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先舒《填词名解》

毛先舒《填词名解》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先舒《填词名解》一书,专门解说词调名,考证各调之始创者与调名缘起。乾隆时汪汲作《词名集解》六卷,续编二卷,也以《填词名解》为基础。《填词名解》多被清初汇编类词话征引,如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王奕清《历代词话》卷三、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皆曾征引。

3.毛先舒《填词名解》

【内容述略】

毛先舒《填词名解》一书,专门解说词调名,考证各调之始创者与调名缘起。词调本为曲调,考释调名可知创调本意及其乐曲来源,有益于选调填词及研究词曲历史。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324曲,其后考稽唐宋词调者,大都溯源至教坊曲。南宋初王灼著《碧鸡漫志》五卷,卷三至卷五考述28词曲之源流演变,词调考证遂成词学研究中重要一门。明杨慎著《词品》六卷,其卷一“词名多取诗名”诸条专为词名探源,都穆《南濠居士诗话》、郭绍孔《词谱》等续作补充,至毛先舒推衍增广而成《填词名解》,考证词调创作和调名本意遂有较为详备的专书。《填词名解》凡四卷,卷一小令,卷二中调,卷三长调,卷四补遗,所释共381调(不含毛先舒自度曲15调)。其解说虽未可尽信,然其释名时,兼及各调创调情况及音乐特点,对于了解唐宋词调之构成与演变,自有其参考价值。编定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钦定词谱》,其解说调名即多取资于《填词名解》。乾隆时汪汲作《词名集解》六卷,续编二卷,也以《填词名解》为基础。[3]

是书前有凡例8则,其一云:

是编广搜群籍,参伍钩稽,颇积时月,始获端绪。其无可稽者,则仍置阙如,不敢凭陵臆解。

又云:

是编采缀,非徒一家。然本唐崔令钦、段安节、宋王灼、黄朝英以至杨慎、都穆、何良俊、陈耀文、卓人月、徐士俊、沈际飞、郭绍孔诸填词家书,因藉为多。第诸家载记纷如,仍多癥牾,考义就班,谬如蠡测。且即所解词名,殆略过半。

可知其取材来源甚广,自唐至明,皆有取资。

《填词名解》卷一云:

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字以外者俱长调也,此古人定例也。

随着乐谱的失传,知音者渐疏,原来以音律结构不同而分为令、引、近、慢的分类标准已不适用,明人顾从敬《类编草堂诗余》乃依词调篇幅长短,首创以小令、中调、长调三分法编排。以小令、中调和长调三分法选词,“反映了唐宋词乐既已失传之后,词家对词体声律的寻找和补救心理;反映了选家欲合订谱与选词为一体,将词选选成既是玩味欣赏的读本,又是填词创作的格律准式的努力和追求[4]。毛先舒援用顾氏之说并予以字数上的界定。

《填词名解》虽按小令、中调、长调分卷,然小令卷中有《好事近》、《太常引》、《青门引》等长调,中调卷中有《唐多令》、《品令》、《解佩令》等小令,长调卷中列有《六么令》、《三台令》、《迷仙引》等短调,可见毛氏分类纯以字数多寡为标准,与乐调无涉。万树《词律》但叙字数,不分小令、中调、长调之名,即取法于此。

是书尚多通达之论,如云“填词不得名诗余,犹曲自名曲,不得名词余。又诗有近体,不得名古诗余,楚骚不得名经余也”。“词为诗余”一说,误人最深。既为诗余,文人于诗中不宜表达之无聊秽亵情感,一并发之于词,词体焉能不衰。故欲除其弊,必先去“词为诗余”陈腐之见。毛氏此论实又开一尊体阀门

《填词名解》多被清初汇编类词话征引,如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王奕清《历代词话》卷三、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皆曾征引。李调元《雨村词话》卷四云《填词名解》四卷“能发前人所未发,较胜图谱”,似赞誉过甚,而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三所云“此书多拾升庵、元瑞余唾,牵强殊甚”也失之公允。要之,此书虽承前人余绪而成,然其增广汇总之功自不可掩。

【版本考略】

有《词学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