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年校庆影视制作社的一些感想

周年校庆影视制作社的一些感想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当我打开“‘三十再启航,教学成果展演”的DVD光盘,听到庆祝上海老年大学30华诞的欢快旋律,观看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的专题节目时,都会为展演的精彩所感动。同时,让我想到光盘的拍摄制作人——上海老年大学“影视制作社”的学员们,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勤奋和拼搏,把庆祝30华诞的“展演”节目原汁原味地录制了下来,为学校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让我们获得了高品质的艺术享受。年轻的“影视制作社”,学员平均年龄68

曾小华

每当我打开“‘三十再启航,教学成果展演”的DVD光盘,听到庆祝上海老年大学30华诞的欢快旋律,观看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的专题节目时,都会为展演的精彩所感动。同时,让我想到光盘的拍摄制作人——上海老年大学“影视制作社”的学员们,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勤奋和拼搏,把庆祝30华诞的“展演”节目原汁原味地录制了下来,为学校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让我们获得了高品质的艺术享受。

有故事的“影视制作社”

“影视制作社”成立虽然只有5年,却有着很多生动的故事。

年轻的“影视制作社”,学员平均年龄68岁,最大的学员已年过八旬;这群老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影视发烧友”。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在安享天年时走到了一起,成立起年轻人玩的“影视制作社”。他们头发花白(有的已全白),好些人慢性病缠身,但只要听到有“任务”,立马来了“精气神”,扛着摄像机、三脚架,从很远的住处赶到拍摄现场,那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儿让人感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影视制作社”已为学校、为社会拍摄制作了30余场节目,在实战中,这支“年轻的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就拿上海老年大学30周年“校庆展演”拍摄这件事来说吧,非常有趣的是,当初他们曾预感到这事可能与“影视制作社”有关。为迎接30周年校庆,“影视制作社”已在十个系和十几所分校连续拍摄了好几个月,积累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由此,他们也曾想向学校争取拍摄任务。可是,人老了,考虑的事就多,担心文化广场“场面大、难驾驭”,拍摄剪辑的工作量非常大,其过程很是辛苦,而“影视制作社”的学员年龄偏大,是否能坚持做下来?心里没底,愣是没敢提出。

去年5月底,学校正式邀请“影视制作社”负责现场拍摄。当时,他们内心既感到这是一份信任和荣誉,又感到忐忑不安,30周年校庆活动这么重要,万一……然而,他们想得更多的是,由学员自己来拍摄母校30周年校庆,这里有着很深的含意;他们还考虑到,这样的实战机会难得遇到,要把它视为一场成长中的挑战。于是,“影视制作社”领导在网上发了一则通知,谁料想全社热情高涨,报名十分踊跃,这里有81岁的韩书秀大姐,有开过大刀的李忠琳,有两年前骨折过至今仍拄着拐杖的陆本鸿老大哥,还有许多人克服各种家庭困难报了名……真有一股“黄忠八十不服老,还要披挂上战场”的劲头。特别是年近80的王凯鸣老师,义务为参战的学员又上了一课,专门辅导了“多机位拍摄编辑”的要领,明确了各机位拍摄的景别和编辑工作的任务。

这是一次重大而艰难的拍摄任务,为迎接挑战,他们将队伍分成三个小组:拍摄组、剪接组、点评组,各司其职,协调合作。虽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许多人仍然担心他们年纪大,拍摄事务繁琐,恐怕很难完成任务。

那么,他们究竟能不能完成这项任务呢?我的采访就从30周年校庆展演开始。

开局遇难题

当“‘三十再启航,教学成果展演”演出落下了帷幕,参加展演的师生在雄壮的《歌唱祖国》回味中离去时,“影视制作社”的这一群可爱的老人又留了下来,他们在寻找社长史蓓琪,要与“影视班”获奖的名师王凯鸣老师合影,留下这珍贵的一刻,并聆听老师对下一步更为重要的“多机位编辑”工作的指导。

此时,为了早日编辑制作好DVD光盘,史社长正焦急地在文化广场后台等超大容量的摇臂拍摄视频拷贝。谁知视频拷贝没有拿到,却听到因技术故障,内置音响没有接纳到拍摄机器的消息。内置音响的缺失,这将对“展演”后期编辑带来致命的伤害。几个月前,在接受拍摄任务时,史社长已深感责任的艰巨,她想到过无数拍摄中的困难,也准备了很多解决困难的预案,但是谁能料到音响会出问题?她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对是否能成功制作高质量的“展演”DVD光盘产生了忧虑。

