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冬令话进补

冬令话进补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素来重视冬令进补,指出“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冬不进补,春必病瘟”。冬令进补并不是单纯吃补药,而是要从神补、药补、食补等多方位进行调补。冬季进补民间有服用膏方的习俗,膏方不能代替药物治疗,而且也要因人而异,还要防止矫枉过正。为了抵御严寒,使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冬季宜选择益气补阳为主的滋补食品。

13.8 冬令话进补

中医素来重视冬令进补,指出“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冬不进补,春必病瘟”。认为冬天适当调补身体,能平安过冬,来年身体自然健壮;冬天不注意调养,机体抵抗力下降,来年春天就容易得传染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在冷空气的刺激下,血液中儿茶酚胺激素水平升高,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上升,血黏度增高,心脏负荷增加,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冬季是脑梗塞、脑溢血、心肌梗塞等病的高发季节。据统计,有77%的心肌梗塞患者和54%的冠心病患者在寒潮天气影响下病情加重,死亡人数也以气温低于零下的寒潮时节最多。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尤为明显,使呼吸道黏膜的抗体分泌减少,黏膜纤毛活动能力降低,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是感冒、流感、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高发季节。此外,寒冬天气对中枢神经、内分泌、皮肤等全身各系统、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冬令进补并不是单纯吃补药,而是要从神补、药补、食补等多方位进行调补。

(1)神补。冬季天气寒冷,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都处于低水平状态,神经内分泌功能容易发生紊乱,从而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所以要特别重视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冬令季节,年关将至,心理压力加重,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过一个平安年、快乐年。节日期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亲朋好友聚会频繁,在应酬活动中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特别要保证睡眠时间。睡眠充足能养心神,补精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药补。按照中医“虚则补之”的进补原则,根据中药补品寒、热、温、凉、平的不同药性,以及人体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不同体质,中药补品可概括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几类。阴虚的主要表现有:口干舌燥、“五心”(手掌心、脚底心及心窝部)烦热、腰酸腿软、心悸、失眠、多汗等,宜采用滋阴类为主的中药类补品,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白芍、女贞子、枸杞子、石斛沙参、山药、当归、龟鳖丸、六味地黄丸等;阳虚的主要表现有: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喜欢热饮、夜尿增多、大便溏薄等,宜采用壮阳类中药补品,如鹿茸、虫草、蛤蚧、胎盘、补骨子、金樱子、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以及附桂八味丸等中成药;气虚的主要表现有:少气寡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动则气急、心动过缓等,宜采用补气类中药补品,如人参、黄芪、白术、黄精党参甘草、刺五加、五味子,以及补中益气丸、黄芪生脉饮等中成药;血虚的主要表现有:头昏眼花、耳鸣失眠、四肢发麻、月经不调等,宜采用补血为主的中药,如当归、白芍、首乌、熟地、桂圆、阿胶,以及当归养血膏等中成药。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常常出现气血两亏、阴阳俱损、数病同发以及体质的寒、热、虚、实之分,需要因人而异,进行辨证施治,分清主次先后,才能对症进补。中药补方方剂有膏方、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等不同剂型,应根据不同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冬季进补民间有服用膏方的习俗,膏方不能代替药物治疗,而且也要因人而异,还要防止矫枉过正。

(3)食补。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食补胜于药补”的说法,合理的饮食与营养不仅仅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是调补身体的良药。为了抵御严寒,使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冬季宜选择益气补阳为主的滋补食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食补也要因人而异,阴虚体质者可选食甲鱼猪肉、猪蹄、猪皮、老鸭、小米、莲子黑豆、百合、黑木耳、银耳、大枣等食品;阳虚体质可进食糯米、面食、羊肉、羊奶、猪肚、牛肉、狗肉、鸽肉、乌骨鸡、鲫鱼、核桃、杏仁、栗子、粳米、黄豆、大蒜、韭菜、山楂、橄榄等温、热性食品;气虚体质者可选用大米小麦、鸡肉、鹌鹑、鸡蛋、黑鱼、鲫鱼、泥鳅、香菇、蘑菇、莲子、扁豆、山药、大枣等补气食品;血虚体质者可选食猪蹄、肉皮、鸭血、羊奶、鱼、黄鳝、桂圆、荔枝、榛子、花生、黄豆、黑芝麻、小麦等养血食品。另有许多作用平缓温和的食品如大米、面粉、玉米、豆腐皮、千张、赤豆、扁豆、黑豆、山药、丝瓜、木耳、香菇、土豆、大枣、南瓜、甘薯、黄鱼、鲫鱼、鲤鱼、鸡蛋、蜂蜜,等等,一年四季各种不同体质的人均可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