学修养……以试验一个崭新的中国文明是否可能”。

2)抗争精神

(1)以在“周公馆”发生的事件为例(资料2-1、资料2-2)

资料2-1:国民党卢家湾警察分局监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上海办事处专报(节选)

卢家湾警察分局情报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一日)

钧局三十五年六月五日市警厅(三五)字第9186号训令:略以新华日报社设工作人员宿舍于思南路一〇七号,饬令就近严密注意等因。奉此,自应照办。查上开地址系义品洋行房产,本出租于中央党部黄天霞居住,于本年五月间黄天霞举家迁移南京,乃转让于新华日报社作为职员宿舍。内中住有新华日报编辑乔木、刘方华,新华周刊发行人龚澎,总经理沈野,中共代表团总务主任祝华及该团会计科长刘恕,顾问华岗等二十余人,至今并无其他动态。除已饬属严密注意外,理合将调查经过备文呈复。仰祈鉴核。

谨呈

副局长 俞

局长 宣

[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十日(17)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中共代表团在沪活动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6-207.

资料2-2:淞沪警备司令致中共上海办事处函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中国共产党上海办事处鉴:查贵党拒绝和平谈判,制造内乱,复在本市煽动风潮,组织暴动。现军调部业已撤销,本部为确保治安,兹特通知贵党在沪人员,限于三月五日前,全部撤退。所有全部撤退人员及眷属,限于三月三日前开具名单送部核办。

淞沪警备司令 宣铁吾

二月二十八日(18)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中共代表团在沪活动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1.

思南路73号这幢小洋房原为法国在华商人所有,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占用。抗战胜利后,改由国民党中央专员黄天霞居住。1946年5月上旬,黄天霞举家迁往南京,中共代表团租下了这幢楼房。对外称作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同时在那里成立了以华岗为书记的上海工委,统一领导公开的统战工作和部分秘密工作,出版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群众》周刊。

在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设立期间,芦家湾警察分局采取秘密监视、电话窃听、汽车跟踪、化妆饭店侍应生或以查户口为名入内窥视等手法搜集情报,并将所获情况每日密报市警察局局长。

和平谈判之门关闭后,按照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11月19日,周恩来返回延安,周公馆交“民主同盟”代为保管,中共代表团上海办事处改为联络处。1947年2月底,国民党反动当局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先在重庆、南京派特务、宪警包围了设在当地的中共联络处,限令那里的工作人员于3月5日前撤离。2月28日晚,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也致函中共上海联络处,胡说什么“查贵党拒绝和平谈判,制造内乱,复在本市煽动风潮”,限令中共驻沪人员于3月5日前全部撤离。同时派警察、特务包围监禁了周公馆,限制了联络处工作人员的活动自由。3月5日,中共代表团上海联络处及《新华日报》上海办事处、《群众》杂志社工作人员一行33人在国民党警察特务的监视下,被迫离开上海,乘火车前往南京。在董必武同志率领下,3月7日与中共代表团驻南京工作人员一起胜利返回了延安,从而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随后,房屋被国民党上海市政府非法接管,家居陈设全部流失。

(2)震旦大学难民

“八一三”事变后,法国传教士饶家驹得中外人士赞助[25],创办震旦大学难民所,又称马斯南路难民所(在震旦大学操场上),收容难民3000余人。由震旦附中童子军20余人,配合男女纠察20余人维持秩序,又分设各管理组,雇用工作人员(其中有中共地下党员)。创办伊始,一度霍乱、痢疾等疫病流行,儿童麻疹流行。后来天主教会设立病院、施诊所、药房和产院各一所,由震旦医学院师生、广慈医院医生护士和仁爱会修女负责医疗卫生工作。教会在收容难民的同时进行传教,第一年就有病危难民230人领受洗礼。

难民所受到租界当局的资助,上海公教进行会也发动教徒捐助,教徒妇女为难民们缝制棉衣。民国28年2月,开始疏散难民,7月29日结束。难民所先后收容难民5万余人次。中共地下党员对难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抗日意识,从而有不少难民参加新四军等抗日队伍。

本章回溯了“义品村”自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沿革。“义品村”形成于法租界的城市化进程中,它位于法租界西区的起点,正如1920年代的《海关十年报告》所言:“法租界的西区是上海唯一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区。”在如此的区位环境中,该街坊的氛围是静雅的、洋派的,充满了文化气息;街坊内集中体现了居住类型与建筑风格的多样性,真可谓是上海近代多种居住的缩影,宛然一个现成的“上海近代居住建筑博览会”,整体价值非常高。社区内相当比例的居民有文化、有权力、有地位、有经济实力。在那特殊的历史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政界要人、租界西绅、洋行大班、江浙富户、革命志士等云集于“义品村”及其周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混杂的社区,也为后世留下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注释】

