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纪律管理

班级纪律管理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的纪律管理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有效的纪律管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精力有一大部分都是用在班级管理中。另外,有的班级纪律不好是与整个学校纪律不好相一致的。提高班集体的管理效能,在班级管理中需要遵循符合教育管理心理规律的一些基本要求。班级纪律是班集体建立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学习适应,融入社会所必需的。因此,需要加强班级的纪律管理。

一、班级纪律的含义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对群体规范遵从的水平最突出地体现为遵守学校纪律。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就群体而言,纪律总是以奖惩等外部手段来执行的。就个人而言,遵守纪律可能出于服从或认同,而当纪律转化为个体内部的要求的时候就成为自我约束,或自觉纪律了。自觉纪律是儿童人格发展、道德发展、知识技能学习和个人安全所必需,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校生活中,纪律是实现教育教学各种职能的基础和手段。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保证。

学生的纪律问题大约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经常表现出破坏纪律行为的个别学生,他们往往是班级纪律的真正危害者。虽然人数少,但能量大,一两个学生闹得全班无法学习。另一种是班级群体性纪律问题,它的特点是没有明显影响班级的突出个人,而是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频繁出现偏离纪律要求的行为,整个班级呈现散漫、无秩序的状态。

班级的纪律管理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有效的纪律管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精力有一大部分都是用在班级管理中。

二、影响班级纪律的因素

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

(一)影响学生纪律行为的因素

1.个人性格因素

有些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受过任何约束,养成了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例如,有的是严重的自我中心,不考虑他人,也无法适应情境的要求;有的根本就坐不住,安静不下来;有的行为粗野蛮横,没有礼貌,等等。从目前来看,这类学生有增加的趋势。

2.家庭和社区的因素

家庭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父母行为不良、关系不和谐、离异或有犯罪情况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另外,父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有的个体户给子女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希望他们好好学习,但孩子并不努力学习,行为散漫,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的价值观使他很难理解好好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意义。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子女过于严厉,使孩子永远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一旦有机会就不恰当地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的过分期望以及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社区也是影响学生纪律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在交往中一般与同一社区的同学交往较多,当社区整体环境不良或交往同伴有不良习惯以及有错误、消极的价值观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如在一些非正式群体中,这种群体一般是不尊重学校里的价值观,而另有一套标准,例如逃学、吸烟、打架、斗殴可能是受赞许的行为。

(二)影响班级纪律的因素

和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一样,班级纪律不良也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课程有关

许多有纪律问题的班级都是在上某一门课,或某几门课时才存在较严重的纪律问题,而在另一些课上却表现出较好的纪律和积极性。这可能是由于课程内容贫乏,缺乏趣味,或教法呆板,或课程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水平,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等,课程难度过大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历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课程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这些纪律问题往往与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关系。比如,许多班级外语课纪律较差,这样的班级毫无例外的是,有相当多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听不懂,学不会,缺乏学习成功的体验和由此而产生的自豪感。

2.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

有的班级在多数课堂上纪律很好,唯独在某一位教师的课上总出问题,有时还会很严重。这种情况追究起来,多源于教师和班级学生群体相互作用中发生过矛盾,彼此留下不良印象,进而形成了偏见,师生之间潜伏着一种抵触情绪,相互反感。在这种心理背景下,个别学生有不守纪律的行为时,不但感受不到应有的群体压力,反而得到公开的或暗中的支持,进而波及全班。

3.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

一个班上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遵守纪律,则是一个规范的问题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一般说来,在正式规范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的同时,群体中存在着与正式规范相抵触的非正式规范和与之一致的舆论。例如,大家在课堂上都很随便,不认真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某一个学生上课态度很严肃,生怕在群众中孤立,失去友谊,于是明知不对,也不得不勉强附和。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样的班级中简直难以找到非常守纪律的学生的原因。这样的班级缺少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也就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的认同,没有集体意识,不顾全大局,不会合作。因此,学生之间一定是不团结的、分裂的,工作情绪紧张,往往是一触即发。这样的班级常常是喧闹的、混乱的。

另外,有的班级纪律不好是与整个学校纪律不好相一致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地区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学生的来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社区的价值观就是轻视教育、鄙薄知识的,以这些社区的学生为主要生源的学校和班级就不容易有好的纪律。还有的学校地理环境不好,学校门口就是农贸市场,课间十分钟学生就能去逛一圈,摊贩的叫卖声压倒教师的讲课声,纪律当然不会好。

三、班级纪律管理

(一)提高班集体管理效能的心理原则

提高班集体的管理效能,在班级管理中需要遵循符合教育管理心理规律的一些基本要求。班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班主任的各项决策,各种管理措施只有符合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班级纪律是班集体建立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学习适应,融入社会所必需的。因此,需要加强班级的纪律管理。如果班集体的管理活动违背了下列心理原则,就会影响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1.心向一致的原则

所谓心向一致,就是指自觉地加强目标管理,把班集体的组织目标转化为师生共同的意向,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状态。

教师应善于强化学生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奋斗的行为。因为班集体的活动目标是靠全体师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而实现的。班主任只有善于强化学生为实现集体目标奋斗不息、公而忘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自觉奉献的信念,才能激发师生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奋斗的积极行为。

