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胰腺和脾脏该怎么去检查

胰腺和脾脏该怎么去检查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检查脏器为肝、胆、胰、脾和双肾。检查应严格按规范操作,对各脏器进行必要的纵向、横向、斜向扫查,做到无遗漏。进行左、右侧卧位检查时,不能简化体位,要充分暴露所查脏器体表位置。超声检查时主要观察:①肝脏大小、形态是否正常,包膜回声、形态、连续性是否正常。④与肝脏相关的器官如脾脏、胆囊、膈肌、肝门及腹腔内淋巴结情况。②胆囊壁有无增厚,均匀性还是局限性增厚,增厚的部位、范围及壁上有无隆起样病变。

第四节 腹部B超检查

主要检查脏器为肝、胆、胰、脾和双肾。检查应严格按规范操作,对各脏器进行必要的纵向、横向、斜向扫查,做到无遗漏。进行左、右侧卧位检查时,不能简化体位,要充分暴露所查脏器体表位置。

一、肝脏

(一)检查内容

正常肝脏声像图特点为表面光滑,肝包膜呈线样强回声,厚度均一;肝右叶膈面为弧形,外下缘较圆钝,肝左叶边缘锐利;肝实质呈点状中等回声,分布均匀;肝内血管(门静脉分支和肝静脉属支)呈树状分布,其形态和走行自然;肝内胆管与门脉分支伴行,二级以上胆管一般不易显示。超声检查时主要观察:①肝脏大小、形态是否正常,包膜回声、形态、连续性是否正常。②肝实质回声的强度,实质回声是否均匀,是否有局限性异常回声,异常回声区的特点(如数目、位置、范围、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③肝内管道结构(胆管、门脉系统、肝静脉和肝动脉)的形态和走行,管壁回声情况,管腔有无狭窄或扩张。④与肝脏相关的器官如脾脏、胆囊、膈肌、肝门及腹腔内淋巴结情况。

(二)测量参考值

肝左叶前后径(厚度)≤6cm,长度≤9cm;肝右叶最大斜径≤14cm,前后径≤11cm;门静脉主干内径1.0~1.2cm。

(三)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肝脏弥漫性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脂肪肝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肝实质病变等。

2.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肝单纯性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肝脏囊腺瘤等。

3.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瘤样病变、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等。

4.肝血管疾病: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栓塞、肝动脉瘤、布加综合征等。

5.肝及肝周脓肿:各种肝脓肿、膈下脓肿等。

二、胆囊与胆道

(一)检查内容

主要观察①胆囊大小,包括长径、前后径。②胆囊壁有无增厚,均匀性还是局限性增厚,增厚的部位、范围及壁上有无隆起样病变。③胆囊囊腔是否回声清亮,是否有结石、胆泥等形成的异常回声。④肝内外胆管管径及走行,包括胆管有无扩张,管壁有无增厚,扩张的程度、部位、累及范围及扩张下段胆道内有无结石、肿瘤等梗阻性病变,或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外压性病变。

(二)测量参考值

胆囊长径≤9cm,前后径≤3cm;胆囊壁厚度<3mm;肝外胆管上段直径2~5mm(小于伴行门脉直径的1/3),下段直径≤8mm;肝内左右肝管直径≤2mm。

(三)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胆石症:胆囊结石如泥沙样结石、充满型结石、附壁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等。

2.胆囊良性隆起样病变:腺瘤、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病。

3.胆道恶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

4.胆囊炎:急性、慢性胆囊炎。

5.肝内外胆管扩张: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等;胆管内结石、肿瘤及胆管外外压性包块造成的扩张。

三、胰腺

(一)检查内容

主要观察:①胰腺的位置、形态、大小,表面、内部回声,胰管状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等。若有占位病变,应多断面扫查以确定占位的位置、大小、边缘、内部回声、血供情况、后方有无声衰减及其程度。②胰腺及其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血管有无移位、变形,血管内有无血栓,胰腺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③胰腺疾病相关的情况,例如胆道系统有无结石,有无胰周、网膜囊、肾前间隙积液,有无腹腔积液(腹水)等。

(二)测量参考值

胰头前后径(厚径)1.0~2.5cm,胰体、尾前后径(厚径)1.0~1.5cm,胰管直径≤0.2cm。

胰腺异常判定标准为:胰头前后径≥3.0cm,胰体、尾前后径>2.0cm为胰腺肿大;胰头前后径<1.0cm为胰腺萎缩;胰管直径≥0.3cm为胰管扩张。

(三)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胰腺炎症: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脓肿,胰腺结核,胰石症。

2.胰腺囊性病变: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如先天性、潴留性、寄生虫性囊肿)。

3.胰腺肿瘤:良性、恶性肿瘤。

4.先天性胰腺异常。

四、脾脏

(一)检查内容

主要观察:①脾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包膜、实质回声。②脾脏内部有无局限性病变及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回声强弱、回声是否均匀、周围及内部血流情况。③脾动、静脉血流情况,脾门处血管内径。④周围脏器有无病变及对脾脏的影响。

(二)测量参考值

脾脏长径(肋间斜切面上脾下极最低点到上极最高点间的距离)<11cm,脾脏厚度(肋间斜切面上脾门至脾对侧缘弧形切线的距离)<4.0cm,脾静脉内径(脾门部)<0.8cm。

脾肿大判定标准:脾脏长径>11cm或厚度>4cm,或脾脏长径×脾脏厚度×0.9≥40cm。

(三)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脾先天性异常:副脾、游走脾、多脾、无脾、先天性脾脏反位等。

2.脾脏弥漫性肿大:肝硬化、瘀血、血液病、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脾肿大。

3.脾含液性病变:脾囊肿、多囊脾、脾包虫囊肿等。

4.脾实性占位病变:血管瘤、错构瘤、恶性淋巴瘤、转移瘤等。

5.脾血管病变。

6.脾萎缩。

五、肾脏

(一)检查内容

主要观察:①肾脏大小、形态有无改变。②有无异位肾、独肾等先天性肾发育异常。③肾脏结构有无异常改变,肾包膜、肾实质(皮、髓质)、肾集合系统情况。正常肾包膜完整,皮、髓质分离清楚。④有无肾脏占位性病变,其大小、形态、回声、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⑤有无局限性强回声,其后方有无声影等。⑥肾盂、肾盏有无扩张现象等。

(二)测量参考值

肾脏长径10~12cm,横径5~6cm,前后径3~4cm,左肾大于右肾;肾实质厚度1.5~2.5cm,肾皮质厚度0.5~0.7cm,肾集合系统宽度占肾断面1/2或2/3,肾盂分离≤1.5cm。

(三)B超检查提示疾病

1.囊性占位病变:肾囊肿、多囊肾、输尿管囊肿等。

2.实性占位病变:肾癌、肾盂癌、肾错构瘤、输尿管肿瘤等。

3.先天性异常:孤立肾、重复肾、异位肾、游走肾、双肾盂、分叶肾、输尿管狭窄、输尿管扩张等。

4.肾脏弥漫性病变: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淀粉样变及肾中毒等。

5.肾结石、肾积水、输尿管结石及尿路梗阻等。

6.肾实质破坏、钙化等(提示肾结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