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此,“教师专业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运动追求的目标从教师权益转移到教师质量上。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幼儿园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个人和全社会的努力。下面从三个角度结合幼儿园案例阐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帮助教师理解和践行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标准。幼儿教师想要树立“学生为主体,幼儿为本”的儿童观,主要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幼儿园教师能否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飞速发展,顺利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我国,现代幼儿园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幼儿园的发展仍然滞后,其中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是核心问题之一。

现代教育界已经普遍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并期望由此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和实现教师的权益。自此,“教师专业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运动追求的目标从教师权益转移到教师质量上。目前,欧美等国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体系。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那么教师的专业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就需要首先了解专业的特征。

学者研究表明,专业化的职业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具有特殊价值和不可替代性;②具有特定的复杂的专业知识;③需要专门培训和持续发展;④具有专业自主;⑤具有权威的专业组织。

从以上特征来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是对3~6岁幼儿进行教育的专业人员。首先,他们提供的社会服务是特殊的和不可替代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为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通过行动和经验并动员感官来进行的[1]。同时幼儿园教师要同时照顾数十个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不同的情感和学习需要,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专业性任务,不是谁都能做好的。其次,幼儿园教师需要特殊的知识和能力,并需要专门的培养和培训。最后,幼儿教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专业学术组织,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专业组织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幼儿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是符合专业的基本特征的,因而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也符合专业人员的基本特征。在理论和国家倡导的层面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大众意识层面上对教师的专业性还是存在质疑的,仍然认为幼儿园教师谁都可以做,就是高级保姆,带孩子的。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老师占比不到40%,大部分是“先上岗后考证”。一项对15~18周岁的幼师学员的调查显示,60%的人是觉得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为生计所迫才选择这个职业的,70%的人觉得带孩子又累又苦。因此幼儿园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个人和全社会的努力。下面从三个角度结合幼儿园案例阐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帮助教师理解和践行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标准。

(一)师德为先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要求。“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秉持“师德为先”的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广大幼儿园教师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幼儿教育事业

忠于人民的幼儿教育事业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幼儿教育是人才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增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如果对幼儿教育事业不热爱,就会把幼儿教育工作单纯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处处被动,常常处于抱怨的状态,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这样的幼儿教师往往带着先做着这份工作,一有机会就改行的心态,这是不可能全心全意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的。所以,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

对事业的爱还要求幼儿园教师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教。近几年,虐童事件频发,例如浙江温岭某幼儿园教师不顾孩子的哭喊拉起孩子耳朵让儿童悬空,把孩子扔到垃圾箱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而老师对此的解释是这样做是出于“好玩”。可见教师缺少法律意识,没有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无视幼儿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2.对待幼儿——坚持以幼儿为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幼儿教育上的具体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尊重幼儿权益,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些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良好师德的集中体现。

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以幼儿为本的体现之一。教师的爱,能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信心、安全感。如果你问幼儿老师怎么爱你们的?用幼儿的话说就是:“我哭了,老师给我擦眼泪”“经常给我系鞋带”“笑眯眯的”“不发脾气”“不打人”“不把小孩拉出来”……当然,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并不是溺爱。在前文案例导入提到的“三轮车事件”中,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批评当事幼儿,甚至出现辱骂行为的话,那么这个教师首先缺乏的就是师德,是一种违反专业规范的行为。

所谓“儿童观”即对儿童的观点和看法。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指出:“儿童观是指教师关于儿童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心理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及由此形成的对儿童的特定期望等。”幼儿教师想要树立“学生为主体,幼儿为本”的儿童观,主要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尊重儿童作为人的尊严,不能歧视、漠视甚至粗暴对待幼儿。中国传统文化信奉“棍棒教育”“小大人观”,把孩子当作是家庭的附属品,认为父母、老师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观念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第二,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价值,摒弃把儿童当作“弱小的人”“无用的人”等观点。幼儿不同于成人,蒙台梭利教授通过实验研究已经发现了童年的秘密。幼儿期不是为成人做准备,它是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