虽然有困难,但任务还是要按时完成。史大姐告诉我:大家的工作都是在各自家里完成的,为了早日拿出DVD光盘,在网上布置任务:要求每一位拍摄者于当晚按节目顺序分割成N节片段的视频,并于第二天上午9点带到学校,供后期制作人员拷盘使用。

这里要介绍一下分割N节视频片段的流程。全程拍摄“展演”花贾两个半小时,按节目顺序分割成N节视频片段,在正常的情况下,所花贾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的N倍。但使用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个人电脑的基本配置,像分割这样具有二十七八个节目片段的片子,如果配置最高品质的电脑,完成这项分割视频的任务需要的时间是七八个小时;如果电脑配置的品质一般,要完成这项分割视频的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就可能更长。

为了不影响下一环节的正常运作,6月23日当晚,几乎所有的拍摄组成员都“共享”了一个无眠之夜。第二天早上,参与分割视频的学员见面时,一个个无不是以“隔夜面孔”示人。史大姐告诉我说:这个无眠之夜,仅仅是多机位编辑工作的开始,后面的任务更重,“熬夜”的现象在接下来的编辑工作中就是常态了。

拍摄中碰到了困难

我采访了拍摄小组负责人谈国强。老谈高大壮实,双眼满布血丝,一看就知道是位实干家,他为这次校庆的拍摄已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在拍摄校庆节目那个阶段,老谈有事住在奉贤南桥的女儿家,与学校相距几十公里,两头跑一次,就要大半天时间。我问他“这么做累不累”?老谈笑着,淡淡地说了句“我喜欢摄影”,然后就转了话题:校庆当日的拍摄是即时拍摄。即时拍摄是一次过的拍摄方法,如果在拍摄过程中,因角度、距离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遗留了某一帧画面,某一人物的表演,那留下的将是不可挽回的遗憾。可见,这么重要的校庆活动是不允许出差错的。为此,拍摄组在文化广场的演出现场设立了14个拍摄机位。因我们自备的摄影机不足,为了将“展演”完整地拍摄下来,学校的另一社团支援了我们3个机位。

然而,谈组长在“展演”开始拍摄后就发现了问题。舞台的背景过于高大,节目的表演者只占到整个舞台的四分之一,表演的节目是拍摄的主要对象,在这样巨大的背景下,拍摄难度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这时他又发现,为了增强现场的表演效果,学校请来了电视台专业拍摄团队,专业团队使用的摇臂拍摄镜头,在舞台中间的摆动幅度很大,占用了舞台很大的空间;而我们的机位是事先就定好的,这样对我们的拍摄机位干扰很大,直接影响了选景的拍摄角度。最让他担心的是,这个在舞台上摆动的摇臂,是否对其他拍摄机位也有影响?当时没有无线对讲机,人又不能出去,真的让他急火攻心,很是无奈。因为“影视制作社”的摄像设备都是各人自带的,老谈那台摄像机较好,在多机位摄像时放在了主要机位上,现在遇到了这一情况,让他措手不及,非常不适应。此时,舞台上的节目越是精彩,越是在增加他的焦虑情绪。“影视制作社”是一个团队,他寄希望于团队中那些有经验的老队员,希望他们拍摄机位的处境比他好,能克服这些难点,拍摄出好的片子来。

的确,“影视制作社”的学员们没有辜负老谈的期望,根据自己对节目的理解,根据“影视制作社”对任务分配的要求,因地制宜地作了调整。还有个别成员当机立断重新选择了拍摄位置,在新的机位上,通过“推、拉”镜头,将自己心中最美的“展演”节目拍摄了下来。

面对前期拍摄中这么多困难,那么他们是否还能剪辑制作出一部较好的校庆纪录片来呢?

