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统计评估理论的研究

关于统计评估理论的研究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计评估理论是指用于指导统计评估过程的理论,如果基于一个经济统计评估的视角,这些理论主要涉及经济人理论、经济运行、资源配置理论和政策评估理论。“经济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石。理性预期已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政策评估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关注效率的政策评估。罗尔斯、豪斯等学者对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正当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政策评估应在公正的前提下去衡量效率和效能。

统计评估理论是指用于指导统计评估过程的理论,如果基于一个经济统计评估的视角,这些理论主要涉及经济人理论、经济运行、资源配置理论和政策评估理论。

(一)关于“经济人”理论的研究

“经济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石。亚当·斯密首先在其经典名著《国富论》将“经济人”假设作为最重要的理论前提。随后,古典学派对其进行了补充。约翰·穆勒概括了经纪人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利己、完全理性和经纪人的自利活动。并且帕累托第一次提出了“经济人”概念,使得经济人理论成了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马克思在其基础上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经济人,丰富了经济人的范围。新古典经济学派则在古典经济学派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约束条件使得“经济人”假定理论成为该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萨缪尔森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马歇尔证明的供给曲线斜率为正,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研究出发点。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假定的经济人太过于理性化,“有限理性”理论(西蒙)的提出进一步约束了经济人的范围。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在“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大厦。

(二)有关经济运行理论的研究

经济运行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古典学派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被认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它主要强调市场自动出清、两分法下的货币中性(李嘉图,穆勒,费雪)。随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萧条危机终结了“萨伊定律”,直接催生了反古典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无法自动出清,只有国家干预才能使得市场平衡。“看不见的手”因此得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凯恩斯主义忽略了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卢卡斯,萨金特),理性预期就是认为无干预的自由市场会自动在自然率水平上平滑运行(缪斯)。理性预期已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的新增长理论是一个宏观经济理论分支,以罗默、卢卡斯为首的新增长理论家解决了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问题,揭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西方微观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1895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微观经济体系的确立,随后经过了帕累托、埃奇沃思、德布鲁等众多经济学家的完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最终筑就了经济史上蔚为壮观的微观经济理论大厦。

(三)关于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

资源配置的系统思想,产生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亚当·斯密提出了财富由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人数比例决定和发展教育对开发智力和提高人口质量的作用的观点对人力资源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资源配置理论的基本思想。而大卫·李嘉图的分配论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对技术资源予以极大重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社会资源配置理论。马克思的资本配置理论始终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始终贯穿着社会生产化过程和商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因此,马克思的资本配置理论及其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建立现代资源配置理论的根本前提。如今市场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根本任务是要构造一种优化配置的机制。

(四)关于政策评估理论的研究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对检验政策效果、提高决策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评估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关注效率的政策评估。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指出政策效果是不可预期的,因此评估是必需的。并且他提出了“政策效率”概念,认为政策效用是政策对现实世界产生的所有效果。并且戴伊强调政策效用与政策输出不统一。随后由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政策评价危机,因此学者更多的关注评估的价值和实用性分析。D·帕隆博和D·纳此米亚斯、M·帕顿和E·戈登堡等主要讨论了政策效果的评价来改进政策。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政策所体现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罗尔斯、豪斯等学者对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正当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政策评估应在公正的前提下去衡量效率和效能。在此基础上,古巴和林肯更多关注的是政策评估过程中的多方需求,多元互动,并且提出的政策评估在方法论上应采用注释型方法,强调复述、分析、批判、再复述、再分析等不断的辩证,期望能产生案情的共同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