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心智障碍的消除策略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心智障碍的消除策略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素质欠缺,必然会妨碍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采用适当措施和策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心理障碍。在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兴趣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创造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效率。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性格的完备性和严谨性基础上的。

6.2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心智障碍的消除策略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否取得成功,不仅与青少年的知识、技能、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心理素质欠缺,必然会妨碍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采用适当措施和策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心理障碍。

(1)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它促使个体去积极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在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兴趣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创造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效率。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创造性学习的任务。

(2)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心

在进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充分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有利因素,从精神上树立必胜的信心,而绝不能丧失信心。

(3)鼓励青少年勇敢顽强,奋发进取,力戒胆怯和倦怠

在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毫不畏惧和退缩。如果胆怯害怕,知难而退,见难生畏,懒于动脑动手,贪图安逸享乐,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成绩。

(4)塑造完美性格,防止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方面的重要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意志、情感、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品质。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性格的完备性和严谨性基础上的。如果青少年只有智慧和意志等方面的优秀品质,而缺乏道德和情感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就会使其个性不和谐,影响创造才能的发挥。性格狭隘的青少年,缺乏豁达宽容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人际关系紧张,思维僵化,墨守成规,不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行为偏激,很难与人相处。性格狭隘、片面是创造性学习的大敌。要使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就要培养青少年健全、豁达的性格和灵活的思维方式,锻炼他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消除性格狭隘、片面的不健康心理。

【注释】

[1] [美]克雷齐等著.心理学纲要(上)[M].周先庚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88

[2]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8

[3]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4

[4] 胡伦贵,萧文,董志勇,刘志峰.人的终极能量的开发——创造性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48~52

[5] 刘奎林,杨春鼎.思维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192

[6] [美]J.P.吉尔福特著.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5~126

[7] Thomas R.Blakeslee.The right brai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unconscious mind and its creative powers [M].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0

[8] 胡伦贵,萧文,董志勇,刘志峰.人的终极能量开发——创造性思维及训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48~52

[9] 胡军.创造力研究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4,(4):79

[10] Learning By Marking[EB/OL].http://www.LEGO.com/education

[11] 联合国大会决议A/RES/40/14:《青年领域的进一步规划和适当后续行动》附件,第19段

[12] 联合国大会决义A/RES/50/81:《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第10段

[13] [美]奈德·赫曼著.全脑革命[M].宋伟航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0

[14] [日]恩田彰等著.创造性心理学[M].陆祖昆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1~12

[15] 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56

[16] 郑日昌,肖倍苓.对中学生创造力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83,(4)

[17]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99~200

[18] T.M.Amabile.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357~376

[19]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57

[20] G.B.Esquivel.Teacher behavior that foster creativity[J].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1995,(2):185~200

[21] E.P.Torrance.Guiding creative talent[M].Prentice-Hall,INC,1962

[22] 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26

[23] 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26

[24] J.W.Getzels & F.W.Jackson.Family environment and cognitive style: A study of the source of highly creative adolescents[J].Amer.Sociol Rev.,1961,(26):351~359

[25] M.A.Runco.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xceptional giftedness and creativ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161~164

[26] W.B.Barbe.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of the gifted[M].New York:Irvington Publishers,Inc.,1975

[27] D.Baumrind.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1,(11):56~95

[28] R.J.Sternberg, T.L.Lubart.Investing in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7):677~6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