第三,把每个儿童当作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个体的一般特点及差异性,为幼儿创造条件,对幼儿施以有差别的适当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有一个合理期待,不能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实施不恰当的教育,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工作特点,不能拔苗助长。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首先,在幼儿园内部,幼儿园教师要和园所领导、配班老师、保育员和其他教职工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在幼儿园外部,要积极和家长、社区有关方面的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组织和人员建立广泛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以便目标一致地展开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与幼儿教育系统的各个组织和个人联系交往的过程中,要以幼儿发展的大局为重,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特别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不能只对新的教师和配班教师严格要求,更要对自己的保教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最后,教师要突破业务封闭的状态,教研活动上互帮互学,相互分享自己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共同进步。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停留在表面,出现一团和气、走形式的现象,这样对教师的保育能力的提高不但没有帮助,而且大量浪费了教师宝贵的时间。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教以德为先,幼儿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幼儿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对其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幼儿园教师要端庄优雅、亲切友好、着装得体和仪容仪表整洁,因为这些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部表现。幼儿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各方面发展还存在依赖性,因此幼儿教师成了他们的依赖对象,他们有意无意地模仿着老师的行动和态度。可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媒体,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幼儿具有直观、真实的教育作用。

(二)专业知识素养

知识是什么?当前人们倾向把知识看作是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并认为是真实正确的、可以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被呈现为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根据对知识的理解,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里被实践证明是真实的、可以指导解决该领域的实践问题的经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专门化职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既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又是其师德和专业能力素养的认知基础。以下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进行分析。

1.幼儿发展知识

幼儿发展知识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比,在具体教育目的上,存在较大不同。中小学往往以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而幼儿教育更注重培养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所以,教师要懂得基本的幼儿发展知识,并在教育中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有意识地为儿童创造发展的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发展的知识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明确提出:“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同时,应该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例如3岁儿童在生活中容易出现“说谎”行为。小明向老师告状说小龙抢他的玩具,经过老师的了解,小龙并没有出现过抢玩具的行为,老师就会断定小明在说谎,并严厉批评小明。其实幼儿发展知识告诉我们,3岁孩子对现实和想象是分不清的,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他们在笃定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其实他自己是真正相信事情存在的,我们不能因此而责备儿童说谎,并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所以,对教师来说,掌握幼儿发展的知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的规律,不仅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条件,更是开展工作的根本。

2.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

幼儿园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如何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这是幼儿园保教的一大难题。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具有幼儿保育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不仅应该了解应该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更应该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的问题。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园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直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影响,而教师的保育教育知识指导着他们的保教行为。例如夏天出汗多,幼儿很容易因此造成体液减少。懂得保教知识的教师会有意识地根据幼儿需要,每1~2小时让幼儿喝一次白开水,不给幼儿喝甜饮料,也尽量不要给他们喝冰镇的饮料。因为老师知道这样会影响他们的食欲,也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

3.通识性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园教师通识性知识和教学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儿好奇心非常强,经常会问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缺乏丰富的文化知识的话,就不知道该把幼儿的探索往哪里引导。例如小朋友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老师只有自己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后才能产生有针对的教学,引导幼儿发现蜗牛的特点。如果教师的知识底蕴不足的话,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只能照搬教师用书或者教材上现成的教学设计方案。

因此,专业知识素养是一个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一个专业的教师面对案例中“三轮车事件”如何应对,丽莲·凯兹给我们提供了思路[2]。丽莲·凯兹认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会运用其专业知识,考虑幼儿的发展和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常模,及家长、学校、社区各方面人士的期望,再根据个人或园所的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及个人或学校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技巧及反应来教导幼儿。

4.社交技巧

教师可以利用前文案例导入中提到的“三轮车事件”鼓励幼儿发展社交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

(1)轮流。教师可以建议宝宝再等几分钟,先做点别的事,过一会再去问小莉;也可以建议宝宝观察小莉,等她露出疲倦或玩腻的迹象时,再去问她。这样要求就比较容易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在帮助宝宝学习观察的技巧,以协助他发展“轮流”的行为。

(2)协调。教师可以鼓励宝宝思索小莉对什么事感兴趣。譬如,教师可以对宝宝说:“去跟小莉说,如果你让我骑三轮车,你荡秋千时,我就帮你推。”如此,教师便是向宝宝示范了如何用口头的方式与别人协调的技巧。

(3)克服困难。教师需要协助幼儿克服所遭遇到的挫折。幼儿必须承认他不可能永远是赢家,必须学着接受失败与被拒绝。教师可以用就事论事的语气告诉宝宝:“没关系,也许小莉等一下就不玩三轮车了,园里还有很多别的事可以做啊!有……”然后建议宝宝去参与其他一些活动。也就是说,建议其他适合的活动,来协助宝宝培养直面失败的能力。

