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简介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张志刚教授主持的“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其最终成果是同名专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一编“当代宗教冲突研究”,不但致力于全面地考察分析当代宗教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更注重探究“冷战”后的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所包含的宗教因素,即宗教因素对于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张志刚教授主持的“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其最终成果是同名专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一、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此书由三编构成,共二十二章。第一编“当代宗教冲突研究”,不但致力于全面地考察分析当代宗教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更注重探究“冷战”后的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所包含的宗教因素,即宗教因素对于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

第二编“当代宗教对话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作:①力求较为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宗教对话的形成背景与理论难题(此为第九章的内容);②大致梳理了世界范围的宗教对话现状(这是第十章的内容);③基于前两部分研究工作,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国际宗教学界现行的五种主要的宗教对话观念,即宗教排他论、宗教兼并论、宗教多元论、宗教兼容论和宗教实践论,以通过批判它们各自在宗教哲学方法论上的得失利弊,从总体上来反思宗教对话的特性与矛盾、难题与张力、历程与目标以及观念与出路等。这部分工作构成了本编的主干内容,即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和本编结语。

第三编“中国宗教的和谐传统与现代价值”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着眼中国文化传统,力求较为全面地回顾考察本土的和外来的宗教传统与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相冲突、相融合的历史过程,着重阐释诸种宗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和谐特征(这部分内容见于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②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力求较为准确地勾勒当今中国宗教现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政策法规方面的经验教训(此为第二十一章);③关注国际学术对话,力求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中国宗教文化经验”。这是本编最后一章的内容,也是全书的归宿。

二、主要创新

(1)此研究努力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泛参照宗教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启发,针对不同的专题或问题,尽力把“现状考察”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像这样集中不同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者来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本书的复杂内容,在国内理论界尚属首次尝试,在国际学术界也尚未见到类似的成果。本书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于作为总结的第八章“关于宗教冲突的理论深思”。研究者从“表现形式”和“冲突原因”双重意义上强调指出了“当代宗教冲突的错综复杂性”,并力图就此种复杂性加以理论深思。

(2)作者首先广为参考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以论证宗教因素对于“冷战”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的影响;其次,通过评析国际政治学界关于“冲突原因”的主要解释倾向,以察觉现有研究的不足或欠缺;再次,经过梳理宗教学的基础理论成果,以寻求探讨前述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启发;最后,着重阐释了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四个复杂特征,即“积淀性”、“弥漫性”、“渗透性”、和“深层性”,以提出一种有新意的宗教学方法论观念,使我们能更全面也更深入地认识宗教因素对于“冷战”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或重大冲突的影响。

(3)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新的进展主要有这样几方面:①根据新近材料,加强了对宗教排他论的分析评论;②经过理论比较,概括出了一种新的对话观念——宗教实践论,这种理论概括尚未见于国内外专业文献;③更为全面地把现有的宗教对话观念划分为五种类型,这在国际宗教学界尚属首次尝试。

三、成果的意义及影响

鉴于宗教对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际学术界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注重回溯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以发掘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经再三考虑,研究者选择的学术思路是,重点总结并评论我国老一代著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关于中国宗教文化历史特点的重新认识;关于中国宗教文化优良传统的概括总结;中国文化传统可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的思想资源。

本研究项目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已发表于国内外的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广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