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本色不变应四官

本色不变应四官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唯一的一次见到应四官,是在杭州人民大会堂。省里组织不脱离劳动的农村好干部应四官报告会,单位通知我去参加。报告开始了,应四官走上讲台。老潘仍和应四官同志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仍如同当年那样,不因为应四官职务、环境的变化而疏远起来,或者故意避嫌。至此,我已目睹应四官同志的农民本色不变、他的劳动者本色不变、他的石骨铁硬宁海人本色不变。永远保持本色不变,应四官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

从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的应四官

从古至今,虽然老百姓嘴里有一句流行的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真正能做到不改本性的,也难。

人的一生。变的是年龄、环境、条件,不变的应该是本性。真正称得上大写的人,他的真性情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大小、地位的升降、生活的进退而改变。能做到矢志不渝的人,才是最有人情、最有人性的真汉子。

应四官就是这样一个本色不变的真汉子,一个土生土长、石骨铁硬的宁海人。

其实,我同应四官同志非亲非故,既不是同村同乡,也没有工作与经济上的任何联系,平日素无往来,仅仅是大同乡,同是宁海人而已。

最早知道应四官,是众所周知的那个年代,应四官是被毛泽东主席点名好评的几个不脱离劳动的农村干部之一,毛主席为此写上了一段按语。这样一来,应四官红了,成了著名的不脱离劳动的农村好干部。这也不足为奇,这是历史造成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然,我们宁海乡亲分外感到荣耀!毛主席点名的好农村干部里居然有阿等宁海人。

后来,应四官当上了宁海县委书记,这也是完全可理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个被毛主席表扬的人,组织部门当然要闻风而动,把他推上领导岗位,否则是对主席指示跟得不紧。

可贵的是,应四官当上了县委书记之后,并没有官架子十足,脱离劳动、脱离群众,关在大院深深的县委机关里老百姓难以接触,而是照样常常回到越溪,与农民乡亲在一起生活、一起劳动。

唯一增多的是会议,忙于开会,基层开、县里开、省里开、赴北京开。我最初接触应四官也是他到省城杭州来开会。当时,潘志光担任应四官的秘书,我们以文结缘。每次应四官来省城开会或去北京路过,潘志光必定随同。开会之余,潘志光就会来我寒舍小坐,聊聊诗歌聊聊文艺界的事。

那时,我们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我们谈文艺谈得热情洋溢,但我从没请老潘吃过一顿饭,老潘也从没给我捎来过家乡土特产。我更没有通过老潘去宾馆拜见这位父母官,提出过任何要求,请他为我在家乡办什么事。这也折射出应四官与秘书之间的关系,平时工作与生活的清正廉明。

唯一的一次见到应四官,是在杭州人民大会堂。省里组织不脱离劳动的农村好干部应四官报告会,单位通知我去参加。1000多人的会场济济一堂,不知这位劳动模范是何等大人物。

报告开始了,应四官走上讲台。矮墩墩的个子,穿一件涤卡的蓝色中山装,丝毫没有一丝官架子,而是洋溢着农村干部的浑身泥土气。从他的行动、他的表情,大家就知道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官员。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阿等是宁海任(人),普通话讲勿来咯……”

哗!应四官开头一席话,把全场听众听懵了,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禁不住哄堂大笑。

“他说的是什么话啊?”旁边的人都在大声议论。

全场唯一能听懂的,恐怕只有我了,我就临时担当起了翻译。幸亏应四官谈到了正题,这是当时报纸、会议上常有的官方语言,听众也就边听边猜明白了大半。

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和应四官见过面。改革开放以后,应四官重新回越溪乡,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一点也不大惊小怪,但我还是不断听到应四官在越溪的消息,从《今日宁海》的报纸上,从潘志光的嘴里。老潘仍和应四官同志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仍如同当年那样,不因为应四官职务、环境的变化而疏远起来,或者故意避嫌。

从此,我对应四官在家乡越溪的消息也分外关注,特别是他领导家乡人民修筑越溪大堤,围海造田的工程使我更感兴趣。不知不觉间我似乎也成了越溪人,其实越溪我从来没去过,在东乡哪个角落都不清楚。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邮包,上写着“苦丁茶”。这是谁给我寄的啊,因为在此以前我只知道苦丁茶盛产在云南。打开一看,原来是越溪应四官寄的,还附着短短一张纸条,说这是他自己种的,让我尝尝。当时我非常感动,我有何德竟受四官同志这样的馈赠。因为我对他、对越溪乡没有一丁点儿的帮助呀,无功受禄,怎不受之有愧。于是我诚恳地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并表示这份情谊我心领了,希望以后不必再破费。

但应四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说他现在家庭情况很好,苦丁茶是自己种的,算不了什么。于是每年端午节前后,我都会收到熟悉的包裹,包裹上有着熟悉的字迹。

太感动我了!于是前年越溪乡举行跳鱼节,乡政府盛情邀请我担当嘉宾,我立即答应参加。一来是为了看看从未见到过的越溪,这是我正在写作的电视剧《戚继光》台州首战大捷的历史胜地;二来更是为了见见好久没见的应四官。

我们终于在越溪跳鱼节座谈会上见面了,喜悦之情可以想见。但应四官并没有很多寒暄应酬的客套话,而是踏踏实实地向我介绍了越溪乡的历史古迹与现在的巨大变化,并且热情地主动陪我上山去踏勘考察戚继光当年抗倭的指挥巡检司与烽火台旧址。我上山脚步有些踉跄,但看到年龄比我大的应四官矫健地走在前面,我还能不紧紧跟上吗?

至此,我已目睹应四官同志的农民本色不变、他的劳动者本色不变、他的石骨铁硬宁海人本色不变。他已这么大年龄了,还在为家乡越溪的事操心,还在为宁海老年体育协会的事操劳……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永远保持本色不变,应四官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

(20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