艰难的多机位剪辑

我采访了剪辑组负责人张国海。老张已69岁了,尖削的下巴,灵动的双眼,一看就知道他经常熬夜。他告诉我:在拍摄编辑校庆DVD光盘那段日子里,剪辑组两位负责人家里都有许多急事要处理,好在这个团队的编辑组学员在社长的带领下,以大局为重,在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下,繁重的剪辑工作如期完成了。

老张向我普及了一些剪辑方面的技术知识。他说:书上的定义,“剪辑”是对拍摄活动的再创作。须通过必要的删除切换,增加节目的美感和画面的新鲜感,再配上优美的音响,成为一张值得珍藏的DVD碟片。前面说过“剪辑”的第一个流程,是将已拍摄好的片子,按节目分割成独立的二十七至二十八个独立视频的节目片段,其目的是按二台节目为一组,分为十四个单元,交由剪辑组的十四位成员,责任到人,任务完成后将其发在“影视制作社”共用网上,交点评组同仁审核点评,根据点评意见再进行修改和再次编辑。

剪辑的原理是按正常人对视频画面完整性和清晰度的感受,平均给每个画面5—9秒的稳定时间,再按节目的动作顺序,将不同内容的画面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节目链,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这里,按9秒为基础视频单元的切换时间,将“展演”的两个半小时转换为9000秒来计算,这样一来,整台展演节目约有1000多幅基础视频画面要处理;现场有14个拍摄机位的片子,就是要在14000多幅基础视频画面中进行筛选、切换并组合,可见后期剪辑制作工作量之巨大。拍摄时用多少台摄像机,编辑时就需要有多少条轨道来载入拍摄的内容。这是多机位拍摄与单机拍摄最大的区别,也是它的难度所在。

多机位编辑过程中,为了找到节目的接入点,先要对齐这十几条音轨上的音频,确定出一条主音轨,再利用素材音频波纹进行画面同步调整,这是一个节目的剪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节,少则要花几分钟,多则要花几个小时。这还仅仅是完成多机位编辑制作的第一步,业内称为渲染生成的视频“粗编”阶段。接下来开始剪辑制作,按节目动作的顺序,选择合适的视频画面进行切换制作。开始时,吃不准画面的适合度,那只能一次又一次反复地看视频,不满意再更换,每更换一次就要渲染生成一遍,即便只有一个画面更替,也得如此渲染生成。每一段视频在交给下一个环节“点评”前,都要这样反复修改好多次,起码要自己觉得“过得去”才行。剪辑制作使用的是个人电脑,但各人的电脑品质有高低,制作时间就大不相同。另外,多数人还没有同时处理14只机位所拍摄的视频软件,只能尽其所能,分步实施,这样工作量、困难度又增加了。

后来,我又采访了多位剪辑组成员,才明白他们就是用时间、用精力,在不断地熬夜中,想尽办法“慢慢”地走了过来。剪辑组老张风趣地说:在剪辑过程中,他“最幸福的时刻”是半夜里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正好是在“渲染生成”这个流程,他睡着了,只能听任机器自己去工作。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去看他的“宝贝”——正在制作的片子。打开电脑,看到电脑中制作成功的画面和听到的音乐,这让他分外地满意。说这话时,老张那张操碎了心的瘦削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

我又采访了剪辑组73岁的李保薇大姐。她告诉我:在制作光盘中剪辑是最花时间的。拍摄完成后的第一步,史老师要求参与拍摄的人员将20多台节目按顺序进行视频N片段分割,但只给了我们半天时间,第二天就要送到学校分给剪辑组的相关成员拷贝。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我只得“今夜无眠”了。第二步是完成自己负责的两台节目进行多机位编辑。因为要在14只机位片段中,一帧一帧地筛选适合的画面,困难度和工作量巨大。好在我对负责的《花之云袖》《绣夕阳》两个节目事先都有了解,特别是同济分校演出的舞蹈《花之云袖》,最初的背景拍摄就是我做的。《花之云袖》来之于京剧青衣的水袖,因水袖修长,甩动时袅娜曼妙,千姿百态,似行云流水,妙不可言。特别是改编成集体性的广场舞时,经过导演刻意地编排、提升,在10多人的舞动中,其舒展的动作似天女散花,彩蝶纷飞,满台生辉,精彩至极。同济分校的老年学员可能是自身的学识、修养,对《花之云袖》舞蹈理解得透彻,将京剧水袖功夫的“勾、挑、撑、冲、拨、扬、甩、打、抖、抓”等动作发挥到了极致,在舞蹈中展现了老年生活的快乐、精彩,当然还有与她们美丽身姿一样的,风范老人的高尚精神追求;特别是《花之云袖》舞蹈的动作,那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形体“反衬劲”,在细腻处展现出舞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我因为熟悉节目的结构,在剪辑时心中是有谱的。虽从14只机位中找适合的画面花了好多时间,但舞蹈的起、承、高潮,以至经典的抖肩、甩袖等舞蹈动作,我按音乐节奏,一帧一帧地寻找画面切换上去,然后再反复观看,反复寻找舞蹈中的精髓和画面中的亮点,进行对比切换,希望通过剪辑来还原、升华这份美丽。当我自认为将《花之云袖》舒展灵动的神韵表达出来后,才停了手。然后将它粘贴在公共平台上,请点评组的老师找问题。谁知点评组老师的意见是:片子中舞蹈开头的起势太平,没有体现出《花之云袖》的精神。我再反复细看14条机位拍摄片,突然看到了舞台背景中那朵渐渐盛开的鲜花,顿时来了灵感,将这个画面切换上去,整台舞蹈一下子就活了起来。