(1)即如今的思南路,笔者注。

(2)从发展过程看,法租界的法国文化根基是它具有魅力、特征鲜明的重要原因。法租界与英租界的竞争不是通过商业,而是依靠文化力量。

(3)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十六日,法公董局公告:在法租界外滩、新永安街、吉祥街、法租界十六铺范围内,无论沿道路两旁或在里弄之内,建筑物因火灾翻造,或年久拆造及其他原因新建或翻建,只准核给西式砖石房屋的营业执照。民国9年3月18日及翌年3月21日,法公董局又有类似规定,即整个法租界不准建筑中式房屋。在主要道路(如今金陵东路、延安路、淮海路、重庆南路)两侧,凡建中式房屋,在发营业执照时,其门面必须是西式的。民国24年6月17日,法公董局重申在贝当路(今衡山路)及姚主教路(今天平路)之转角,只准发给西式房屋之执照,在姚主教路以西,在贝当路两侧,凡发给中式房屋执照,均须考核新建筑物之外观务必与邻近西式房屋互相协调和谐[59]

(4)上海法公董局技政部工务处营造大执照领照呈请书(思南路59号汽车库加建,法地册4512F)详见附录6(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建档案馆)。

(5)即“义品村”所在区域,笔者注。

(6)为丁济万医生开发的房产。丁济万早年成名,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名医,临诊经验丰富,精于内、外、妇、幼诸科,尤善治伤寒时病,曾任上海市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后移居香港继续行医。丁济万3个字当时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乎不知道丁济万3个字的就不能算地道的上海人。

(7)由于年代较为久远,一些建筑的建造年代很难确定。年代选择的优先顺序是:建筑请照单、文献资料、建筑设计年代,如万福坊(复兴中路523弄),建筑设计年代是1931年,采访当地居民时被告知丁济万医生于1937年建成万福坊,并开始对外出租,因此书中万福坊的建造年代为1937年。

(8)1920-1930年代是近代上海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上海人口急剧膨胀,里弄住宅建筑又得到发展。

(9)伯多禄教堂(重庆南路270号):天主教教堂。1933年由法国华侨集资兴建,次年建成,属拜占庭式建筑,是上海主要天主教教堂之一。以耶稣第一位宗徒圣伯多禄的名字命名为“圣伯多禄加尼教堂”,习称伯多禄堂。教堂正门上面有头戴教皇冠的伯多禄(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石像浮雕,为整块大理石雕成。教堂为拜占庭式,雄伟壮观,中央有大穹隆,弥撒间后有五所边祭台,大门左侧有钟楼,前辟堂场,两侧过道。堂内无支柱,处处可看到祭台,并可清晰听到讲道声。设座1000个,面对祭台大型唱经楼,有1930年代最新乐器电子管风琴伴奏,可供百余人登楼唱经。

(10)复兴公园占地91公顷。前身为顾家宅村顾姓私人园林和农田,法租界公董局购入后,辟为法国占领军兵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军它迁,公董局决定辟为公园,设计者郁锡麒。清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七日(1909年7月14日)建成开放,名法国公园,习称顾家宅公园。当时只限外国人游玩,公园规则明文规定:狗不准入园,华人除随同外国人来外不准入园。经华人多年斗争,民国17年(1928年)7月1日起,始允华人购券游园。民国32年,汪伪市政府改名大兴公园,实际充作侵华日军的操场和仓库。民国35年1月1日,更今名。公园为法式兼有中式园林特色,以花卉、树木、亭榭、山池见长。

(11)圣尼古拉斯堂(皋兰路16号):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堂。民国21年始建,民国23年落成。原俄国中将格列博夫发起集资,由著名的俄国建筑师亚隆设计。平面呈方形,占地1100平方米,水泥混合结构,水暖电器设备齐全,设有钟楼,圆形屋顶一通到底。堂内十字平面,主立面厚墙小窗,屋顶由尖拱及九个金色的鼓形座圆顶组成,堂顶上有“下”的符号,代表东正教。孔雀蓝的尖顶和顶尖上金色十字架相衬托,墙面为黄色面砖,室内砌以彩色瓷砖,四壁与拱顶都饰有精美的圣像油画,多出自俄侨画家哈里托诺夫、扎多罗日内等人之手。屋顶大吊灯,形式特殊。外墙大理石上,用俄、法、英3种文字,刻着教堂全名。

