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数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主要有三条渠道:各种规模不一的国际会议;各种有关数学教育研究的出版物;跨越国门的访问讲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通过这三条主渠道,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别人,从而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不能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却是明智之举.[13]目前,我国学者参与较多、较为制度化的国际数学教育组织是国际

1.7.3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2]

目前,数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主要有三条渠道:各种规模不一的国际会议;各种有关数学教育研究的出版物;跨越国门的访问讲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通过这三条主渠道,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别人,从而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不能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却是明智之举.[13]

目前,我国学者参与较多、较为制度化的国际数学教育组织是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和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一、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简称ICMI),是根据1908年4月在罗马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决议,建立的国际数学教育机构,它是国际数学联盟(IM U)的一个新的下属组织.德国著名数学家F.克莱因当选为该委员会第一任主席.[14]当时由德国、英国和瑞典的委员组成中央委员会,立即开始了工作.进行有关数学教育和理科教育的活动,合理规划各级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公众认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1912年中央委员会扩大,增加了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法国的委员,到1914年参加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国家已经达到28个.在这期间分别于布鲁塞尔(1910年8月)、米兰(1911年11月)、剑桥(1912年8月)和巴黎(1914年4月)举行了四次国际会议.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迫中断,一直到1928年都没有恢复工作.后来虽然重建了中央委员会,但是没有开展多少工作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1952年新建的国际数学联合会(IM U)重建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时,曾委任了一个委员会.1954年这个委员会成为正式的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由国际数学联合会选出的十位一般委员、四位当然委员以及每个成员国委派一位代表组成.截至1984年,已有50个成员国.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团结各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协调有关数学教育的组织,交流成果、促进数学教育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赞助、支持各种有关数学教育的国际会议、出版刊物.它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它的机关刊物是《数学教育国际评论》.

第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于1969年8月在法国里昂召开,来自42个国家的650名正式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举行了19次全体会议.

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2)于1972年8月在英国埃克塞特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1400名正式代表.大会举行了7次全体会和39个工作小组会.

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3)于1976年8月在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参加者有1800人,他们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大会举行了5次全体会,还作了13个数学教育方面的情况综合报告.

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4)于1980年8月在美国伯克利举行,有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名正式代表和500名陪同者参加.大会举行了4次全体会和132次分会.中国第一次派了代表去参加,华罗庚教授被邀在全体会上作了报告.

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5)于1984年8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行.

以后各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都有中国代表参加,详细情况请见下文.

二、国际数学教育领袖——弗赖登塔尔

荷兰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是当之无愧的国际数学教育领袖之一.时任ICMI主席、巴黎十一大学校长的加亨(Kahane)教授曾评价说:“对于数学教育,本世纪的上半叶Felix Klein(克莱因)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本世纪的下半叶Hans Freudenthal(弗赖登塔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5]

弗赖登塔尔是一位拓扑学家,20世纪30年代时极负盛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致力于数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可以说,他所提出的“数学现实”论、“数学化”过程分析、“再创造”教学方法等,都是特定的“数学教育学”规律,而不是“教育学+数学例子”的模式.[16]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早在1908年便成立,但当时的国际会议(ICME)只是汇报各国数学教育的课程安排、内容详略及一般教学情况,像是调查报告的情报交流.到了20世纪60年代,弗赖登塔尔倡议改革,认为数学教育研究和数学研究一样,应该分门别类、提出课题、写成论文、交流讨论,使得水平逐渐提高,形成理论体系.这一倡议被接受后,促进了数学教育研究走向正规.

由于弗赖登塔尔的威望和努力,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于1968年重新建立,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7]

弗赖登塔尔担任ICMI主席期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并创办了国际性的数学教育理论杂志《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8]

三、中国人走进ICMI和ICME——兼谈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化历程

1949年以来,中国数学教育受苏联影响,数学教育学者和国外的交流几乎断绝.

1980年,国家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久,就派出了一个数学教育代表团,参加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4),华罗庚先生在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19]).一起出席大会的还有曹锡华(华东师范大学)、丁尔陞(北京师范大学)先生,他们把刚刚在美国提出的“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口号立即带回国内[20],引起广泛关注.国外的“问题解决”与国内的数学解题研究相结合,掀起了一波数学教育研究的高潮.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在我国随之广为传播.

1986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数学联盟(IM U),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的成员国.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成为ICMI的中国代表(ICMI CHINA).

1986年,华人数学家——新加坡南洋大学李秉彝教授当选1987—1990年间的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的副主席.

1987年冬,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应邀来华东师范大学讲学三周,以后又到北京访问,为国人带来了全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在演讲中,他将自己毕生的成就总结在讲稿里,后来用Revisit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China Lectures的书名结集出版.中文译本《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于1999年问世.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如“数学化”、“数学现实”、“再创造”等在中国广为传播.

1988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6),中国大陆8位数学教育学者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丁尔陞(北京师范大学)、曹飞羽(人民教育出版社)、蔡上鹤(人民教育出版社)、孙树本(北京理工大学)、叶其孝(北京理工大学)、袁传宽(清华大学)、王长沛(北京大学)参会.

1991—1994年,李秉彝(新加坡)连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副主席.

1991年,在北京举行“ICMI中国地区教育会议”,这是中国首次举办有一定规模的数学教育国际会议.