李大姐叙述时神采飞扬,一扫多日积累的疲倦。这时,边上有人插话说:看她现在说得轻松,当时为寻找一个合适的画面,那首曲子听了一百遍都不止。后来我一听到这曲子,心就揪了起来,而她还沉浸在美好的享受中。那种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对一个老人真的超出了极限。

李大姐解释说:画面是与音乐生成在一起的,要找一帧画面,就必须反复听这帧画面中的这一句音乐;14张片子反复听这一句,再美妙的音乐都能听得心里发毛。可能我投入太深,没有感到反复播放音乐的枯燥。人就是这样,一旦投入了工作,担心的是怕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做到位,那几天真是茶饭不香,夜不能寐,无论是半夜还是凌晨,都会猛然惊醒,爬起来去看电脑。要是有了一点灵感,找到了一帧满意的画面,那就太幸福了。说完,她打开电脑,将她制作的《花之云袖》放给我看。此时她一脸的灿烂,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我看着美妙的画面,看着幸福的她,也深受感染,内心非常快乐。

在采访剪辑组的钱荷娣大姐时,我吃惊了,谁能看出这是76岁的老人?花白的头发,结实的身骨,特别是说话声音响亮,节奏很快。她是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刚从内蒙古采风拍摄回来,此时显得年轻而有朝气。她说:片子剪辑的好坏,关键是对节目的理解。如我负责剪辑的节目:合唱《把我的奶名儿叫》。这个节目是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演出的。在拍摄背景时,我还不理解这首歌的含义,等回来做背景剪辑时,听说这首歌是由黄宗英作的词,主要展示海外赤子回到母亲怀抱与亲人团聚时的激动心情。祖国强大了,他们在国外就有了很深的自豪感。尤其现在老了,踏上回国的征程,踏上祖国的土地,感慨万千。我每次在剪辑时听到那个低沉厚重的男低音的画外音“在那离乱的年代,多少儿女背井离乡身处国外,如今回来了,回来看望祖国母亲,踏上故土,亲人见面,第一句话往往是,我是阿狮,我是小妹,我是冬生,我是囡囡……”时,我的心也跟着激动起来,感受到了这场演出的亮点,是海外赤子深厚饱满的感情,我要在剪辑中还原他们那颗美丽的中国心。于是,我在创意背景视频上用了心思,采用了常规的外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画面为背景,随着飞机、火车、游轮的推进,然后用全景引出了演出集体,再用近景渐渐地去拉近画面,展现演员的深情。他们的歌声是深情的,这里有身在异国他乡之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们的歌声又是幸福的,叶落归根,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母亲的怀抱的自豪;他们的歌声中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见到了亲人,听到那最平常、最亲切的小名,呼唤起无数往事的回忆……此情感染着听歌的人。合唱镜头不容易拍摄,画面比较凝固单一;合唱又是最具震撼力的,几十个人同声唱一首歌,那份对祖国的深情汇聚在演出大厅,震响在人的心头。

因为钱大姐理解了节目,她的剪辑工作做得很顺,把这份真挚感传递了出去,当然也感动了点评老师,连连点“赞”,说道:“看了你发来的《把我的奶名儿叫》,这次编辑是不容易的,十几个机位,十几条片子,要剪辑在一起,很贾精力,你完成得不错。总的来说,剪辑得比较流畅,镜头切得比较到位。这段视频长达8分多钟,你能编得那么好,应该表扬。”

