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名词术语解释

相关名词术语解释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关名词术语解释为便于初学者能更好地阅读本书,现对书中出现的一些相关术语进行简单解释: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凡未列入上述文件的简体字一概当作异体字或俗体字。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相关名词术语解释

为便于初学者能更好地阅读本书,现对书中出现的一些相关术语进行简单解释:

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作者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时人誉之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完成《说文解字》初稿,又经多次补充、修订,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在病中由其子许冲献给皇上。

《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其中包括序目一卷。许慎首次根据六书理论,将9353个汉字分别归入540部(另有“重文”1163个,共10516字),始一终亥,分部归属,不相杂厕,创造了按部首统汉字的方法,为后代所沿用。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解中还时常征引经传典籍以及各地方言、通人意见作为参考。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被称为“说文四大家”。

2.六书

“六书”是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今天的“六书”说是采用了汉代班固“六书说”的顺序,许慎“六书说”的名称和定义,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下面着重介绍前四书:

1)象形。指运用线条把客观事物的外形轮廓大致勾画出来,勾画的方法是随着客观实物形状的不同,字形线条也屈曲宛转而不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照葫芦画瓢”。如“日”和“月”就是用象形的方法造出来的字。

2)指事。在一个象形字的基础之上加抽象的指示符号,或者全部由抽象符号构成。如“本”,金文字形作img135,其实就是在“木”字的基础之上加了一点,指明树根所在,所以“本”的本义就是“树根”。

3)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已有的字组合起来,通过被组合的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从而体现新义的造字方法。如“取”,左边是“耳”,右边是“又”即“手”,用手去抓耳朵,会合出“抓取”的意思。分析一般作“从某,从某”,比如“休”,会意字,从人,从木。

4)形声。选一个与该事物相关的字作形符,取一个读音相似的字作声符,“江”“河”就是用形声的方法造出来的字。分析一般作“从某,某声”,比如“梅”,形声字,从木,每声。

img136

商代甲骨文

3.汉字的演变

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明确用于记载历史的汉字是以殷墟文字为代表的商代文字,包括殷墟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汉字就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地发展演变而来的。从商代文字发展为现代汉字,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如果以时代为标志,汉字的演变可以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文字、战国文字、秦代文字、汉代文字、魏晋时期文字等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文字都跟前面一个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小篆三种书体。

1)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即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

img137

西周金文

2)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3)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本书所使用的小篆字形主要取自许慎《说文解字》。

4.古书中的用字现象

1)通假字。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早晨”的“早”在古书中经常用“跳蚤”的“蚤”来代替;“修养”的“修”经常用表示“干肉”的“”来代替。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2)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如“村”与“邨”;“裏”与“裡”。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的本义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变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在表示“傍晚”的意思上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4)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一般来说,“简化字”特指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一九六四年三月文化部、教育部、文改会《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和局部调整)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凡未列入上述文件的简体字一概当作异体字或俗体字。

5.隶变

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关系到汉字的结构。比如偏旁“亻”,篆书作img138;再如“心”,篆书作img139,隶变之后,在左为“忄”,如“情”。

6.汉字的意义

汉字的意义一般包括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在多个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3)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7.独体字、合体字

所谓“独体字”,就是指汉字结构不能再拆分的字,如“母”;而“合体字”是指汉字结构可以拆分的字,如“梅”。

8.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占了绝大多数。合成词中,多数由两个语素构成,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是少数。

9.复音词

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如“泰山、法兰西、莎士比亚”。复音词中包括双音词和多音词。

10.《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是现代记录汉语的通用规范字集,体现着现代通用汉字在字量、字级和字形等方面的规范。字表收字8300个。

根据字的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

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

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二级字与一级字合起来共6500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

三级字表收字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是体现国家文字政策的重大规范,将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