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封建王朝改良梦折

封建王朝改良梦折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导这次“自强”运动的中央代表人物是素来有“鬼子六”之称的恭亲王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置是清政府买办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898年,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正式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从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变法进行了103天,亦称“百日维新”。

第二节 封建王朝改良梦折

洋务派的自强梦

近代中国遭受到西方列强的掠夺、压迫、奴役,当时的中国人,都有一个真诚的梦想:就是在应对西方的冲击和挑战中,寻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道路,寻求恢复中华民族历史光荣的伟大梦想。太平天国力图从体制外对清王朝发起冲击,这是对清王朝统治的一次极大震撼,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清王朝内部的调整和政治格局的变化。

在寻求民族自强的道路上,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没有放弃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事实上,在鸦片战争前后,就有一批主张“务实”的士大夫开始呼吁向西方学习。

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西方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在任两广总督期间,主持编撰《四洲志》,并翻译引进一些来自澳门的外文书籍。魏源作为林则徐的好友,也秉持经世济用的理念,将林则徐的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编撰《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另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书,也广泛地介绍了西方的情况,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念。他们正是从睁眼看世界、了解西方、接受西方开始,去寻找使中国走向强盛发达的道路。学习西方,是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路程的第一步。林则徐、魏源等人是中国最早迈开这第一步的先行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终于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加上当时太平天国正在南方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清朝政府开始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部分主张付诸实践。

主导这次“自强”运动的中央代表人物是素来有“鬼子六”之称的恭亲王奕。在慈禧太后上台以后,奕瞬间变成了红人,成为清廷新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领班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置是清政府买办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机构不但是清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管理机构,也是清政府“办理洋务”的管理机构。以这个机构的设立为契机,清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引进西方技术的举措。而“搞洋务”的主力军则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一批汉族官僚,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洋务运动前期主要以“求强”为主要目标。从曾国藩于1861年在安庆设立军械所开始,洋务派开始创建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其中以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为庞大,几年之内,便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另外,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的金陵制造局等也具有一定的实力。

img5

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

img6

建于1872年的轮船招商局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意识到西方的先进不仅仅在于枪炮武器,而且还在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当时军事工业开支负担沉重,所以洋务派又开始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目的。这些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其中以李鸿章设立的轮船招商局最为著名。另外,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也小有名气。

在此基础上,洋务派还创立新式陆海军,李鸿章的淮军就大量装备洋枪洋炮,成为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同时,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建成,特别是北洋海军,在1888年正式成立以后,一度成为亚洲第一的海军力量,成为洋务运动中最耀眼的一项成果。

然而,洋务运动的成果就如昙花一现。首先是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更是给了李鸿章等洋务派当头一棒,李鸿章精心经营的亚洲第一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维新派的立宪梦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无论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日本来说,几千年来日本都把中国当作一个强大的国家,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中国为师。甲午战争是日本第一次战胜中国,显示了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成果。而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对手,原本近在咫尺的小岛国突然崛起强大到能够击败自己,这种冲击和震撼比之前败给任何一个欧美国家更大。

img7

康有为

因此,在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被瓜分的厄运,光是在器物上进行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这就在近代中国形成了一股维新变法的新思潮。

img8

梁启超

甲午战争结束后,一批被战败深深刺激神经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站出来,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发出了改革制度的呼吁。康有为在19世纪90年代初写就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本著作,借批驳汉学、托古改制来宣传他的维新思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适逢会试之期,在京应考的士子义愤填膺,纷纷上书反对。康有为正是在此时成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他发动士子上书,要求拒绝对日赔款,实施变法。这场“公车上书”运动为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舆论条件。

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阐述变法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同时,维新派通过成立“强学会”、“广学会”等团体,发行《万国公报》《时务报》《强学报》等新闻报刊,翻译撰述《天演论》《法意》《日本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等书籍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同时还培养发掘了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批维新变法人才。康有为还与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开议院兴民权、改革科举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变法主张。

1898年,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正式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从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变法进行了103天,亦称“百日维新”。在这短短的103天中,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了鼓励实业,设立铁路、矿务、邮政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训练海陆军,裁汰冗员、整顿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一系列变法举措,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img9

戊戌六君子

但是,新法在地方上的推行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湖南巡抚等少数官员以外,大部分地方督抚都采取观望甚至抵制态度。6月1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并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被扼杀于摇篮中。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血腥镇压“戊戌变法”的两年后,在国内外压力之下,连慈禧太后本人也意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清政府再一次推行“新政”,将戊戌变法的主张翻版重新推出,试图以此来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但后来的“皇族内阁”让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成为一场闹剧,所谓“立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清朝皇族和贵族仍然不会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民权”、“君民共主”成为他们口头的承诺,这使部分立宪派的梦想完全破灭。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强烈刺激下,所发动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运动,这种在封建社会内部谋求社会发达、经济进步,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无异于与虎谋皮。最终结果必然使中国人走向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的努力又一次遭受到挫折,中国人寻求的民族富强之梦又一次破灭了。但是,这次的努力和以往的一切努力一样,是在寻梦道路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