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象共用生存空间是冲突发生的根源

人象共用生存空间是冲突发生的根源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亚洲象每年从两片保护中往来迁移,当它们沿公路活动或跨越公路时,常发生车与象、摩托车与象、行人与象的冲突,目前已是人象冲突最高发的道路之一,因此这条公路是潜在人象冲突的重点区域。
人象共用生存空间是冲突发生的根源_中国人象冲突研究

4.1 人象共用生存空间是冲突发生的根源

4.1.1 当地居民生产与亚洲象的潜在冲突

img70

图4-1 亚洲象分布区毁林开垦现场(陈明勇摄)

(1)毁林开垦

橡胶为重要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工业上所用的橡胶有天然橡胶和人工合成橡胶两类,目前世界上的用量大约各占一半。巴西三叶橡胶是重要的天然橡胶,原产于巴西热带雨林中, 其气候特点是终年温暖,大多月份多雨、湿润和风速微弱。橡胶树世世代代生育在这种气候环境中,形成了喜温怕寒、喜微风以及喜湿润但也能耐短期干旱等生态习性。我国热带夏季热而多雨,冬季凉而少雨,这种气候既保证了橡胶树等热带作物生长的需要,而冬季少雨尤其是西部少雨而多晴天,有利于橡胶树越冬,并有利于抑制某些病害 (江爱良,2003)。

亚洲象分布区生活着大量的各族人民,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区息息相关,并与亚洲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亚洲象适宜的栖息地,也是适宜种植橡胶等热带作物的地段。据研究,有林地、灌木林、橡胶园、旱地及茶园为西双版纳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l976~2007年的31年间,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橡胶园与灌木林面积持续增加,旱地面积则呈现波动状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是l976~1988年和2003~2007年,最明显的变化是有林地的急剧减少与橡胶园和茶园的迅速增加。橡胶园面积逐年持续增加,在海拔400~1000m处占优势,种植上限由1976年的1000m上升至2007年的1400m(李增加等,2008)。

img71

图4-2 西双版纳州2006年卫星影像图(杨正斌制)

澜沧江,曾被称为百万大象之河,目前亚洲象的分布区的普洱、西双版纳均属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河长100km以上,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有7条,分别为:普文河、南阿河、南果河、流沙河、南览河、南班河、南腊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橡胶种植逐渐成为西双版纳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橡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增成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发展变化的总趋势。近年来我们的调查研究还发现,亚洲象分布的另外两个地区,即普洱和临沧,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也正在逐渐被橡胶林所替代,由此可见,适宜亚洲象生存的区域,其自然植被正在被橡胶林这一人工植被吞噬,这一矛盾集中体现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

img72

图4-3 澜沧江两岸开发的橡胶种植园(陈明勇摄)

img73

图4-4 凌晨割胶的胶工,在不远处就有一群亚洲象(陈明勇摄)

近年来,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橡胶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扩大橡胶种植,又开展了抗寒、高产、抗病新品种的选育,橡胶新品种已经可以在较高纬度高海拔的生境中栽种。目前的橡胶种植区,已经打破了国际公认的橡胶种植不超过北纬17°的定论,在西双版纳北纬21°~25°之间种植了大面积的天然橡胶。这些地区曾经分布着大量的亚洲象,是亚洲象的乐园。但近二十年的无序开发,澜沧江流域的天然森林迅速被橡胶园所代替,曾经养育着大量亚洲象的栖息生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林地一旦被开发种植为橡胶后,原有的天然植被将被彻底而永久性地清除,不再是亚洲象等草食动物的食源。亚洲象分布区天然森林被迅速扩张的橡胶种植园替代,生境更加破碎化和岛屿化,迫使亚洲象退缩到几个生态孤岛上,其生存和繁衍都面临严重威胁(图4-1,4-2,4-3)。

在当地居民开展橡胶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潜在的人象冲突,主要原因是割胶的工作常在凌晨天亮前开始,这时也是亚洲象活动的时间,工人们所戴的头灯常会惊吓到亚洲象,从而遭到它们的攻击。

img74

图4-5 当地居民在保护区内非法狩猎——放铁夹(董永华摄)

(2)非法狩猎

在亚洲象分布区,当地居民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狩猎习俗,尽管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颁布了许多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当地政府也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法规,收缴了大量民用枪支,但仍有许多居民非法私藏枪支,还有许多人恢复传统狩猎方法制作并使用夹子(图4-5)、扣子、地箭等传统狩猎工具进行非法狩猎,在林区放置的这些非法捕猎工具常造成亚洲象的伤害,甚至死亡

img75

图4-6 设置在树上的猎人窝棚(董永华摄)