2.心理投入的原则

所谓心理投入,即指教师通过民主管理,在班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以主人翁的态度对组织的决策认同,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目标献计献策、尽心尽力的心理状态。

所谓班级民主管理,就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高度信任学生,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为此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民主和纪律的关系。在班集体中学生参与管理,不是各自为政,也不是随心所欲。班集体中严明的组织纪律,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保证。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充分倾听每个学生干部和学生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只有这样,班集体的民主气氛才会逐步形成。

学生为班集体所作的心理投入和所获得的奖励成正比时,才能充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的心理投入小,而获得的集体奖励多,就会不求进步,减少自己的心理投入量。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投入必须作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还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集体评价,使他们及时地体验到自己为集体作出奉献后的快乐,从而提高为集体献身的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主体性正处于发展之中。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小学生的主体教育能力也是可以信赖的。

3.心理平衡的原则

所谓心理平衡,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所在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同样是受到尊重、信任和重视的,因此在认识、情感诸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舒畅和欢快的心理状态。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由于客观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充满着矛盾,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受挫、需要不能满足的情况,总难免发生,在目标受挫、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每当学生心理不平衡时,就需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以促进其心理尽快平衡。因为心理平衡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减少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便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4.心理的疏导原则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教育者要以理服人,疏通交往渠道,消除社会偏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集体的管理效能。

心理疏导的过程是一个明辨真假、善恶、美丑,以增强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巩固班集体的内聚力、战斗力,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的过程。

心理疏导是通过师生交往来实现的。教师在班集体的管理工作中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气氛,需要做大量的心理疏导工作。其中难点之一是如何把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纳入到班集体的活动目标中来。关键是对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做好心理疏导,并与其成员联络感情,以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

(二)班级纪律管理策略

班级纪律问题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既然是群体的问题就要从群体入手,要从建立好的规范开始。

1.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

班级纪律不好主要是没有建立好的规范,所以要重新建立规范。建立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公布各种规章制度、奖惩办法上,关键在于怎样建立和维持规范。班级规范不是通过班主任老师宣布、然后命令学生执行的方法来制定和建立的,最好是调动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动学生讨论,自己制定必要的规则,自己执行、监督和管理,这样建立的规范才有生命力。

建立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首先可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我们班的纪律问题要不要解决?为什么?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需要做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等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即使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也都是想学习的。只要使学生感到讨论纪律问题的目的不是要追究个人所犯的“错误”,不是算旧账,他们是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班级现状的,而且在对纪律不好的危害以及改变的办法等方面是不难达成共识的。

2.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

如果纪律问题与课程质量有关,那就要切实地解决课程问题。对于这一点明确的是,究竟是纪律问题影响了教学,还是教学引起了纪律问题。如果盲目坚持是纪律影响教学的逻辑,而没完没了地去解决纪律问题,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在小学课堂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上课班级纪律总是混乱,于是停下来整顿纪律。停课整顿似乎很见成效,一下子纪律就好了;过了一会,又乱了。这说明,问题不在纪律而在教学。要解决这类纪律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进教学。

3.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力由于和学生群体发生过矛盾而造成学生的纪律问题的任课教师或班主任一定要通过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意见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要想通过其他老师或学校领导来解决问题。想通过有权力的人把学生“治住”,解决了纪律问题,然后再去上课的做法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道理很简单:首先,某位教师或班主任与一个班级学生的关系是不可能由别的什么人来代为建立或改善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彼此真正解决了问题,才能消除问题的再次产生。其次,教师自己不出面解决问题的本身就使学生感到教师无能,而更加轻视和不尊重他,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关系更紧张。如果教师以诚恳的严于律己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怎样上好课,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就会为教师的真诚态度所感动,他们会佩服教师的气量,对自己不良行为感到内疚,从而与教师真诚合作。这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4.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不但要通过语言对学生作说服工作,而且更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语和行为是互相强化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同一信息重复出现,增加了它的强度。而当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是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时候,就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接受教师的哪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总是认为教师的行为是真实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合理的、可信的和可行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而自己却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冬天上操不得戴围巾手套,而自己却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地监督学生,甚至躲在屋里取暖。那么,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的。学生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非常敏感的,学生对言行不一的教师是不信任的,对于那些自己不遵守纪律还百般挑剔别人的教师易产生鄙视、厌恶。在没有威信的教师面前一定会出现不守纪律的学生,而且那些没有表现出纪律问题的学生也会心照不宣地暗中支持这些“捣蛋分子”。在这里,在师生相互作用上,我们要强调的是“榜样”的巨大力量。

5.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小学生特别渴望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是赢得老师的喜爱,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前提。因此,教师相信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帮助学生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也是学生自觉遵从纪律的前提。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好教师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差教师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所以,小学教师要善于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解决纪律问题没有一个通用的既定的公式,具体办法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题

1.什么是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它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2.建设班集体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3.什么是班集体的管理效能?提高它应坚持哪些原则?为什么?

4.你认为好的课堂纪律应是怎样的?

二、讨论题

课堂纪律的价值。

三、实践题

走访优秀班主任,了解班级建立与管理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