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句解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句解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名岂文章著”,沈德潜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3]一般注解认为,“名岂文章著”与老杜“经世济时”之志有关。老杜如此着笔自有如此着笔的理由,对句“官应老病休”有正话必须反说的隐衷,出句就不能不正话反说。关于“官应老病休”,沈德潜说:“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所谓“官休”发生于杜甫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僚期间。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句解

杜甫名作《旅夜书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引发了笺注家的不同理解。

关于“名岂文章著”,沈德潜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1]萧涤非认为:“这是不服气的话。一般人都认为我献赋蒙赏,以文章著名,哪知我的志向并不在文章呢?”[2]刘开扬则认为:“第五句的文章著名是说他从前的献赋受赏,‘名岂文章著’也是谦语,犹之《宾至》诗的‘岂有文章惊海内’。”[3]

一般注解认为,“名岂文章著”与老杜“经世济时”之志有关。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杜甫辞幕出川作《旅夜书怀》之时,是否“胸怀经世济时”之志?第二,斯时杜甫对年轻时“以文章著名”又抱有何种心态?

第一个问题,永泰元年(765)五月,旅蜀六年的诗人“转作潇湘游”之时,作诗称:“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4]往昔一事无成,而今一头黄发,来日身若飘鸥,以“胸怀经济”一语状往昔之老杜可,状而今之老杜便很难有说服力了。

第二个问题,杜甫对当年献赋之举的态度。简言之,此事“动人主”“惊海内”,是老杜一生化解不开的情结。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连续举行了三次大的祭祀活动:祀太清宫、太庙,祀南郊。旅食京华仕宦无门的杜甫时年40岁,作《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大礼赋投延恩匦以献。“岂九州牧伯,不岁贡豪杰于外?岂陛下明诏,不仄席思贤于中哉?”[5]献赋目的很明确:科场失意,曲线求官。沉滞多年的老杜这一炮竟然打响:“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6]集贤院隶属中书省,宰相奉命对杜甫进行考试,试场就在宰相办公之地——政事堂。宰相李林甫、陈希烈出题,侍从皇帝的学士们考校评议。从老杜其后写给观试的集贤院学士“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7]之语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宰相试文章”是成功的。但是,结果却令老杜失望——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朝廷的安排仅仅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8]而已,意思是,有关部门已经将他列于官员候补名册之中了。

今日观之,三大礼赋这种歌德派的谀谄文字不免有点无聊。然而,这却是老杜心中引以为荣的大事。人在失意之时,常常要提及过去的辉煌。于是,这事便被老杜在诗中反复提起。“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9],“岂有文章惊海内”[10],“往时文彩动人主”[11],“彩笔昔曾干气象”[12]等等,皆是。依老杜之识见,这差不多是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晚年漂泊西蜀,一些年轻幕僚颇有点看不起这位地位卑下的老诗人,老杜愤然讲述了人生这一段最风光的经历:“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13]自传体的回忆诗作当然也不会漏记当年的献赋经历:“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14]

“名岂文章著”,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不过是将此前反复说过的话再说一遍而已。这句话的理解,一须注意老杜说的是“文章”而非诗篇,老杜所能自负的绝妙“文章”,自然非三大礼赋莫属。一须注意老杜投匦献赋与“经济”之志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这是老杜实现“经济”之志的独特方式。一须注意这句话是正话反说——骨子里为当年的“文彩动人主”“文章惊海内”自鸣得意,表面上却说“名岂因文章而著”。老杜如此着笔自有如此着笔的理由,对句“官应老病休”有正话必须反说的隐衷,出句就不能不正话反说。

关于“官应老病休”,沈德潜说:“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15]所论何事?萧涤非认为:“这是反话。因为杜甫明明是由疏救房琯、议论时政为统治者所排斥而罢官的,并不是由于老病。”[16]陈贻焮则认为:“若以为‘官以论事罢’系指老杜在严武幕因‘分曹失异同’而辞归则可。因为他已再膺朝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就不宜重提疏救房琯而遭贬的事了。”[17]

一般注解认为,“官应老病休”与杜甫疏救房琯事有关。但这种理解,有下列无法弥合的破绽:第一,句称“老病”,则老杜“休官”之时至少应处于表面上的“老病”状态。众所周知,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疏救房琯之时,年四十四岁,血气方刚议论风发,喜作谠言大论,尚无“老病”迹象。第二,诗称“官休”,即失去官职。事实上,时任左拾遗的杜甫虽然触怒玄宗,但并未因此而被罢官。

史载:“(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书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18]左拾遗(从八品上)是隶属门下省的谏官,得宰相张镐奥援,杜甫以谏官身份而免获严谴。若按“疏救房琯”之说,其左拾遗之职应于此时失去。事实并非如此。救房琯之疏上于拜左拾遗不久之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二日,杜甫与左拾遗裴荐等四人同上《为补遗荐岑参状》,所署官职仍为“左拾遗内供奉臣杜甫”[19],可见杜甫左拾遗之职因疏救房琯而“休”之说实无根据。