4.1.2 当地居民生活与亚洲象潜在的冲突

(1)电网对亚洲象是潜在的威胁

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还在亚洲象活动区域架设了电网,这些电线线路所过之处往往是亚洲象迁移的通道,但这些线路中有许多设置的高度不足,没有考虑到亚洲象是否会触及,并且其中还有许多是裸露的高压电线。高大而好奇的亚洲象常会用鼻子拉扯电线,发生触电危险,因此电网对亚洲象构成较为严重的潜在威胁(图4-7,4-8)。

(2)村寨道路也是人象冲突的潜在发生地

亚洲象分布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得对土地的利用越来越大,一些村寨为了生活方便开挖道路(图4-9),破坏了部分亚洲象的生境,更重要的是使亚洲象的生境再度被分割,破碎化现象加剧。

当地居民通过亚洲象分布区的乡村道路时,偶然与亚洲象遭遇(图4-10),尤其是在夜间发生人象冲突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在亚洲象分布区纵横交错的林区道路也是人象潜在冲突的重点区域。

img76

图4-7 亚洲象通过电网线中(陈明勇摄)

img77

图4-8 亚洲象常在电网线路中采食(董永华摄)

img78

图4-9 新开挖的村寨道路(董永华摄)

img79

图4-10 回家的村民穿越亚洲象采食地(陈明勇摄)

4.1.3 穿越亚洲象分布区的公路建设也是潜在冲突的重点区域

(1)潜在人象冲突最多的老213国道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亚洲象分布的勐养子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和尚勇子保护区,其中老213国道大渡岗至小勐养段穿越勐养子保护区,将保护区一分为东、西两片。亚洲象每年从两片保护中往来迁移,当它们沿公路活动(图4-11)或跨越公路时(图4-12),常发生车与象、摩托车与象、行人与象的冲突,目前已是人象冲突最高发的道路之一,因此这条公路是潜在人象冲突的重点区域。

img80

图4-11 沿213国道采食的象群(陈明勇摄)

img81

图4-12 雌象首领正高度戒备地带领象群跨越213国道(董永华摄)

在繁殖季节,成年雄性亚洲象发情时会从很远的地方寻找象群,找寻发情的母象交配繁殖下一代,这时的雄象胆量比平时大得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除了会与其他雄象打斗外,还容易主动攻击车辆和行人。当它们横跨公路时,甚至敢于与比自身体型大的卡车对峙,主动攻击。因此发情的雄象具有更高的潜在冲突风险(图4-13,4-14)。

img82

图4-13 爬上213国道的独象(陈明勇摄)

img83

图4-14 在213国道上与大型卡车对峙的成年雄象(李正玲摄)

在老213国道上,亚洲象开辟了很多横跨的通道,它们可能选择白天通过公路(图4-15),也会在夜间通过(图4-16)。白天通过的车辆和行人与它们相遇时,表现出较高的潜在冲突风险,但人们可以看见它们,要保持安全距离才能规避冲突风险。对摩托车和行人而言,夜间尤其危险,亚洲象夜间是可以看得见物体的,而我们人类在夜间的视觉比大象差得多,并且常因摩托车太快,看到野象时无法迅速停下来而发生危险。

img84

图4-15 准备跨越213国道的(亚成体)亚洲象与驶来的轿车对峙现场(董永华摄)

img85

图4-16 夜间在老213国道上行驶的车辆与亚洲象对峙现场(陈明勇摄)

(2)“思小”高速公路也存在较高的潜在人象冲突

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是2006年建成通车的我国第一条生态高速公路,横穿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图4-17),尽管设计和建设部门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隧道和桥梁为亚洲象设置了许多通道,但我们调查发现,由于公路上车流量大,亚洲象一开始不敢通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逐步适应性,在跨越高速公路时,很多时间选择从隧道上面或桥下通过,但有时也会选择从路面上强行通过,并且表现出极强的组织性,成年雄象带头,亚成体和幼象在中间,而成年雌象断后,在最后通过(图4-18)。这时,常发生车辆与象相撞事件,因而也存在潜在的冲突。

img86

图4-17 穿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思小高速公路(陈明勇摄)

img87

图4-18 有组织地横穿思小高速公路的象群(陈明勇摄)

(3)桥梁也存在潜在人象冲突风险

在以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亚洲象由于体重大,不敢在人工建造的桥梁上行走,因此在野象谷景区内建造的高架桥对游客来说是安全的。但本次研究中,亚洲象对人类建造的桥梁也表现出适应性,它们不但敢走上桥(图4-19),而且还企图毁坏桥梁的扶手(图4-20)。因此,我们需要对桥梁的安全性重新认识,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冲突风险,一旦野象上到高架桥这一游客唯一的安全通道,将对游客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存在冲突风险。

img88

图4-19 正在上桥的雌性亚成体(陈明勇摄)

img89

图4-20 正在破坏桥扶手的小公象(李正玲摄)

4.1.4 取食、毁坏作物

亚洲象食量大,活动范围广,在采食活动中积累了大量食物选择和采食的经验。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作物成为它们采食的首选目标,取食和毁坏当地村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是人象冲突最突出的表现,因此,当它们向作物移动时,就自然存在潜在的人象冲突(图4-21)。

