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一、学习方式概述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反映了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惯性参与方式。比如,有些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有些学生更喜欢通过做或读来学习;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却乐于在小组中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在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概念时,往往把学生学习方式看做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想学、爱学;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我和独立学习的欲望。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同时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开发。

4.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首先,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理去亲自感悟。其次,重视直接经验。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自我感悟;就是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中的体验性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基础。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为主,很难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以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易于产生厌学心理。

5.问题性

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因为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勇于探索和创造。

二、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含义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的指向积极的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而认知建构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可以被称做自主学习。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它以学生学习状态的开放程度和学生的参与情况为主要标志。自主就意味着控制。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有对教学活动的支配和控制权力;二是学生有对自身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权力。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其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对于学生升入初中之后的学习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2.自主学习的特征

综合多种研究,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5)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能及时地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做出自我评价。

3.自主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

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某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教学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发展

教学观念是指对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诸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对于教学活动的定向、实施及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更新教学观念就是从这些方面实现传统教学观向现代教学观的根本性转变。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课堂结构,切实体现以学为主

1)教学导入改“复习铺垫”式为“创设问题情境”式。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因而,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鉴于此,“复习铺垫”成了传统教学最常见的导入形式。它的优势在于:给学生明确的思维指向,能快速扫除新知识学习的障碍。然而,从新的教育理念看,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创设问题情境”式的导入则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前预先准备了三个同样大的纸板“大月饼”。上课时,对学生说“今天是中秋节,这三个‘大月饼’让小明、小华、小红三个分开吃,条件是:小明分得第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华分得第二个月饼的四分之二,小红分得第三个月饼的六分之三。你们说说谁分得多?”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驳不倒谁。于是老师让三个学生上前合作演示。让他们亲自动手按题中的条件分走自己的那份月饼。等“月饼”分完,同学们一片欢呼“分得一样多!”一些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会一样多呢”“三个分数一样大?”“是呀!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么会大小相等呢?”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师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找规律。

2)新知识学习改“接受——验证”式为“探索——发现”式。用传统方法教学生新知识时,教师往往逐一讲解,把重点放在把结论清楚地告诉学生,现在则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发现和掌握规律,即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要求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老师先请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图形,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哪些猜测,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想办法去检验自己的猜测,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纸饶有兴趣地对折、量,比较边的长短。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这是学生自己参与探索得到的结论。当得到证实时,学生参与的热情更高了。在教学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也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但学生缺乏探索、缺乏自主就会学得被动,学得无味,当然也会限制学生思维、动手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巩固练习改“封闭——模仿”式为“开放——实践”式。过去的课堂练习,多是围绕本节内容的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相对较少;程式化和技能化解决的问题较多,需要高层次、开放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较少。这种“封闭一模仿”题的共性是问题组织良好,答案比较固定,从而可以定向地巩固所学知识,但是由于问题情境仅涉及儿童学过的知识,因而对学生的思维基本没有留下空间,也不利于问题情境的迁移。而题型的适度开放和学生探索实践解决问题的最大特点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3)考虑具体策略,增加学生参与机会

1)扩大参与对象。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性、掌握知识的现实可能性,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全员意识,不能只让少数学生参与教学。为此,应该变“全班统一学习”为“个体学习、结对学习、小组讨论与全班统一学习”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尽量增加个体学习、结对学习和小组讨论在一节课中的比重。

2)开拓参与流程。传统教学的参与往往局限于检查、提问环节。这种参与虽然必要,但参与面小,难以实现互动。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体现学生的活动。学生可以参与问题情境设计,可以演示、实验,可以设计作业和训练,也可以考虑所学理论的实际运用等。

3)增加参与密度。主要是指课堂控制中,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人数、时间和参与程度。

4)丰富参与手段。听说读写无疑是传统教学的参与手段,除此之外,唱、画、演、做、实验、演示、调查等也应该引进课堂,与教学有机结合,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开学生参与的渠道。

