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与大型野生动物冲突研究

人与大型野生动物冲突研究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野生动物损害庄稼,捕食家畜,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我国野生动物肇事以西部和西南部较为集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人类安全和健康,还增加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难度。
人与大型野生动物冲突研究_中国人象冲突研究

2.14 人与大型野生动物冲突研究

刘林云等从2000年9月开始,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个子保护区管理所、县市林业局及部分乡镇林业站进行野生动物危害调查,同时与有关乡镇村寨居民座谈,调查野生动物肇事损失及补偿情况。据统计1991~2000年野象造成人员伤亡50人,其中死亡8人,伤42人;损坏稻谷和玉米达1334万kg;经济作物橡胶682324株;而补偿费用仅为1850153元。受害面积有迅速扩大的趋势,从1991年的9个乡镇45个村寨612户扩大至2000年的36个乡镇595个村寨9615户。2003年,野象等野生动物给西双版纳州居民造成的年经济损失就达2600万元。文章还分析了野生动物危害日趋严重的原因,提出了今后的建议(刘林云等,2006)。

蔡静等(2006)认为,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野生动物损害庄稼,捕食家畜,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人兽冲突增加了野生兽类保护工作的困难。目前,导致人兽冲突比较典型的物种包括野生非洲象和野生亚洲象、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和鹿类等等。引发人和大型兽类冲突的具体原因包括人口增长、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实施保护后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多数情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应从两方面着手:加强野生兽类管理,利用各种方法减缓损失;另一方面,关注当地社区,在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谌利民等对2002~2004年四川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周边林缘社区4个村与野生动物产生冲突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野生动物主要对农作物、林果和家畜家禽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狩猎活动减少、退耕还林后,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活动范围扩大,林缘社区出现自然减员现象,传统防范难见成效。提出解决人与野生动物矛盾和冲突的对策是实施移民、调整种植结构、建立生态旅游小区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发展特色经济(谌利民等,2006)。

张晓妮等(2007)认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处在边远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有着更迫切的需要。在政府加强保护的同时,社区居民的原有经济权利受到限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通过完善法律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补偿基金等措施来保障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促进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马建章等(2008)认为:野生动物造成危害的问题自古就有,不是一个新问题,只不过如今野生动物的需要更受到人们重视,解决人和野生动物的冲突绝不是消灭动物那么简单。全方位解决问题以及新的控制技术的不断应用,使野生动物危害管理成为了一门通过降低野生动物的负价值来增加野生动物资源价值的科学和实践,人与动物和谐共存即是管理的目标。①野生动物危害的类型:野生动物对人的最直接危害就是攻击人,除了食肉动物,有领域的动物,甚至体型小的动物在自卫时也有攻击行为。有蹄动物、袋鼠等与汽车相撞以及鸟类与飞机相撞的事件除了造成经济损失,有时还会致人伤亡。另外,人畜共患病也是一种野生动物危害的形式,鼠疫、野兔热、沙门氏菌等细菌性疾病、脑炎、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以及组织胞浆菌等真菌性疾病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野生动物还危害农业、林业、牧业、基础设施等,如捕食家畜家禽,使粮食作物、果园减产,苗木、电缆、水坝、建筑物等受损。除了损害财物,有时动物还会造成精神损失,如猛兽伤人引发的恐惧心理、鸟粪污染环境破坏了人们愉悦的心情等;②危害的控制与补偿:控制野生动物危害的方式之一是直接致死,如猎杀、使用捕获套、投放毒饵等,但使用致死性方法时应主要针对种群中的部分“肇事”个体,尽量减少对非目标物种的影响。其他的方法还有用免疫性避孕或扰乱内分泌的药物进行生殖抑制,如动物数量过多将部分个体移出危害区,使用视觉、听觉等惊吓和驱逐装置,建立围栏、电网、布罩等将危害对象防护起来,改造生境使其不利于该物种生存。对于野生动物造成的危害,管理部门应对受害情况进行认定,给予受害人一定补偿。一般先由危害调查机构现地调查或听取受害人申报,做出损失估算,再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按相应额度给予钱、物补偿。应注意的是,补偿过程涉及众多机构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制定具体的补偿制度、确定规范的评估方法以及建立完善的补偿监督体系至关重要。我国一些保护动物致害问题比较突出,如东北虎、亚洲象、羚牛等。针对这一问题,吉林省人民政府2006年率先颁布了“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规定了补偿条件、核准认定、申请、补偿受理程序、补偿费标准等。

何謦成等(2010)认为: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备受关注,但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很少。我国野生动物肇事以西部和西南部较为集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人类安全和健康,还增加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难度。主要是人口增长挤占野生动物生境、与之生活空间重叠和一些野生动物食性变化的结果。缓解这一冲突,我国从生境、物种和人的管理方面开展了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但仍要强化理论体系、防范技术和潜在肇事物种等的研究。

刘欣等(2011)为了保护亚洲象,解决当地农户在亚洲象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侵扰和损害的补偿标准同受偿意愿相差过大问题,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从探查补偿的角度,以亚洲象损害地区为平台,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保护区周边农户对亚洲象损害的受偿意愿( WA)。调查结果显示:69.96%的农户愿意自发保护亚洲象,而不愿意自发保护亚洲象的农户中,90.79%可以通过给予合理补偿让农户满意而支持亚洲象保护工作。如果实行农户支持的亚洲象损害补偿方案,94.1%的农户将支持亚洲象保护工作。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偿意愿同被调查者家庭人口数以及亚洲象的损害额度成正相关,同被调查者居住地状况以及被调查者家庭种植橡胶数目呈负相关。农户家庭对补偿政策的平均受偿意愿为:保护区内居住的1,337.30元/(年·人);保护区边缘居住的1,129.20元/(年·人);保护区外居住的921.11元/(年·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