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象冲突研究内容

人象冲突研究内容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3S平台,将近年来发生的人象冲突的空间数据在GIS叠加,分析人象冲突产生的空间格局。根据近年来林业、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收集到的人象冲突的数据,从时间尺度上探讨人象冲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人象冲突研究内容_中国人象冲突研究

3.1 人象冲突研究内容

3.1.1 亚洲象的分布与数量调查

开展人象冲突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了解和掌握亚洲象的分布、数量及活动规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亚洲象分布、数量、种群结构等,不仅要获取亚洲象实体的信息(图3-1),同时还要对它们活动后留下的足迹(图3-2)、擦痕(图3-3)、食痕(图3-4)、粪便(图3-5)等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其分布、数量及活动规律。

img32

图3-1 科研人员在野象谷对亚洲象群进行跟踪调查(陈明勇摄)

img33

图3-2 亚洲象足迹调查与测量(陈明勇摄)

img34

图3-3 亚洲象过路留下的擦痕(陈明勇摄)

img35

图3-4 亚洲象采食植物根茎留下的痕迹(陈明勇摄)

img36

图3-5 野外发现的亚洲象粪便(陈明勇摄)

3.1.2 食性调查

对野外活动的亚洲象进行跟踪,观察它们采食植物的种类、采食部位、采食数量,同时记录它们采食的行为,如采食时间、地点、等情况(图3-6);当它们离开后,对采食过的植物遗留部分进行拍照,观察并记录食用部位(图3-7,3-8),采集凭证标本进行分类和鉴定;采集亚洲象粪便样品,对其中未能消化的植物纤维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其食物组成;还可将采集到的新鲜粪便在消过毒的沙床上播种,获得粪便中未被消化植物种类的植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后确定亚洲象采食的植物种类,编制亚洲象取食植物名录。

img37

图3-6 亚洲象食性跟踪调查(陈明勇摄)

img38

图3-7 亚洲象采食竹留下的痕迹(李正玲摄)

img39

图3-8 亚洲象剥食树皮留下的痕迹(李正玲摄)

img40

图3-9 对亚洲象采食植物的行为进行跟踪观察(陈明勇摄)

img41

图3-10 收集亚洲象活动后留下的食痕和粪便数据(董永华摄)

3.1.3 亚洲象生境现状评价

(1)亚洲象分布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采用3S技术对亚洲象分布区的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各类型的面积与数量,分析植被分布的空间和时间格局。

(2)亚洲象可利用植物的生物量:采用样线方法对各植被类型中亚洲象可利用植物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在旱季和雨季每种植被类型可产出的食物量并进行统计(图3-11)。

(3)对亚洲象经常活动的区域进行考察,了解和掌握它们对植物利用情况和生境需要,探讨哪些植被类型是它们最为喜好的生境(3-12)。

img42

图3-11 科研人员采用样线方法开展林下植被更新调查(李正玲摄)

img43

图3-12 适宜亚洲象活动的热带竹林(陈明勇摄)

(4)亚洲象分布与可利用植物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分析:将亚洲象调查数据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在ArcGIS 10.0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两者空间分布的一致性。

3.1.4 亚洲象的行为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并采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对亚洲象活动的各种行为进行记录,统计分析亚洲象活动的类型、时间及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亚洲象具有较发达的智力和灵活的活动能力,它们的许多行为是我们以前所不了解的(图3-13,3-14,3-15,3-16)。

img44

图3-13 与研究人员进行信息交流的雄性亚成体野象(董永华摄)

img45

图3-14 站在树桩上探寻的雌性成年野象(董永华摄)

img46

图3-15 两头正在练习打斗的亚成体雄象(陈明勇摄)

img47

图3-16 玩手帕的雄性野象幼体(陈明勇摄)

3.1.5 亚洲象分布区人类活动调查

亚洲象目前的分布区主要为西双版纳、普洱、临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各民族与亚洲象的生存息息相关,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亚洲象及其生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狩猎习俗、近年来兴起的橡胶种植(图3-17)等。因此开展人类活动的调查,尤其是毁林开垦等的调查(图3-18),可以进一步分析亚洲象与人的相互关系。

img48

图3-17 自然保护区周边大量种植的橡胶园(陈明勇摄)

img49

图3-18 正在被毁林开垦的热带森林(陈明勇摄)

3.1.6 大型建设工程对亚洲象活动的影响

西双版纳是我国亚洲象的主要分布区,亚洲象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勐腊和尚勇三个子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也对亚洲象的分布区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例如,老213国道将勐养子保护区分为东西两片;新建成通车的昆曼国际大通道“思(茅)—小(勐养)”段高速公路再次穿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自然保护区,将勐养子保护区分为东西两片(图3-19),而“小(勐养)—磨(憨)”段又从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之间穿过,对亚洲象的分布区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割(图3-20)。

img50

图3-19 贯穿勐养子保护区的老213国道和思小高速公路(陈明勇摄)

img51

图3-20 穿越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之间的“小腊公路”和“昆曼大通道”(陈明勇摄)

新建成的澜沧江景洪水电站库区淹没区扩大加宽了勐养子保护区和纳板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水域,江岸由原来平缓的沙滩和岩石变为陡峭湿滑的泥岸,对野生亚洲象的迁徙构成了新的阻碍,可能影响江两岸亚洲象种群之间的交流,如两岸种群被长期隔离,将产生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尤其可能导致江西岸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衰退。因此,开展大型工程建设对亚洲象的影响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象冲突的原因,为今后实施缓解和保护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1.7 人象冲突的类型、数量及时空分布

通过对发生人象冲突的现场进行勘测,收集人象冲突的现场资料和数据,对冲突的现象进行分类和统计,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通过3S平台,将近年来发生的人象冲突的空间数据在GIS叠加,分析人象冲突产生的空间格局。

根据近年来林业、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收集到的人象冲突的数据,从时间尺度上探讨人象冲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1.8 缓解人象冲突的方法与措施有效性评价

对近年来常发生人象冲突地区的当地居民进行访问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采用的传统防象方法,探讨这些传统方法的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

对与亚洲象密切相关的公路、水电站、野象谷景区的缓解人象冲突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调查,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对亚洲象分布区林业主管部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收集相关缓解人象冲突的资料,并对各种方法和措施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评价这些方法的成效。

3.1.9 探讨人象和谐的理论与方法

在掌握人象冲突发生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对成功地缓解人象冲突的方法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价,提出可推广应用的人象和谐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