5.语言技巧

教师也可利用“三轮车事件”教导幼儿用清晰、有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

(1)明确的语句。可能宝宝并未能清楚地对小莉表达自己想骑三轮车的愿望,也许他只是扯了一下三轮车,或只是稍微哼哈了一下。教师可以对宝宝说:“回去告诉小莉:我已经等了好久,我很想骑一下……”教师用这种适度而肯定的语言表达的方法,供幼儿模仿;同时也教导幼儿,当教师不在的时候,可以使用这样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专业教师有义务培养幼儿在没有教师的协助下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能力将有益于幼儿日后的发展。

(2)对话技巧。宝宝与小莉可能都缺乏适当的说话词汇,也正处于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激烈谈话的阶段。教师可以为幼儿示范如何以语言来化解冲突。教师可以对小莉说:“宝宝实在是很想骑三轮车耶!”也许这时小莉会嘀嘀咕咕地拒绝,教师便可以转而向宝宝说:“小莉还不想停耶!”宝宝也许会对这个回答表示抗议,教师则可以将宝宝的抗议稍作修饰,再婉转地向小莉表明宝宝的感受,说:“宝宝现在真的很想骑这辆三轮车耶!”然后再视小莉的反应继续这种对话,温和地转达双方的感受及需求。

6.社交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宝宝与小莉之间的冲突来刺激与增进他们下列的社会习俗知识及道德观念。

(1)社交认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区分什么是值得悲伤的事情,什么不是。一天骑不到三轮车并不算悲剧,不用过于伤心或埋怨。因此,教师可以对宝宝说:“我知道你很失望,但是,还有很多别的玩具可以玩呀!”教师的口气应该是就事论事,不宜有一丝谴责。这样才可以协助幼儿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需要与欲望。

(2)正义观念。学前幼儿已经可以理解某些正义的观念,尤其是一些“基本道理”(即个人所遵守的规则与限制也同样适用于别人)。因此,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对三轮车争夺事件的反应就不应仅是对小莉说:“小莉,现在该轮到宝宝了!”她还会在这句话之后加上:“你去玩别的,如果有困难,我也会帮你。”同样的,如果冲突发展到几乎引起打斗,教师可以对挑衅的幼儿说:“我不允许你打××,我也不会允许别人打你。”后半句话,即所谓的附语,是用来安抚这位幼儿的情绪,让他明了他与其他人一样都是处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每一个人的权利都应该受到保护,每一个人的需求也都应该受到重视。

(3)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未参与冲突、在旁边观看的幼儿也应包含在教师的教导范围内。上述教师的反应也可以间接地为未参与的幼儿提供一些技巧,如如何与别人沟通、如何达成协议等。此外,他们也可以知道对哪一个同伴用哪一种方法最有效。同时,如果他们有机会看到教师执行正义的方式,他们就会知道,非但自己不能伤害别人,别人也同样不能伤害自己。

7.气质的培养

除了教导社交技巧与社交知识外,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三轮车抢夺事件加强或减弱幼儿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

(1)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如果小莉坚持不让宝宝骑,教师可以对她说:“宝宝已经等了很久,你知道等那么久的滋味很不好受啊!”这种方式可以刺激、唤醒小莉的同情心,同时也可以培养她仁爱的气质。不过教师必须注意,在说这句话时,不应带有“你有错”的语气,让小莉受窘。有时候,幼儿不肯接纳别人的要求正是因为他知道别人会有什么感受(例如等很长一段时间是什么滋味)。这样的幼儿具有同情的能力,但是没有仁爱利他的气质。因此,如果这时候对他说“假如别人也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样”是没用的。如果幼儿本身缺乏仁爱的气质,教师首先便应该以双方幼儿最大及最长远的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来解决纷争。当然,有时温和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不宜夸大或过度解释该冲突的意义。

(2)避免抱怨。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判断宝宝是否具有强烈的抱怨行为倾向,若有,这个倾向便应减弱。因此,教师应该先评判幼儿抱怨的合理性,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加以处理的,哪些只是因为幼儿得不到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东西所作的控诉与发泄。如果教师判断的结果不需干涉的话,只需告诉宝宝一些应对的方法(如上文所述),将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处理。教师要注意的是,并不一定非要解决或满足幼儿的抱怨事项;如果他们每次的抱怨都能得逞,便会养成抱怨的特质。