5)提高参与质量。同样的课堂参与,由于参与力度不等,参与难度不同,都会影响参与的质量。因此,组织学生参与时应考虑参与的难度和训练的力度;注意把“参与者”“参与环节”、“参与时间”、“参与手段”等有机整合,达到参与活动的整体优化

4.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相信学生。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持信任态度。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充分揭示了学生并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相信学生,教师才不会包办代替。在信任中,学生才能建立自信,行为积极主动。

(2)尊重学生。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3)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包括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和优化的物质环境。

(4)让学生有成功感。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寄予期望和予以鼓励,及时使用肯定性评价,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5)改变教师的角色。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条件。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唱主角,但对整个课堂的组织、引导至关重要。教师通过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做出活动设计,监控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活动方向,点拨要害,引导学生自己学。在学生确实需要引导时,教师要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它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组内、组际和全班交流。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学习,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技能;最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改进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会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制约合作学习效果的条件

(1)任务的性质。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有的,最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沟通。

(2)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的频度与形式。学生合作的频度要适度,形式应多样化。

(3)合作的结构化程度。结构化水平较高的合作学习更适合于常规的学习任务;而结构化水平较低的合作学习则更适合于开放式的、探索式的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条件的学习,在小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条件,做出合理的安排。

(1)学习小组的合理建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通常小组成员人数以4~6人为宜。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并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在小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而展开,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而言,以下几种情况是采用合作学习的契机: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在知识重点、难点处,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及时反馈。没有反馈,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很多教师只让学生把最后的结果说出来就不再探究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把他们思考、讨论的过程说一说,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各组之间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特别是还没有找到解决途径或答案的小组,可以让他们也讲一讲自己的探究过程,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他们出现的问题,给他们一些合理化建议。

(5)合作学习的技能培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而合作能力欠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譬如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讨论问题,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以友好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意见,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等。

4.合作学习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合作形式与合作实质的关系。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的想法之间确实有实质性的碰撞,揭示知识的实质性意义。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的合作,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避免一些学生产生思维惰性,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3)处理好合作形式和合作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责任感和整体互补意识,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以保证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度均衡。

(三)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含义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探究学习是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例如,在学习了上海小学语文(H版)五年级课文《赶花》之后,学生对文中的蜜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提出了诸多涉及蜜蜂采蜜、酿蜜、身体构造、蜂房以及蜜蜂与人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是学生当时迫切想了解的,也是现行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于是一项探究课题被确定了。两周以后,在各小队先后确认了课题并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之后,展示交流会开始了:为了更好地解构蜜蜂、蜂房以及蜜蜂的舞蹈语汇等,手绘的图片、外借的标本、自制的模型被先后以“声像同步”的形式一一呈现;蜂蜜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于是一边请同学上来品尝,一边利用图表向大家逐一介绍其产地及功效;古今中外赞美小精灵蜜蜂的诗、文、歌、赋着实不少,同学们在静静聆听的同时,被浓浓的“蜜蜂文化”浸润着……有关的七个小课题在涉猎二三十本书、十余个网站、数万字信息的运用处理之基础上,学生逐一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这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小学教学中,注重小学生的探究学习,一方面是学生具有探索的愿望与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会探究,养成探究精神和能力所必需的。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它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探究学习的特征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1)问题性。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因而,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往往是针对某一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它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

(2)实践性。它注重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3)参与性。它强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用心体验,用心感悟。

(4)开放性。它不是以某一固定答案为标准,而是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价值选择,这种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评价方面。