所谓“官休”发生于杜甫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僚期间。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知严武第三次莅蜀,乃还成都投奔严武。六月,严武表荐朝廷,杜甫被任命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这是杜甫一生中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官阶(从六品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在严武幕府仅待半年便主动辞幕。

表面上看,杜甫的辞幕与年老多病不无关系。这时杜甫五十三岁,肺气病、风痹折磨着诗人,精力大不如前,的确是衰老了。然而,这仅是表面现象。此时的诗作中,杜甫多次表示了对幕府生活的不适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20],幕府栖身,如同飞鸟栖枝。“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21],杜甫是靠着严武的背景入幕为官的,年迈寄身幕府,深自感到羞愧。“平地专欹倒,分曹失异同”[22],杜甫很难处好与同僚的关系。“当面输心背面笑”[23],有些同僚的背后嗤笑更令老杜难堪。于是,杜甫向严武正式送交了辞呈:“白水渔竿客,清秋鹤发翁。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24]

严武对杜甫未作挽留。辞官不久,杜甫即买舟出川。王嗣奭《杜臆》认为老杜辞官乃“似与诸公不合而归”,而他与同僚不合之原因有三:“与严公故交,一也;才高,二也;部郎官尊,三也。犯此三忌,宜致参商。”老杜屈居幕府,寄人篱下,遭同僚中轻薄之徒的嫉妒和轻视,心情弄得极不愉快,这是事实。——行文至此,读者已可初步看出老杜“官休”原因,至少在杜集中,诗人对此的交待是清楚的。

但是,笔者认为,对老杜而言,一生襟抱为入朝效力致君尧舜,出仕从政的愿望特别强烈。身体的衰朽和同僚的轻薄谅还不至于令杜甫产生辞官的念头。细味“官应老病休”一语,乃愤激之辞。老杜之去官当有其更深刻的原因在——这不能不说到杜甫和严武的关系。

严武是杜甫的朋友,少杜甫14岁。广德二年(764)二月,听到严武镇蜀的消息,杜甫曾欣喜若狂:“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25]兹后,严武也给足了杜甫面子,让杜甫重新担任了朝廷命官。

但杜甫和严武关系中竟出现了浓浓的乌云。据载:“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26]史料将严武和杜甫描绘成横暴无礼之人,双方关系弄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显然事出虚妄。但严武杖杀飞扬跋扈的悍将梓州刺史章彝,却是严、杜关系出现裂痕的一个明确信号。章彝是杜甫诗酒交往过从甚密的朋友。杜集中杜甫与章彝的唱和之作有11首之多。杜甫和章彝的案情可能有所牵连,严武杀章彝,即使对杜甫的态度没有丝毫改变,杜甫也会深自不安。这样的情况下,杜甫的辞幕便是必然的了。

杜甫和严武之间产生隔阂,杜甫居幕府所作的《莫相疑行》和《赤霄行》等几首诗,透露了此中信息。《莫相疑行》:“晚将末节契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谢悠悠世上儿:莫争好恶莫相疑!”《赤霄行》:“皇孙犹曾莲勺困,卫庄见贬伤其足。老翁慎莫怪少年,葛亮贵和书有篇。”这所谓“年少”,一般注家认为是同僚,但说到“末契”,说到“托”,可见“年少”“少年”中应包括有严武。但这种朋友之间的微妙过节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何况,就在这一年四月杜甫拟买舟离蜀之际,严武竟中年病逝。这一段酸楚,诗人深藏心中不便明言,便以“老病”作“官休”之托辞而正话反说了。

综上,永泰元年(765)五月的一天,老杜漂泊渝州,独系孤舟于细草微风之岸。星空低垂广阔平野之上,月光翻涌奔流大江之中,身世之悲飘零之叹一时涌上老杜心头,一种“残生随白鸥”[27]的感慨挥之难去。人生的辉煌一页和酸楚一幕同时袭上老杜心头,熔铸为“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一名句。这两句诗皆“反其意而言之”,内在的意蕴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闻名天下,是因为文章出众;离开官场,非因为年老多病。涵盖的史实是:名(惊动君相之声名)因献三大礼赋而著,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官职)缘主动辞幕而休。

(原载《语文学习》2004年第12期)

【注释】

[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234页。

[3]刘开扬《唐诗的风采》,第336页。

[4]杜甫《去蜀》。

[5]杜甫《进三大礼赋表》。

[6]《新唐书·杜甫传》。

[7]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8]杜甫《进封西岳赋表》。

[9]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10]杜甫《宾至》。

[11]杜甫《莫相疑行》。

[12]杜甫《诸将》。

[13]杜甫《莫相疑行》。

[14]杜甫《壮游》。

[1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

[16]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234页。

[17]陈贻焮《杜甫评传》下卷,第858页。

[18]《新唐书·杜甫传》。

[19]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二十五。

[20]杜甫《宿府》。

[21]杜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22]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23]杜甫《莫相疑行》。

[24]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25]杜甫《奉待严大夫》。

[26]《新唐书·杜甫传》。

[27]杜甫《去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