(三)能力素养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在教育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才能胜任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工作。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日常幼儿园教育事件是复杂和多样的,教师需要在复杂的实践中逐渐积累适宜的行为,形成专业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是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早在1989年幼儿园就取消了上课,用教育活动来代替。缺乏教育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幼儿园教师要能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盥洗和如厕环节,科学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将教育活动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中处处能体现教育,时时能体现教育,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以将保教结合原则落实到实处。

例如,“三轮车事件”是一日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当宝宝向教师抱怨时,教师可以把它作为课程设计及管理上的参考。举例来说,有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不会把它作为单独的儿童争执事件来处理,因为对幼儿一次简单的说教及讲道理是不太能行得通的,但是教师可以选择通过一些适合幼儿程度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传达相关的训诫,让所有幼儿学会如何解决纷争并得到发展。专业教师还可以自省:这类事件是否经常发生?事件发生的频率高是不是表示课程安排需要调整?如果这类事件一天发生好几起,表示应该重新评价原有的课程内容,让幼儿的心智能在活动中更充分地发挥、运作。因此,教师经过处理一个最常见的幼儿事件,不仅可以照顾到个别幼儿的需求,也同样兼顾了园所的整体课程规划。

2.观察的能力

教育幼儿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3~6岁幼儿自身控制能力还比较低,他们的情绪还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身体状况常常可以让我们准确觉察到。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个小表情和简单的一句话或者是一刹那的行为都可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活动。如犯了错误的小朋友,常常表现得很局促,不时地看老师一眼;当他们自认为表现好的时候常常手舞足蹈,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期待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幼儿教师观察技能的具体要求是: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准确而又客观地察看幼儿,要不断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尽快捕捉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到幼儿最细微的需要,了解幼儿某个行为的意义,并做出及时反馈。其次,教师应该事先确定观察目录,列出观察提纲,选出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最后,应该详尽地记录观察的内容,并分析这些记录材料,综合观察材料后归纳出每个幼儿的优点和缺点,为幼儿设计出适宜的学习方案。

3.反思研究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幼儿园教师要成为专业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保姆”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并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这既是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幼儿不断成长的必然要求。一个老师的专业化成长最主要的是来自于自我的主动追求,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实践都要有反思,每节课都有评价和分析。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提炼、思考、改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遇到“三轮车事件”时,会拿幼儿在事件中的行为与他们以往的行为表现作比较[3]。因此在“三轮车事件”中,教师或许可以问自己类似下列的问题:

(1)宝宝今天的行为在过去是不是经常发生?如果是,宝宝是不是老希望别人注意他?他的“注意阈限”是否太高了?如果太高了,应如何降低?

(2)宝宝这个时候能接受的挫折有多少?也许他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自信,还不能接受失败或被拒绝的伤害。经过临时判断,教师可以决定宝宝是否需要特别的介入或支持。

(3)小莉当天的行为对她而言是不是一种进步?也许小莉以前一直很害羞或很顺从,当天是她第一次克服以往的顺从,表现自我肯定的行为。如果是这样,她的行为应该是值得鼓励的。

(4)如果让这两个幼儿自行处理这件事,他们会不会学到“适当的”概念或行为?有的儿童可以从自行解决问题中学到比较成熟、比较有效的方法,有的则不能,甚至会弄得一团糟。因此教师可以同时问自己:“我什么时候应该稍加干涉?”“我是否应该完全不过问?”专业教师必须考虑的是,争吵的当事者中有没有一个老是爱欺负别人。如果有,就不该让幼儿自行处理,否则弱小的一方往往会吃亏。为所有幼儿长远的利益着想,教师应该试着减低蛮横一方得逞的机会。

(5)参与事件的两位幼儿目前所表现的行为模式如果不加以修正,会不会留下后遗症?根据很多研究显示,即使是成人也常受“归因论”的影响,而表现出别人期望他们表现的行为。专业教师了解这种现象后,对于幼儿持续表现出某种“形象”行为时,一点也不必吃惊,而应该注意自己对某些幼儿是否有先入为主的形象观念,以免受到偏见的影响而干扰了判断。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研究,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针对幼儿的突出问题结合教育实践进行行动研究,例如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

总之,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要与时俱进,随时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