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危机下崛起的台湾经济

危机下崛起的台湾经济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艰苦的三年“国际风暴灾害”中,台湾的失业率暴增,物价飞涨,1974年经济增长率由1972年的13.31%降至1.12%。蒋经国大力发展台湾经济的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后来被台湾人称赞个不停的“十大建设”。原计划名桃园国际机场,1979年2月26日启用之际订名中正国际机场。当时的台湾正处在第一次石油危机

(1)

20世纪70年代初,正值台湾经济起飞的时刻,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台湾连续遭遇了三次大的国际风暴的侵袭——1971年,美元大贬值,一轮影响全球经济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972年,前苏联农业歉收,美国的大量采购引发了全球谷物价格大波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石油危机

可以说,三次国际风暴的突袭都给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台湾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1972年年末到1974年年初,台湾的消费价格大幅度上涨,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6%,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另外,三次国际金融风暴中,很多世界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台湾出现了贸易逆差,到1974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327亿美元。

在这艰苦的三年“国际风暴灾害”中,台湾的失业率暴增,物价飞涨,1974年经济增长率由1972年的13.31%降至1.12%。

经济下滑必然引发社会问题,很多底层民众由于生活困难,对当局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而此时,正值蒋介石身体状况愈来愈差之际,台湾的发展重担几乎都落在了蒋经国的身上。为了尽快挽回经济迅速下滑的不利局面,蒋经国夜以继日地召集财经专家们进行研讨,他还指定由“经济部长”、“行政院秘书长”、“财政部长”、“主计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等5人组成财经小组。在蒋经国看来,如果台湾的经济不能稳定发展、不能取得良好的成长,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注意社会问题,那么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蒋经国又制定出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经济发展策略。

那么,蒋经国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够做到“稳定中求发展”呢?

很快,蒋经国就给出了他的答案:第一,抑制通货膨胀。如何稳定通货膨胀呢?蒋经国指出,要稳定物价,首先要稳定米、面、食用油、蔬菜等日常生活物品的价格,只有稳定住了这些物品的价格,才能够让其他商品的价格逐渐稳定下来;第二,严厉打击那些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者,对于这类扰乱市场价格的人要依法严惩;第三,逐步稳定财政金融局面,提高酒价、提高地价、提高税收、发行建设公债、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在增加当局收入的同时又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最终使得财政金融局面稳定下来;第四,1974年,颁布了《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消除台湾民众的预期涨价心理,进一步稳定市场价格;第五,大力调整台湾的产业机构,促进台湾的高新技术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可以说,蒋经国的这些政策是非常不错的,这些政策实施后,台湾经济开始发生根本性变革——台湾由之前的农业经济转向了工业经济,电子电器工业、纺织业等都十分的发达,居民收入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台湾的经济局势逐渐稳定了下来。

(2)

蒋经国大力发展台湾经济的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后来被台湾人称赞个不停的“十大建设”。所谓的“十大建设”就是:

(1)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小港,中以支线连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全长373公里,包括44座交流道,10座收费站与310座桥梁。1971年8月14日开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坜路段率先通车,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桥启用,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其效益为大大缩短了西部走廊的通车时间,使南北交通更加顺畅。

(2)铁路电气化。

因1972年至1973年期间,台湾对外贸易发达,而国营铁路台铁之现有车种、车次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而开发。计划施行范围为西部干线纵贯线全线,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轨道里程电车线1153公里,使得列车的平均速度提高,提高运输能量三成,行车时间减少1/3,对于节省当局能源与大宗产品的运输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甚有益处。

(3)北回铁路。

为使东部铁路干线与西部接轨,将花莲车站移至现址,兴建花莲(新)车站至宜兰线南圣湖车站(今苏澳新站)之单线新线。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线通车。北回铁路全长88公里,由于台湾东部花莲至台东铁路,未能与西部铁路相连接,苏花公路及东西横贯公路,因受地质影响无法负荷东西间的运输动脉,以致东部人力、矿产及土地资源,未尽充分开发利用。为沟通东西部交通,于是决议兴建北回铁路以解决此问题。

(4)中正国际机场(今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因应台北松山机场的运量饱和,于距台北市西南方约40公里的桃园县大园乡(今桃园市大园区),另新建占地1223公顷的新国际机场。原计划名桃园国际机场,1979年2月26日启用之际订名中正国际机场。

(5)台中港。

延续日治时期之新高港计划,并解决台湾中部无国际港口的问题。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位于高雄第二港口旁,面积93公顷,其具有建造百万吨船只与油轮的实力,并拥有世界上最大造船厂房

(6)苏澳港。

原为小型港口,而后为具备国际港口功能而扩建,1983年6月完工。原来仅为一小型港口,为拓展海上交通与运输,苏澳港扩建工程十分艰巨,是血汗与智慧的结晶。至此,台湾的海上运输及交通,更往前迈进了一步!

(7)大造船厂(造船公司高雄总厂)。

坐落于高雄市小港区的临海工业区内,是十大建设中第一个完成的重要建设,该厂的设立肩负支持航运、贸易、国防及发展关联工业多目标之基本任务。于1975年建厂同时,即承建美商44.5万载重吨超级油轮,同时造船公司也合并原位于基隆的台湾造船公司为其基隆总厂。

(8)大炼钢厂(钢铁公司)。

为了防止依赖外国钢品太深,减轻外汇负担,并解除过去因钢源不一,影响产品精度的缺点,遂决定兴建一贯作业炼钢场,于是出资兴办钢铁公司,并将其纳入十大建设之一。钢铁公司的一贯作业炼钢场,占地约480公顷,位于高雄临海第四工业区,濒临高雄港第二港口,自远洋输入原料后,可迳泊厂区码头起卸,节省运费与转运成本。

(9)石油化学工业(石油公司高雄炼油总厂)。

在高雄县(因高雄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并入新成立之高雄市)开发两处石化工业区—“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业区”和“林园石化工业区”。石油公司高雄炼油总厂的兴建对于台湾的塑胶、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化学品工业之发展而言,不仅减少岛内工业对外之依存性,且将增加下游加工产品在外销上的竞争力。2014年因管线老旧泄漏,不幸发生气爆事故。

(10)核能发电厂(第一核能发电厂)。

第一核能发电厂共有两部机组,其装置容量各为63.6万瓦。核能一厂列入十大建设计划优先兴工,两部机组分别于1977年与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发电厂、第三核能发电厂为核能发电的延伸计划,后续列入十二大建设计划,分别于1981年与1984年完工。

事实上,蒋经国在决定进行“十大建设”的时候,困难是非常大的。当时的台湾正处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台湾“外交”遇挫等困境中,而且当局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经费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建设。所以,在蒋经国提出要进行“十大建设”之时,很多官员都表示反对。不过,蒋经国还是以一句“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力排众议,后来从沙特手里借到钱款后才得以解决经费的难题。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蒋经国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这不但给台湾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新面貌,还加快了台湾的政治与社会演化,确确实实地推动了台湾的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