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观念的涵义及分类

思维观念的涵义及分类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念的这一成分,使观念具备了规定行为的目的、构想行为方式并对行为结果进行预测的功能。内部观念是指已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准则,成为其行为自觉直接的支配者的观念。个体观念是指依附于处于各种社会联系中的行为个体的观念。群体观念的内容相对来说是一般性的,而个体观念的内容则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殊性。

3.1 思维观念的涵义及分类

观念作为哲学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一切思想、一切形式的认识、看法;后者则是指行为主体在一定行为活动中自觉或自发建构起来、内含着一定知识和价值观、渗透着一定需要和情感意向的关于客观现实(包括行为活动)的一定看法和构想。

观念不等同于理性认识,也不归结为感性认识,而是处于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部”,既含有理性的成分,又带有感性的色彩;具有抽象又具体、间接又直接、普遍又特殊的双重性特点,由此而与思想理论和感性直观区别开来。观念与感性表象的区别,在于观念是以某种抽象的形式将感性表象加以选择和建构,勾勒出一幅既体现着某种普遍性原则,又蕴含着大量感性直观的行为蓝图。这蓝图不仅仅是现实的“真”的反映,还渗透了主体的欲望和“善”的要求。观念与思想理论的一定差异,则在于理论仅仅是关于客观现实的抽象概括,它是已将感性表象“蒸发”了的思想“物”,而观念正是理论与现实行为活动之间的桥梁。观念的构成成分主要有:

(1)知识。即对客观现实、行为经验的反映。观念中的知识成分是抽象和具体、理性与感性的认识形式和内容的融合。由于它是建立在行为主体的不同价值观和认识水平基础上的,故知识又有真与假、本质与非本质、偶然与必然、科学性与非科学性之分。知识成分为形成整个观念,为观念具备认知客观对象、确定和构想行为目的和方式以及预测行为结果的功能,提供理论的和实践经验的依据。

(2)价值观、需要(意欲)。观念中总包含着行为主体的一定需要和欲望,体现着其价值观。观念不仅是将客观现实反映到头脑中来的、关于外部事物的结构、内部联系及属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还反映着符合人们自己本性的需要,包含着人们在对自己有用的形式和规定上掌握行为对象的价值要求。观念究竟如何再现行为对象,如何选择改造客体以满足主体需要和欲望的行为手段和方式,都要由观念中的需要、意欲和价值观成分裁定。观念中的需要、价值观成分使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特定的发动和导向功能。

(3)行为的目的及方式。观念中或明达或暗示着行为主体为满足自身需要所应当采取的行为目的和方式。观念的这一成分,使观念具备了规定行为的目的、构想行为方式并对行为结果进行预测的功能。

(4)情感意向。情感是指人们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例如:赞赏、喜欢、爱慕、厌恶、憎恨等等。意向是一种加上行为主体主观需求印记的外部现实的反映,它既有某种客观可能性,又受着行为主体的主观欲望支配。观念中的情感意向,是行为主体由于自身的价值需要和行为目标的导引而自觉或自发产生的各种心理冲动的反映,它使观念具备了特定的驱使和维持行为活动的功能,即它可使观念为行为主体的行动提供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动力。

观念依据其对行为的作用途径之不同,可分为内部观念和外部观念;依其所依附的行为主体之相异,可分为群体观念和个体观念。

内部观念是指已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准则,成为其行为自觉直接的支配者的观念。外部观念是指那些尚未内化到行为主体内部观念体系之中,通过间接途径支配行为主体行动的观念。二者的差别在于是不是“内化”,是不是行为的“自觉直接支配者”。所谓内化,是指已纳入行为主体的整个观念体系。所谓自觉直接支配者,是说内化于行为主体的观念,可使行为主体自觉地按其要求行事,成为引导行为的直接原因。内、外部观念的联系首先体现在二者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内、外部观念都是行为主体的一定行为活动的产物,其中必有共性的内容。二者的联系还体现于相互转化上。对某一个或某一群行为主体来说是内部观念,而对另一个或另一群行为主体来说它则可能就是外部观念。

群体观念是指依附于以某种社会联系为纽带而形成的行为群体的观念。个体观念是指依附于处于各种社会联系中的行为个体的观念。二者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各自所依附的主体范围不同,而且表现在二者的内容上亦有差别。群体观念的内容相对来说是一般性的,而个体观念的内容则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殊性。二者的联系一方面表现为相互渗透,即各自都包含着对方所具有的一定内容。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相互转化,即个体观念一经传播到群体之中,为一定群体所接收、同化,就形成了群体观念;群体观念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个体观念。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规定:所谓思维观念,就是指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过程及其认识成果进行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具有主体倾向性的评价或看法。与每门学科的具体知识相联系,总会有由该学科知识概括转化而来的思维观念与之相对应而存在。

由认识或知识转化而来的特定的思维观念,一旦形成后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分析和评价事物的主观“先验框架”或观念模型。从创造性思维活动意义上讲,思维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转化成思维创造活动的内容要素而纳入思维创造过程,成为思维创造活动所依据的思维规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