(12)户籍调查资料来源:上海市卢湾区档案馆。

(13)详见附录1:思南路47号街坊1944年户籍调查(节选)。

(14)据上海市卢湾区档案局资料室的负责同志称,基地中有几户外籍居民(统计表中以不详表示),因资料属秘密级因而无法查阅。

(15)《洋气浓郁兼承传统的生活情状》——思南路47-48号街坊
  居民生活情况是社会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之一,特定城区居民生活情状和趋向,是该城区文化形态的重要要素,是城区文化研究不可缺失的部分。本次调研,我们力图从居家布置、生活常规、子女教育、业余生活诸方面进行切入,却因时日过久,被调查者当时多为稚龄群体,能言印象,难道其详,无法进行量化统计,只能根据非系统的点滴口述,加以考察分析,但纵然如此,犹可予以“洋气浓郁、兼承传统,较上海主流社会中西融合的生活方式具有更趋欧化倾向的特征,对追求洋气与时尚的上海主流社会生活方式具有导向作用的城区”这样的总评价。
  居家布置以西式为主,中式为辅,即客厅、餐厅中均以西式家具,如沙发、玻璃橱、椭圆形西餐桌,甚至有吧台等,唯卧室内中西纷呈。原住马斯南路113号(今思南路79号)的太源五金号(副经理沈冰言家,是完全西洋化的典型,由外而内悉为西式,一套法国式镀金家具尤令人注目,连墙上所悬亦都是著名油画。李烈钧家则是中西合璧,一套客厅家具是按日本的式样特制的,餐厅中柚木西餐桌是蒋介石送的礼物,还放了一个当时极为罕见的冰箱,令人瞩目。但客厅前部正中一只直径80~100公分的青铜古鼎和靠在西壁上的廿四史专用红木书橱,飘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西式建筑中的居家设计,西式家具布置的客厅,加上壁上悬挂几幅传统的字画,小玻璃橱内展放有几件中国古董,成为社区内多数家庭的共同特征。色彩上孰浓孰淡,则由主人的素质与兴趣而定,如思南路65号某美术学校教授夏百鸣家中,客厅正中是传统图案的大瓷瓶,玻璃橱里是小型的精美瓷器,墙上悬着“八仙过海”的绣像,更有趣的是法式布置的花园里矗立了观世音和老寿星两尊塑像,传统文化的空气特别强烈。但在所访涉的20多家中,传统绅缙家宅那种中堂式布置一家也没有,连著名老中医葛养民在马斯南路91号(今思南路57号)二楼诊所里的布置也是西式的。
  生活常规中的饮食以中式为主,但因杂居的外侨影响,留洋归来者多,从事政务与经商者多,因此好西餐的甚多,个别的甚至已完全西化了,如沈冰言、葛存愍(葛养民之弟,木材商)家即有能烧西餐的厨司。据董竹君的回忆录,郑毓秀的生活即完全西化,主食非当天的面包不食,且非霞飞路老大昌法式面包不食,饮水亦非上海自来水不饮,当其住在南京时,须每天以火车、后来以飞机运去。服饰上悉以西服、旗袍、大衣为主,男主人外出绝少有长衫者。多数家庭拥有轿车,个别的为自备三轮车。
  于子女教育极为重视,连女子都普遍受到良好教育,李烈钧、程潜都将子女送入寄宿学校,律师单毓华有4子7女,共11个子女,除一女夭折外,在建国前长大的4子5女,全部受过高等教育,唯第11女为高中毕业。许多家庭更注意子女的专长培养,如绘画、钢琴等。个别家庭或许因有老人主家,具有较浓的传统色彩,薛笃弼父亲唯恐孙辈交友不慎,专门请了家庭教师在家教授。
  以休闲为主的业余生活中,老人爱书法、京剧,青年爱电影、音乐的特点,不少家庭仿效外侨举办家庭舞会,少数家庭(主要是军政要员家庭)有去庐山、青岛、乍浦避暑和旅游的习惯,咖啡上升为与茶并重的休闲饮料,以致在我们访问所至的刘国华、葛正凯、沈健生等家人时,招待的都是咖啡。
         ——摘自内部资料

(16)摘自永业集团内部资料。

(17)原件存于上海市卢湾区公安局。

(18)载1947年3月1日《中央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