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因组编辑在研究者眼中的风险

基因组编辑在研究者眼中的风险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只要有注射设备,就能进行基因组编辑。除了源自基因组编辑的变异之外,这项技术不会留下任何其他痕迹。在基因驱动技术中,为了利用基因组编辑破坏目标基因,首先要向基因中定点敲入一个CRISPRCas 9的识别系统。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组编辑方法,这条思路是可以实现的。基因组编辑所做的并不是创造新物种。它归根到底只不过是“编辑”,也就是准确地对目标细胞基因进行操作。

N HK——站在研究者的立场看待基因组编辑这一技术,是否存在什么风险?

CRISPR‐Cas 9出现的时候,我曾经质疑过它“到底有没有问题”。因为它实在是太简单了,以至于任何人都能完成操作。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几乎全都是在大肠杆菌之中对基因进行修饰,因此可以说,基因重组技术成了这门学科的基石。而所谓基因重组,在当时是受到了限制的。

但在基因组编辑的过程中,让Cas蛋白质进入细胞的这一步骤,很可能并不会落入重组实验的范围。这就是基因组编辑与基因重组的最大区别。只要能弄到与目标相对应的向导RNA和Cas,则完全不需要对大肠杆菌进行复杂的细胞胞内操作。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只要有注射设备,就能进行基因组编辑。

其次则是它作为一项人工技术,实在是太过精准了。除了源自基因组编辑的变异之外,这项技术不会留下任何其他痕迹。因此,在发现了基因变异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无法检测出这到底是源自基因组编辑,还是源自天然突变。能制造出和天然产物完全一致的产品,这是一大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被人滥用的可能。

即使我自己就是研究者,我也认为有必要对其施加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过要说至不至于严格到和基因重组相同的程度,我觉得不至于。如果辖制得过分苛刻,就无法进行商业利用。我觉得应该在社会全体成员完成了讨论并经过实验验证后,允许安全的产品上市。最后,就只剩下应该把这条安全线划在什么高度上的问题了。

N HK——对于诞生于基因组编辑之后的新技术,您是否对其中某一项的安全性产生过担忧?

有一项发表于2014年的名为“基因驱动”(gene drive)的基因修饰技术,曾造成过冲击。这项技术和基因组编辑一样,都是使用CRISPR‐Cas 9。在基因驱动技术中,为了利用基因组编辑破坏目标基因,首先要向基因中定点敲入一个CRISPR‐Cas 9的识别系统。被敲入的识别系统会将来自父母另一方的基因的相同位点破坏掉,顺利的话,这个被切断的位点之中同样会被敲入CRISPR‐Cas 9。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物种,通过这项技术,能够迅速将创造出的突变体群体扩散到整个代际。

比如,学术期刊《自然》(N ature)在2015年发表过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了以下内容。想要灭绝成为疟疾传染媒介的蚊子,可以把它的基因修改成不会传染的品种,然后令其在疟疾地区扩散。而且经过修改的基因信息将不止存在于这一个代际,还能被后续多个代际所继承。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组编辑方法,这条思路是可以实现的。我也谈不上了解得多透彻,不过这确实是一项应该在考虑到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加以利用的技术。

N HK——但很多人说起基因组编辑都会惊慌失色。

基因组编辑所做的并不是创造新物种。归根到底只不过是“editing”(编辑),所以必须消除大家的误解。倒也不是要把“基因的配置再怎么变都不会变成人造生命”这句话给说死,但至少我认为,这项技术不至于如此。它归根到底只不过是“编辑”,也就是准确地对目标细胞基因进行操作。

目前立刻就诞生危险生物的风险并不高。在突变育种的过程中,如果真的出现了发生多种变异的生物,这样的个体是不允许存活的,会从群体中被排除掉。

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我认为确实需要在某些方面多加注意。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让普通民众也尽量熟悉这项技术的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