不过,有的点评老师说,这首歌感情是饱满的,但歌词对大众来说比较陌生,如果能在画面上增添歌词,让观众既能看又能听,对歌词理解了,会加深对节目的感受。钱老师告诉我,在光盘的后期合成中采纳了这个建议,现在节目播放时下面添加了文字,增加了对歌词的理解,也更容易了解体会到“海归”老人那颗纯真的中国心。

点评与画面成熟

流程进入到“点评”这一步,应该是过最严厉的一关了。点评组的成员们会反复看每一帧视频,用锐利的目光,从另一个角度,对每一段视频,几万帧画面做出到位的点评。制作者根据收到的点评反馈意见,再次修改视频。点评是多机位编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又去采访了点评组组长陈利华。

老陈也是30周年校庆拍摄的一个机位,他亲身经历拍摄制作整个过程,对制作这部片子有很多感触和见解。老陈告诉我:一部片子剪辑得好坏,关键是节目的内容、拍摄的过程与剪辑中的再创作。学校30周年庆祝展演节目内容丰富,许多节目可以说是一流的,如保健系拳、扇、珠、剑、舞的合演,创造了舞台展演的新形式;器乐系葫芦丝班和文艺系民族舞班的合演,突出了民族风格和意境,丰富了民族舞的表演样式等。正因为节目是一流的,亮点很多,为节目的拍摄剪辑提供了基础。但高水平的节目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来还原节目的精彩,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老陈又说:我们这次“校庆展演”节目的拍摄制作也有三个难点:一是新手多,对节目节奏的把握有难度;二是拍摄的机器是个人的,型号、性能各不相同,要用业余的设备完成专业的工作,在剪辑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三是拍摄时受展演现场的干扰比较多。现在这些难点要通过剪辑来解决,的确不容易,学员们在其中的付出是可以想见的。为了把编辑制作工作做好,我们点评小组也有五六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助把关,对剪辑的片子提出意见或建议。于是,老陈给我看了一些内部点评、纠错的意见。我感到这些点评意见说得中肯到位,现把它摘录在文章里。

某某同学,您好!这次制作的轨道很多,因此难度不小。你花了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时间,辛苦了。你发来的视频总的来说片子比较流畅,画面也较美,应该说是不错的。可能是你以前编辑这一类的片子机会不太多,因此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当然,艺术作品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我说的仅供你参考。(1)作品的进入显得快了一点,视频一开始(不到两秒钟)就唱歌了,缺少了一点交待。我想,前面可以有指挥出场,这样给观众一个铺垫,容易把观众带入作品。(2)作品中视频切换的镜头较多,有些地方切得有点匆促,有的地方又显得切得少了一点。一般来说,镜头切换应该在一句唱词的结束,新的一句还没开始的地方。不能按固定的时间长度来切,更不能在唱了半句的地方来切。你在前面一段中镜头的长度控制得还不错,但是在后面一段中有些固定的镜头稍微长了一点。另外,多机位编辑要求多景别,而你采用的中景比较多,应当适当地用一些近景,也可以用一些特写(如果有此类镜头的话)。(3)具体位置为:03:12秒—03:19秒,05:25秒—05:27秒处,个别镜头出现抖动,能换的话尽量换掉。(4)作品最后应该出现指挥。合唱中,最重要的不是合唱队员,而是指挥。这是以后拍此类作品要注意的地方。合唱完成了,指挥不见了,这是一个缺陷。另外,拍这类合唱大场面的作品,一般的规律是以全景开始,以全景结束,首尾相呼应。

某某同学:您好!今天早上收到了你制作的《我要上学》,很高兴。这两天你一定是日夜连轴转,辛苦了。今天发来的视频比较短,所以我一早就连看了几遍。总的来说,这个片子的切换比前一个片子有进步,但一些小的问题要加以修改。(1)例如,00:00秒—00:12秒,00:44秒—00:50秒,01:50秒—02:15秒处,画面有点虚,影响观看效果,能否找其他的镜头来取代?(2)例如,00:22秒—00:32秒处,屏幕上有的背景图片内容与舞台上实际的台词内容不符,使人感到视觉和听觉脱离,最好不用。不过我说说容易,你改起来可能就很困难,仅供参考。

