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中国走向世界

从中国走向世界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1100℃。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朝鲜工匠在学习中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成功烧制了优美的“翠色”瓷器。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另一个就是他们要“定居”。因此,陶器的生产,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逐步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距今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3 陶器

我国发现的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700℃

在仰韶文化时期,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但制陶业已经比较发达,烧制陶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裂和变形。当时有一种细泥彩陶,它表面呈红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独特。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到了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1100℃。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外形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

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成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被人称为原始瓷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4 瓷器

我国初唐时期,瓷器便由海上和“丝绸之路”输入到西方。公元8世纪,我国瓷器已经传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国。

五代时瓷器传到朝鲜。与此同时,制瓷技术也被引进。朝鲜工匠在学习中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成功烧制了优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时期日本人加藤四郎曾随道元禅师来福建学习制瓷,回国后在獭户开办陶瓷业,烧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带,如印度尼西亚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文莱也发现过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马来半岛也发现过唐代的瓷器。

11世纪,我国造瓷技术传到波斯喇吉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纪后半叶,我国的造瓷技术传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此,欧洲的造瓷技术便得到迅速发展。

知识链接

彩 瓷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