3.探究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

(1)激发乐于探究的热情。常识教学《磁铁游戏》一课,一位教师设计了“磁铁找朋友”、“巧取试管铁钌”“娃娃起舞”等游戏,让学生在各种趣味性活动中亲自体验和探究知识。学生在“巧取试管铁钉”时,开始感到茫然,因为不许他们倒掉试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工具。那么怎么将铁钉取出来呢?经过探究,他们将试管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钩,从而找到了不同的取出铁钉的方法。通过问题的探究、解决,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望,而且受到了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2)创设易于探究的情境。在教学生“固体的热传导”这一科学现象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创设了生活的情境,把热水倒进不同材料的四个杯中(玻璃杯、不锈钢杯、磁杯、塑料杯),让学生摸杯把、杯壁说感觉,然后根据不同的感觉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热在固体中怎么传递?不同的固体热传导本领一样吗?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猜测对不对,还得靠实验来印证。于是学生根据桌上的研究材料,合作设计实验方法,选择进行实验,最后,小组共同形成实验报告,并上台汇报交流,使全体“研究者”在极浓的探究氛围中达成一致,获得科学结论:固体受热时,热将沿着固体从高温到低温传递。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扶”着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通过实验分析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3)培养善于探究的本领。首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并启发他们根据学习主题和内容主动确定探究的问题;其次,教给学生获取有用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收集要探究问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次,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态度主动评价,总结经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最后,让学生主动实践,不断探索。要探究的内容有许多是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可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外实践与研究项目,让学生继续探索。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探究学习的基本要求

(1)保证时间与空间。探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探索的机会;课堂上不能解决的,可以延伸到课外。

(2)从挑战性问题出发。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更关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3)关注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只是学习知识,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多种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在学生的发展中就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防止成人专家化倾向。探究学习不等于科学研究,不能拔高探究学习的目标,不能只有少数学生胜任和感兴趣,使绝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课题选择要与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相适应,探究方法不必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倡导学生个性化的探究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的探究应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是旁观者、评价者,而应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与指导者。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适合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有意义接受学习仍是小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但要注意到的是在有意义接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三、小学生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学习需求不同,认知风格迥异,学习的方式也不会是相同的。以小学生知觉偏好的差异为例,就背诵来说,有的喜欢大声读,有的则宁愿捂着耳朵,用眼睛看,不出声,还有的乐于用手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如果以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必然导致教学在多数或部分学生身上的失效。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必须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知觉是学生获得信息,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尤其要照顾学生不同的知觉学习类型,让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获取知识。知觉学习类型可分为多种,但主要有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觉学习。

(一)视觉学习

1.视觉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视觉学习是学习者偏爱以视觉通道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这类儿童对视觉刺激敏感,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非常依赖于自己的视觉,靠看去读、去记。一位学生说他如果不看书、不做笔记,就好像什么也没学到。这表明他是比较典型的视觉学习类型。

一般来说,视觉学习者喜欢通过图片、图表、投影、录像、课件等各种视觉刺激来接受信息。这些图像材料为学习者在同一时刻呈现了有关全部信息,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特有的速度知觉其中的各个部分或要素。当学习任务需要学习者掌握其中的许多关系时,视觉学习者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为视觉性材料在同时呈现了全部的信息,供学习者理解、分析之用,而无须记住它的各个部分。对于那些需要掌握物体名称的学习任务,图像刺激比语词更为有效。

2.针对视觉学习者的教学策略

视觉型学习者对那些看得见的直观材料,如图片、图示、图表、投影、录像、板书内容、实物展览等能做出很好的反应。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视觉材料和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画面以帮助他们感知新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视觉型学生多看几遍,将复杂的内容制作成图表,在背英语单词时可以将一个个字母想象成一幅幅图画以帮助记忆,寻找有利于视觉学习的策略,尽可能使所学内容能以视觉方式进行感知。

(二)听觉学习

1.听觉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听觉学习是学习者偏爱以听觉通道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这类儿童以听觉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他们对语言、声响、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强,他们在学习时甚至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学外语时,喜欢多听多说,不太关心具体单词的写法或者句型结构。有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别的功课都不错,英语成绩却一塌糊涂。虽然他自己很努力,父母也想了各种办法,但总是不见成效。后来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在他学英语时,不仅让他多看、多读,更重要的是让他多听,所学的英语单词全都以听觉的方式呈现出来。结果他的英语成绩很快就提高了。这位学生就属于听觉学习型。