某某学员的回复:老师,我已注意到这个点的问题,当时看了很无奈,只能这样处理了。哈哈,还是被老师感觉到了。老师,你的点评就是在为我教课,谢你了……

在整个剪辑制作过程中,这类点评互动很多,很详尽。老陈很有感情地说:在点评互动中,我感到参加多机位编辑的学员都有很高的境界。对新手而言,处于学习阶段,懂得不多,压力很大,做每一件事都要比他人花更多的时间,也就是加班加点,努力把工作做完。对有工作经验的人,虽能上手了,但有的地方因各种原因显得毛糙,为了能让视频圆满,他们也得不断地加班加点,熬夜工作来完成任务。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些有经验的老同志,他们的工作已经得到别人的赞同,但你是内行,自己挑自己的毛病,还得去加班加点地工作,使DVD光盘更为完美,这就是工作中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从业内角度出发来挑自己毛病的精神,使这部DVD光盘渐渐地走向了成熟,基本完成了向学校献礼的任务。

老陈说: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具体的片段工作,虽然也很重要,但DVD光盘成败的关键在最后的合成,尤其是片子中的那个音响技术故障问题,揪紧了我们的心。这些重担就压在史社长身上了。

整合出新意

说实话,当听到“影视制作社”领军人物老史是一位大姐时,很感吃惊,因为“摄影发烧友”这是男人的世界,其中拍摄中的艰苦和体力、智力的付出都是巨大的。在我的采访中,“影视制作社”的同仁说起史大姐,个个都是敬佩有加,甚至把史大姐说得非常传奇。因史大姐很忙,而且不愿意多说自己,为了不过多占用她的时间,在采访前我专门列了一个提纲,只提了三条采访要点,时间限于一小时;其实在三条要点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一条,“您是怎么做好片子的整合工作的?”

在武术界有一句行话,看一个人有没有功夫,只要看他出手。史大姐第一句话就说在了点子上。她说:业内有一句话,“多机位编辑是所有剪辑师的噩梦。”我们的编辑工作是在14条轨道上展开,要从几万帧画面中找寻适合的、匹配的画面,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但大家把心用在那么多条轨道里,因此做得都很好……接着,史大姐介绍起“多机位编辑”的流程。这些知识对我这个“白丁”很有帮助,但我只有一小时的采访时间,于是及时插入最想要了解的那一点:听说你还有神奇的“独门秘诀”——一个人同时使用三台电脑工作。

史大姐莞尔一笑,说:这话太夸张了。前期工作基础做得好,我仅仅是将他们做好的节目片段连接在一起。当时我有三项任务在身,一是展演节目这么精彩,我们做后期合成编辑的人,要通过视频的剪辑,让那些没机会在现场观看展演的人如临其境,原汁原味地享受到这份精彩,品味到总导演的匠心所在。二是现场音频因技术故障,没有能内置接进拍摄机中,虽然经过大家的努力,学员在剪辑中已选择了很好的音响,但有人建议可以用拍摄的单独排演节目的音响来替代,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为此我又在前期拍摄的视频库里,去找寻那些适合的视频资料,单列出一根音频轨道来筛选切换。三是展演那天我没等到舞台摇臂的超大视频拷贝,一个星期后他们送来了,此时剪辑组已完成了编辑任务,我不好意思再麻烦他们,就自己上了。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用三台电脑,如前所说,每编辑一段节目,哪怕是重编一帧画面的视频,都有一个等待渲染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因节目长短而用时不同,这样就有了交叉使用三台电脑的机会。一台电脑做展演节目的合成,在等待视频生成渲染的过程时,我就在另一台电脑上做音频轨道的切换;在等待音频生成渲染的过程时,我又在另一台电脑视屏上开窗口,从摇臂拍摄的视频上寻找适合的画面,切换到我们已制作完成的视频中。说到这儿,史大姐幽默地说,有时看着三台电脑在渲染生成,我反倒像没事人似的轻松坐着,这样的感觉真好……

