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刺防治冠心术

针刺防治冠心术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范畴。心俞:据报道,针刺心俞穴治疗心绞痛30例,针1次疼痛解除者20例,2次疼痛解除者5例,有5例配合其他药物,疼痛解除。有出血性疾患或肺气肿患者禁用。针刺后症状稍减轻,出针后仍心区疼痛者,应提示心肌梗死。针刺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调整和治疗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④防止刺伤重要脏器。

针刺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在人体经络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症候。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范畴。其发病的关键,以胸阳素虚为主,阴寒之邪乘虚而袭,则胸阳痹阻,络脉失和而发病。针灸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症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如对于胸痹的虚寒证,取背俞和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并针后加灸,意在助心阳而散寒邪,寒邪去,络脉通则痛自止,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凡是发病,总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而形成的。如果正气旺盛,邪气就不足以致病,假使正气虚弱,邪气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如胸痹中虚寒证、痰浊证的发病,就是在胸阳不振的基础上,阴寒之邪乘虚内侵,寒凝气滞,痹阻胸阳,或是饮食不当,伤及于脾,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痰浊内生,阻遏胸阳,气机不畅,发为本病。既病之后,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敌邪,则邪进而病恶化。针灸治病,就是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辅助机体的抗病能力,一来扶助正气,二来祛除邪气,保证疾病趋向治愈的良性转归。一般来说,针刺补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就病理而言,某些疾病的由来,也是因为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经络脏腑的气血偏虚偏实的结果。如胸痹的血瘀证型,就是因为病久阴寒与痰浊不化,气滞血瘀,痹阻胸阳所致。治疗时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机制,取俞募穴及任脉、手少阴经穴,针刺用泻法,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的目的。

(1)胸痹:胸痹,即症状以当胸闷痛,甚则胸痛牵及背部,短气、喘息不能躺卧为主者,见于冠心病、心绞痛或局限性心肌梗死患者。

①虚寒证

治法:通阳散寒。针用泻法。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

②痰浊证

治法:通阳化浊。针用泻法。

主穴:巨阙、膻中、郄门、丰隆、太渊。

③瘀血证

治法:活血化瘀。针用泻法。

主穴:膻中、巨阙、膈俞、阴郄、心俞。

随证选穴:唇舌紫绀,可取少商、少冲、中冲,点刺出血。

单穴治验介绍

内关:据报道:内关治疗心绞痛疗效良好。当疼痛发作时,针刺内关后,患者疼痛趋向缓解,平时针刺内关,可预防心绞痛再发,或减少发作次数。操作时用30~32号1~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后,缓缓进针,有“得气”感应后(避免麻电感),以90°~180°来回捻转,3~6秒1次,运针2~5分钟,保持有中等偏强的针感,间隔3~5分钟捻转1次,针治10~20分钟起针。

至阳:据报道,至阳穴治疗心绞痛效果好。操作时用28号或是30号1寸半毫针向上斜刺5~6分,强刺激,不留针。久病体弱者用艾条灸3~5分钟。

心俞:据报道,针刺心俞穴治疗心绞痛30例,针1次疼痛解除者20例,2次疼痛解除者5例,有5例配合其他药物,疼痛解除。具体操作时用28~30号1.5寸毫针,针向脊柱斜刺进针1寸左右行刮针手法,留针10分钟,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

神藏:据报道,本穴尤以镇痛效果为佳。心绞痛未发之前针神藏可预防,发作时可使症状消失。发作后可延缓再次发作。如果连续针刺神藏,可使T波全部提高,直到近正常水平,ST段下移恢复。但必须注意要向胸骨方向斜刺,不得深刺和直刺,以免刺透胸壁,刺伤纵隔或心肺。因针感强烈,孕妇禁针。有出血性疾患或肺气肿患者禁用。针刺后症状稍减轻,出针后仍心区疼痛者,应提示心肌梗死。

膻中:取膻中穴沿皮向下透鸠尾穴,进针2.5~2.8寸,用中强刺激手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4天。

(2)心悸怔忡:心悸怔忡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见于冠心病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及神经官能症等见心律不齐者。

①气虚心悸

治法:益气安神。针宜补法。

主穴:心俞、巨阙、间使、神门。

随证配穴:易受惊吓,加大陵;多汗,加膏盲俞。

②血虚心悸

治法:养血定悸。针宜补法。

主穴:膈俞、脾俞、通里、神堂、足三里

随证配穴:烦热,加劳宫;耳鸣,加中渚;虚火面赤,加太溪。

③痰火心悸

治法:清火化痰。针宜泻法。

主穴:灵道、郄门、肺俞、尺泽、丰隆。

随证选穴:失眠,加厉兑;便秘,加大肠俞。

④瘀血心悸

治法:活血强心。针宜平补平泻。

主穴:曲泽、少海、气海、血海。

随证选穴:脉微欲绝,加内关、太渊;浮肿,加灸水分。

针刺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调整和治疗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单穴治验介绍

内关:据报道,用内关穴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早搏)32例,其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瓣膜病4例,余10例为各种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治疗前均有程度不同的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通过治疗3~10次,室性早搏消除者25例,减少者7例,自觉症状全部好转,经心电图证实二联或三联律全部消除。每日针治1~2次。具体操作: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根据病情的不同,直刺或针尖向上斜刺0.5~1寸,得气后,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提插捻转达3~5分钟,针感传至同侧上臂或胸部,留针时间依病情而定,为10~30分钟,至症状缓解、消失为止。

心俞:据报道用心俞穴刺络放血,治疗心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属功能性者收效迅速,有些病例在治疗当时就恢复正常心率;属于器质性改变(如冠心病)者,收效较慢,但亦可以改善。多发者隔1~2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可连续2~3个疗程。操作时用三棱针点刺穴位皮肤,拔罐15~20分钟,吸出血液10~20毫升。

俞府:沿第1胸肋间,向璇玑穴方向呈45°~55°缓慢进针,得气须向右颈项及左肩放射,用平补平泻手法,持续3分钟后,留针15分钟。

神门:取双侧神门穴直刺0.3~0.5寸,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一般针3~5次即可。

针刺的注意事项如下。①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嘱其取平卧位治疗。②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③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④防止刺伤重要脏器。如背部第11胸椎两侧、侧胸第8肋间、前胸第6肋间以上的腧穴,不能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发生气胸。再如两肋及肾区的腧穴,不能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其对肝脾增大患者,更应注意。⑤选穴宜少而精。针刺治病取效与否,并不决定于取穴的多少。在可能范围内,应尽量少取,做到精简疏针,避免多针滥刺,以便能尽量减少病者的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