在开展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亚洲象对成熟的作物表现出极强的趋向性。当作物不成熟时,亚洲象并不采食,甚至尽量不去毁坏(图4-22),并且它们会记住每种作物成熟的时间,而当作物成熟时就会赶往采食。它们还会先从熟透的部分先采食,挑最好吃的部分先吃,然后渐次选择较差的作物和营养价值较低的部位采食。

img90

图4-21 正走向蔬菜地的母子象(李正玲摄)

img91

图4-22 象群路过,但它们并没有采食不成熟的水稻(陈明勇摄)

img92

图4-23 行走在游道上的成年母象(陈明勇摄)

4.1.5 旅游景区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象谷景区,观看野象是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游客到了景区最想看到的就是野象,但由于目前许多设施还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游客与野象相遇的机会,因而存在许多潜在冲突风险。

(1)野象上游道

在野象谷景区,还有一部分游道为地面道路,当亚洲象独象(图4-23)或象群(图4-24)在游道附近或顺着游道活动时,游客往往急切想看到野象,甚至有个别游客想与野象有近距离的接触,野象与游客之间存在极为危险的潜在冲突。这也是野象谷景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img93

图4-24 从观象塔顺游道往外迁移的象群(李正玲摄)

(2)进入景点

在野象谷景区,近年来野生亚洲象活动越来越频繁,它们除了采食附近的野生植物外,还不时地进入到景区,采食景区内一些可食用的植物。有时会到人员活动较多的景点内及附近搜寻,以获取尽可能多的食物(图4-25,4-26)。此时往往与游客或景区工作人员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

img94

图2-25 到景点搜寻食物的象群(李正玲摄)

img95

图4-26 象群到景区蝴蝶园门口采食植物的根茎(陈明勇摄)

img96

图4-27 走近景区指路牌的野象群(陈明勇摄)

(3)走近景区房屋及设施

在野象谷景区,为了让游客有个舒适方便地游览环境,景区建设了许多房屋及旅游设施,常在此活动的野象对于部分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也造成较多的损失。

但有趣的事,野象对诸如小象雕塑、荫棚之类的物品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厌恶和毁坏行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图4-27,4-28)。

(4)捡食垃圾

在食物匮乏的旱季,亚洲象常到景区内垃圾箱、垃圾筐内捡食游客留下的甘蔗渣、玉米棒和各种水果的果皮(图4-29,4-30),它们的活动常造成地面游道的阻断,同时也形成潜在的人象冲突。

img97

图4-28 躲在游客休息亭下的象群(陈明勇摄)

img98

图4-29 在景区大象博物馆门口捡食垃圾的雄性亚成体象(陈明勇摄)

img99

图4-30 在景区桥上捡食垃圾的雌性亚成体象(陈明勇摄)

img100

图4-31 在景区避象亭探寻二楼的雌象(陈明勇摄)

在长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亚洲象似乎能计算出人们活动的时间规律,在节假日游客较多的时候它们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并且,早晨游客进观象塔时它们随后跟进,下午游客从观象塔返回时,它们也快速从里面往外面返回,这可能是它们长期捡食人类垃圾积累的经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5)好奇

亚洲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常对新事物存有强烈的好奇(图4-31,4-32),这种好奇有时会导致其受到伤害或毁坏人类的财物,造成人象冲突,因而也存在着潜在的冲突风险。

(6)饮水

在景区内和其他居民点,常建有鱼塘或水池,这些设施在提供当地居民使用外,有时也为亚洲象所使用,但垂直的岸边有时会给亚洲象,尤其是幼象带来麻烦(图4-33,4-34),或可能带来伤害或造成小象的死亡。

img101

图4-32 在景区大门窥探工作人员办公室的亚成体雄象(陈明勇摄)

img102

图4-33 在景区鱼塘内饮水的亚成体雄象(陈明勇摄)

img103

图4-34 在鱼塘中饮水的象群(李富明摄)

img104

图4-35 被拍摄图片者激怒的成年雌象(陈明勇摄)

img105

图4-36 示警的成年母象(陈明勇摄)

4.1.6 拍照

当游客或调查监测工作人员拍摄照片时,如果离亚洲象太近,也会激怒亚洲象,它们会发动进攻,这其实也是非常危险的情形,因此也是潜在冲突情形之一(图4-35,4-36)。

4.1.7 警告

判断亚洲象的情绪变化是野外工作的重要内容,了解它们发怒时的表情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员受到伤害,避免人象冲突事件的发生。亚洲象被激怒时最为典型的体态是竖起耳朵,翘起尾巴,还会踢起地上的尘土(图4-37,4-38)。

img106

图4-37 带幼仔的雌象竖起耳朵,踢起尘土以示警告(陈明勇摄)

img107

图4-38 准备攻击人群的亚成体雄象(陈明勇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