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疣梭子蟹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三疣梭子蟹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余红卫等分析了三疣梭子蟹雌性成体6种组织中的10种同工酶的分化表达模式,结果发现三疣梭子蟹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因此,本书运用聚类、判别、单因子方差等方法对4个野生群体三疣梭子蟹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三疣梭子蟹地理种群的识别、亲缘关系的比较、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所有三疣梭子蟹活体空运带回实验室后,直接测量并观察背部颜色及斑点。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隶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等海域(戴爱云等,1977),是中国重要的渔业资源。由于三疣梭子蟹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自20 世纪50年代起国内有关三疣梭子蟹的养殖习性、生理生态、胚胎发育、组织学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孙颖民等(1984)对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发育方面进行了研究,李太武等(1996)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和组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堵南山等(1993)对三疣梭子蟹的活体胚胎发育方面进行了研究,宋海棠等(1988)对浙江近海三疣梭子蟹生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等,但有关分子遗传特性的研究刚刚开展。余红卫等(2005)分析了三疣梭子蟹雌性成体6种组织中的10种同工酶的分化表达模式,结果发现三疣梭子蟹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朱冬发等(2005)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早期11种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EST、ME、MDH、SDH、GOT、ACP 和AMY等7种同工酶电泳图谱显示了明显的发育阶段差异性,大都随发育渐趋复杂。有关三疣梭子蟹基础生物学研究,如形态学、幼体实验生态、生理及资源保护方面都有许多工作尚待开展(薛俊增等,1997)。不同群体是否由于地理隔离产生了形态方面差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书运用聚类、判别、单因子方差等方法对4个野生群体三疣梭子蟹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三疣梭子蟹地理种群的识别、亲缘关系的比较、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数据支持。

2005年10月中旬,采集3海区4个野生自然群体各50只,体质量(平均值 6 标准差)176.7.6 30.2 g,雌雄比例1:1。4个群体分别为渤海的莱州湾群体;黄海的鸭绿江口群体、海州湾群体;东海的舟山群体。所有三疣梭子蟹活体空运带回实验室后,直接测量并观察背部颜色及斑点。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1mm,测量全甲宽(A)、甲长(B)、第一侧齿间距(C)、第二侧齿间距(D)、额宽(E)、大螯不动指长(F)、大螯不动指宽(G)、大螯不动指高(H)、大螯长节的长(I)、第一步足长节的长(J)、第一步足长节的宽(K)、体高(L)、甲宽(M)共13项长度指标。用0.01 g的电子天平称量体质量(N)。

采用SPSS软件,对各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公式,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对群体间差异较大的形态比例参数进行差异系数(CD)的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