199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7),中国大陆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唐瑞芬(华东师范大学)、丁尔陞(北京师范大学)等参加.

1994年,第二次“ICMI-中国地区教育会议”在上海举行,到会境外人士在200人以上,国际著名学者几乎悉数出席.

1995—1998年,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

1996年,在西班牙塞尔维亚举行第八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8),中国大陆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唐瑞芬(华东师范大学)、王长沛(北京教育学院)、裘宗沪(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顾泠沅(上海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叶其孝(北京理工大学)、刘意竹(人教社)、冯贤(上教社)、姚晶(上海特级教师)等参加.这一届大会中国学者在积极参与活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国数学教育在国际上不再沉默,正在努力走向世界.

1999—2002年,王建磐(华东师大)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

2000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中国学者张景中(中科院)和李传中(广州大学)、李士锜(华东师大)、王尚志(首都师大)和叶其孝(北京理工大学)、梁贯成(香港大学)分别作了45分钟报告,唐瑞芬(华东师大)、张奠宙(华东师大)、林福来(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洪万生(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担任各分组召集人,王林全(华南师大)、张君达(首都师大)、李旭辉(华东师大)担任助理召集人.这一届大会还首次设立了“华人数学教育论坛”,论坛由范良火、张奠宙主持,在会上发言的华人学者有蔡金法(美国特拉华大学)、林福来(中国台湾)、黄毅英(中国香港)、任子朝(教育部考试中心)、叶其孝(北京理工大学)、王建磐(华东师大)、李秉彝(新加坡)等.

2003—2006年,梁贯成(中国香港)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

200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中国与会者约77人(含大陆59人,台湾12人,香港6人),其中郑毓信(南京大学)担任大会程序委员,张奠宙和戴再平(浙江教育学院)作了45分钟报告.

2007—2010年,没有华人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

2008年,在墨西哥蒙特雷举行第十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1),鲍建生(华东师大)担任大会程序委员,由王建磐(华东师大)领衔,中国进行了“国家数学教育”展示活动.

2011—2014年,张英伯(北京师大)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

2012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第十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2),中国大陆281人、香港18人、澳门16人、台湾24人参会.

2016年,将在德国汉堡举行第十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3).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更多的中国数学教育.

以上表明,在ICMI和ICME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人除了张奠宙、王建磐、梁贯成、张英伯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外,郑毓信、鲍建生还分别担任了ICME-10和ICME-11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意味深长的是,我国中学生从1985年开始在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舞台上尽显才华(团体总分大多位居第一或第二),他们可能是中国数学教育走向国际的先遣队.

四、“华人学习悖论”及其应对

1989年,中央教科所参加国际数学测试(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结果表明,中国内地13岁学生在2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测试中,以80%的正确率位居第一,领先于并列第二位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73%.这证明中国的数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

1996年举行的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中,新加坡名列第一位,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分列第二、四位.由此看来,中国的数学教育虽然缺乏理论总结,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在世界上领先.[21]

2011年3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152所学校5115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为556分,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方面的成绩均排名全球第一.其次为韩国(539分)、芬兰(536分)和中国香港(533分),美国学生排名第26位.PISA测试意在测试世界各地公立学校中,15岁学生解决阅读、数学、物理和化学问题的能力.该测试重点是看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考查并不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成年人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测试评估的国家包括经合组织的34个成员国,以及该组织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贯被西方人看作只会死读书的中国学生居然能在一次国际性的素质能力测试中取得最佳成绩,这让全世界深感震惊.

于是,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就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一方面,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十分优良.另一方面,西方的学者又认为中国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常规问题的反复演练”,教学观念陈旧.[22]

2000年ICME-9上的“华人数学教育论坛”在会后还成立了一个联络组,不久联络组写成了《华人如何学习数学》这本书,本书由张奠宙、李秉彝、林福来、顾泠沅任顾问,编者是范良火、黄毅英、蔡金法、李士锜.该书于2004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发行英文版,2005年7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发行中文版.该书有力回应了20世纪末西方学者提出的“华人学习悖论”.

【注释】

[1]徐利治.中国初等数学研究(第1辑)[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4:献词.

[2]杨之.初等数学在中国[J].中学数学研究(广州),2005(12).

[3]本社编.初等数学研究论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619.

[4]杨之,劳格.初等数学研究问题刍议[J].中等数学,1985(1).

[5]杨之,劳格.初等数学研究问题再议[J].中等数学,1988(1).

[6]杨之,劳格.初等数学研究问题三议[J].中等数学,1991(1).

[7]张奠宙执笔.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要点[J].数学教学,1993(3).

[8]张奠宙.数学教育经纬(张奠宙自选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9:289.

[9]张奠宙,何文忠编.交流与合作——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15年[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1: 108,116.

[10]同①.

[11]罗新兵,罗增儒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16-21.

[12]国际数学教育组织、机构虽不属于当代中国数学教育范畴,但因中国数学教育已走向世界,故本书也做介绍.

[13]田万海主编.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9:17.

[14]张奠宙,宋乃庆主编.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

[15]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1:187.

[16]同①.

[17]同①.

[18]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1:187.

[19]华罗庚.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0:442-465.

[20]曹锡华.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简介[J].数学教学,1980(3).

[21]张奠宙,宋乃庆主编.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5.

[22]张奠宙,宋乃庆主编.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