史大姐说得轻松,而我的心却收紧了。因为我在前面的采访中已听到“编辑组”其他学员说的话,他们负责两台节目的剪辑,已耗尽了心血,完成任务后像扒了一层皮似的;而现在史大姐要负责二十七八台节目的补充编辑制作,虽然这些节目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它是在14条轨道上,加上资料库的资料轨道,再加上摇臂拍摄的镜头轨道,其难度将增加N倍,时间上的耗贾会更多。有的人告诉我,他们也不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史大姐是如何做到全面整合这些视频的。有的人告诉我:史大姐是“五加二”,一星期五天的工作时间不够用,把两天休息的时间全用上去了;但编辑制作的时间还不够用,她又“白加黑”,将晚上睡觉的时间也用上去了。有的学员敬佩地说:史大姐技术好,拼劲足,意志坚强,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事实也正是这样,不管是平时接到的任务,还是这次接受校庆的任务,只要是任务,哪怕生病了,史大姐都会赶到现场坚持参加拍摄。有一次在为学校“学历班”拍摄时,史大姐正发着烧,大家都不知道。当拍摄任务完成之后,看到她的头发和毛巾都被汗水浸透了,这时才知道她病了。她回家后,还帮着把编辑好的光盘送到学校。“影视制作社”的学员们都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心理上是有一座靠山的,这座靠山就是史蓓琪大姐。

史大姐还说:7月13日,后期制作的DVD光盘清样终于出来了,我们的努力终于告一段落,我把它送给校领导审核,送给有关专家提意见,我们也可以歇口气了。这几句话传达了许多信息。我在想:从6月23日的拍摄开始,到7月13日,这是20天的时间,为了校庆DVD光盘早日完成,史大姐拼搏了整整20天的日日夜夜,这样的拼搏我想就是铁打的汉子都难做到,但史大姐以其羸弱的身体做了,而且都做好了,这是需要何等的体力和毅力在支撑着。她说:交给领导后可以松口气了。事实应该是,领导和专家的反馈意见,使新一轮的修改工作又开始了。

望着史大姐苍白的脸色,我的敬意油然而生,什么话也不再说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结束采访,让她早点休息。于是,我站了起来,动情地说:您这样做,真的太累了。史大姐笑了笑,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一群喜爱拍摄的人聚在了一起,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影视制作社”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这样说的,这句话很朴实,朴实话语中体现的是“影视制作社”全体同仁的精神价值所在。他们在与时俱进的学习中提升了自我,这是一种快乐;进而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那是更加高尚的快乐。人的生命终有限度,但生命的内涵因奉献而更丰富。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9月26日,我参加了“影视制作社”每月的交流总结会。

在交流会上,分组汇报了拍摄“三十周年校庆展演”DVD光盘制作的情况。各组组长不是介绍自己的工作做得如何辛苦,竟然是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谈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谈了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工作总结后,是下一步工作的布置。85岁的老年学员顾如梅大姐,将她30年来在老年大学学习成长的记录本赠送给了学校,这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学校委托“影视制作社”将其制成电子档案。这份记录共有12本,有的同志在第一次拍摄时没有考虑到纸面的反光,已经进行第二次重新拍摄;希望后面拍摄的同志要注意这点,不要再出现返工的情况。另一项工作,30周年校庆的拍摄工作进入扫尾阶段,钢琴系电子档案的资料还要拍摄整理;其他一些系也可能需要补充拍摄一些资料。还有,社会上其他单位也在与我们联系,希望能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是一件好事,对我们锻炼队伍、提高技术水平有帮助。希望近期有空闲时间的同志能报名参加。

交流会上,又有4名新学员申请参加“影视制作社”,新学员现场播放了自己拍摄的作品,老学员当场给予了点评……

会议还在进行。开始的时候我听了这些对话很是吃惊,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不但没有人自我表扬,反倒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听到后来我明白了,能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之,进而前进,这样的组织是最具有朝气的组织。唯有直面困难,放眼向前,这样的人才是最有希望的人。从这群可爱的老年人身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退休仅是离开了原有的岗位,他们精神上并没有退休,通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找到了“康乐有为,睿智向上”的新人生。只有心里有梦,才会有不老的人生,才会有如年轻人似的朝气蓬勃。在这里,学习之道,就是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学而奉献,使人生璀璨的晚霞更为美丽。“影视制作社”的老人们,在用自己的所学、所乐,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快乐,使自己的人生也更加健康和快乐。

写到这儿,我深深地为“影视制作社”学员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填词《踏莎行》一首:

岁月如梭,韶颜渐去;惜时好学先贤渡。痴迷拍摄自欢娱,白头亦发青春赋。

秉烛前行,勤思慧悟;喜欢即是销魂处。学而催进逐风流,情为奉献精神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