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信息的基本方式是听觉学习。可以说,

教师的口头言语传递的信息远远比其他感觉通道传递的信息多。不仅小学课堂教学如此,其他课堂教学大抵也如此。

在听觉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按继时加工的方式接受信息,并不像视觉型学习者那样能直接地把握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者曾将同样的材料以视觉和听觉两种不同方式呈现给学习者,结果表明,阅读(视觉的方式)优于听(听觉的方式)的效果。以听的方式学习材料,学习者无法控制其速度,且只能听一遍,而阅读材料时,学习者可以自行控制阅读速度,且可以重复。后来,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需要完成短期学习任务时,听觉学习比视觉学习要好,然而在学习教材等需长期完成的学习任务时,听觉学习显著不利。从多数人的情况看,视觉学习的效果优于听觉学习。

2.针对听觉学习者的教学策略

听觉学习者对于经过听觉通道的材料比较敏感,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学习来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因此,教师应注意运用讲解、讨论、谈话、听录音等口头言语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言语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时以听为主,必要时可将主要内容录音播放以便于学习,或是运用各种声音的想象将枯燥的文字编成歌诀、顺口溜来学习,即将视觉学习的材料转化为自己可以接受的听觉学习。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传授并训练课堂听讲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尽可能把听觉材料视觉化。

(三)动觉学习

1.动觉型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动觉学习是学习者偏爱通过动作体验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凭借个人亲自操作来进行学习,如画线、做笔记、构图、练习、实验、演示、游戏等。这类学生喜欢接触、操作物体,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认知活动很感兴趣,但是他们接受讲授或视听教学的效果比较差,所以学习学术性、概念性较强的学科,成绩往往不佳,但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诸如计算机、体育、艺术或手工课中表现出色。有学生描述说,我一边看书,一边用笔在纸上写着,那样记忆效果最好。这说明“做中学”或通过直接经验而学习是动觉型学习者的典型特征。

2.针对动觉型学习者的教学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技能训练课或艺术类课程(如绘画、舞蹈)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或直接经验提供的机会较多,而一般学科,教师的讲授或师生的问答、讨论仍占主导地位,很少为学生提供操作或直接经验的机会。实际上,如果教师真正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体验性教学,又善于创新的话,各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可操作性环节都是完全可能的。如语文课的角色扮演、为文配图、为文配声,数学课的摆一摆、折一折、测一测、量一量等动手动脑活动,自然常识课的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演示,思想品德课的情景模拟、实地考察,等等。操作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身体运动型学生活动的需要,使其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而且还能激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使探索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均得到发展。

偏爱操作活动的学习者,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尤其是我们中国,在学校里的学习成就往往是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课堂内没有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和机会,教学不能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一致。好多学生在学校成绩得不到提高,就想办法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如打游戏机)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现在街头巷尾的电子游戏机使得一些中小学生废寝忘食、逃课逃学,他们中的大部分属于动手操作型。由于在课堂上无法满足好动的欲望,只得在游戏机上寻找满足。这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对于教师来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觉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避免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上述三种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各有其长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是以听觉学习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视觉学习、动觉学习为辅助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使学生能清晰地感知教学内容,提高听觉学习效果。作为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和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示肯定和欣赏;根据他们擅长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宜的环境,采取各不相同的教学策略加以匹配,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学习。同时,每种学习风格也有其短处,需要教师在必要时采取失配的方式加以弥补,以锻炼其心理机能的不足。譬如,有意让视觉型学习者听录音,听觉型学习者做笔记、阅读,给动觉型学习者以视听训练等。

一、思考题

1.为什么在小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小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的指导?

2.为什么说元认知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比其他学习策略更高级的策略?

3.教学中怎样引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4.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你是怎样理解的?

5.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6.怎样针对不同的知觉学习类型进行教学?

二、讨论题

1.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的意义。

2.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差异。

三、实践题

1.调查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现状。

2.走访教师,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