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些感想,主编的话

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些感想,主编的话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12月,发表在《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二卷官有垣论文“非营利组织执行长之治理:以台湾社会福利相关基金会为例”被评为增爱公益学术奖三等奖。2011年发表在全国CSSCI和非营利组织研究专业集刊所有的论文中,通过筛选和专家匿名评审,共有6篇获奖,其中一等奖空缺,这对《中国第三部门研究》这份刚出版一年的学术刊物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也是学术同仁对它的肯定和认可。第九件事,给相关的机构讲课,传播第三部门的知识理念。

2013年5月10日开始,利用不连贯的时间,断断续续写着主编的话,脑海中扫描着2013年上半年所做的事和获得的荣誉,历历在目,有以下9件事值得说一说:

第一件事,第二卷上的论文获奖。2012年12月,发表在《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二卷官有垣论文“非营利组织执行长之治理:以台湾社会福利相关基金会为例”被评为增爱公益学术奖三等奖。2011年发表在全国CSSCI和非营利组织研究专业集刊所有的论文中,通过筛选和专家匿名评审,共有6篇获奖,其中一等奖空缺,这对《中国第三部门研究》这份刚出版一年的学术刊物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也是学术同仁对它的肯定和认可。

第二件事,点评民政部主管的非公募基金会。1月11日整整一天,我参加了民政部主管非公募基金会工作交流会,并对19个发言的基金会作即席点评,肯定基金会的创新点,明确基金会发展的方向。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特地到会作了报告。

第三件事,与上海市黄浦区社会组织一起,参观杭州和宁波的社会组织。为了借鉴和学习外地社会组织先进经验,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1月16日至18日连续三天,我与黄浦区民政局副局长、社团局局长戚建豪、黄浦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博士生郝斌一起前往杭州、宁波,参观考察两地的社会组织,印象最深的是宁波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所做的事属于自益、互益和公益,中心负责人很重要,懂社会组织管理,了解百姓的需求。

第四件事,多次参加会议。1月22日,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与美国耶鲁大学联合召开“中美政府购买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题为“上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与方式”的发言,这是2011年中心承担上海市财政局招标课题“关于上海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一部分,说明中心所做课题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月22日,北京市社会团体办公室召开《关于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我通过这个会议,了解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情况,与北京学者有一个互动。4月10日,在北京参加民政部行业协会、基金会评估指标讨论,参会者都是行业协会、基金会的负责人,反映行业协会、基金会实际情况,这是政府、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三方信息沟通的好机会。

第五件事,参加北京社会企业家颁奖典礼。3月19日,参加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南都公益基金会、友成企业家公益基金会等联合举办的北京社会企业家颁奖大会。这是我从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参加社会企业家颁奖大会。社会企业是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以前研究较少,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六件事,了解最新的社会企业与社区基金会组织形式。3月20日,访谈深圳郑宁卫基金会秘书长刘海军。第二天访谈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3月30日,到杭州访谈杭州携职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少波。社会企业与社区基金会是目前中国两种崭新的组织形式,值得关注。尽管做田野调查费时费力,但获取一些资料后,会有一种喜悦感。

第七件事,社会组织将有自己的职业。4月18日,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行业专业委员会会议上,劝募师、会员管理师作为社会组织新职业拟纳入大典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类别。这是一个利好消息。2012年上半年开始,中心参与了民政部社会组织新职业社会组织工作师、会员管理师、劝募师新职业的专家讨论、概念描述和意见咨询活动,做了一点事,总算有了着落,值得祝贺。新职业的产生,将对社会组织结构与能力建设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人才的福利待遇,通过社会组织职业化与专业化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第八件事,主持北京市温暖基金会招投标活动。5月4日,中心继2012年后,再次接受北京市温暖基金会委托承担“职工服务孵化招标项目”活动,有50家投标,经初筛为42家,最后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有25家社会组织中标。这是中心作为专业的第三方参与项目招投标活动。特别强调的是,“职工服务公益孵化”项目被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12年度“北京社会组织公益行”优秀公益活动,这是对中心承担这一项目的认可。

第九件事,给相关的机构讲课,传播第三部门的知识理念。1月12日,在上海给参加民政部主管非公募基金会负责人作了题为“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讲座,与基金会负责人交流关心的热点问题,探讨基金会的发展趋势,40家民政部主管的非公募基金会负责人参加会议。3月22日、23日,在深圳给公益星火负责人学员讲授“中国行业协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基金会现状与发展趋势”。4月17日,到上海市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给上海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负责人讲授“科技类民办非企单位的组织能力建设”。4月22日,应民政部培训中心的邀请,到昆明给地方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负责人讲授“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变与改革趋势”。5月13日,到闵行社会组织孵化园给社会组织讲授“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理论与实践”。5月15日,在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讲授“三圈互动与社会组织体制改革”。5月20日,给静安区社会组织讲授“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讲课的好处在于,了解最新的实务动态和研究动态,使自己的知识与理论能够快速更新。

本卷的论文,共有6篇,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张超以“资源依赖、政府控制与社会团体理事会领导层的成员构成”为题,对山东省三个县139个社会团体的理事会进行分析,发现基层社会团体理事会领导层的成员构成既受到其资源依赖来源的影响,也与政府控制程度有很大关联。上海交通大学章晓懿、沈崴奕以“政府补贴对非营利养老机构发展影响研究”为题,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全区各养老机构的运营数据,分析上海H区政府补贴对社会办和街道办养老机构的影响,探索政府补贴对非营利养老机构运行的影响。北京工商大学刘海龙以“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环境的演变与防艾NGO的合法化”为题,认为法律政策环境是影响防艾NGO发展的首要因素,剖析法律政策环境演变过程中不利于防艾NGO合法化的潜在障碍,强调防艾NGO的合法化的重要性。本卷特约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普拉波哈特·库玛尔·达塔教授撰写“城市发展与治理中的社区参与:印度经验”,作者认为在印度自由化的进程中,1992年的两个宪法修正案第一次通过制度化的方式鼓励公民参与,特别是参与治理和发展进程。考虑到印度的多样性,任何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社区参与模式都可能是无效的,在国家制定社区参与制度性框架前,需要社区的政策参与。首都经贸大学徐君以“美国社会企业家界定的双重向度及其启示”为题,从“赚取收入”(通过商业化方式赚得收入以支持社会使命)和“社会创新”(通过非常规创新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双重向度对社会企业的基本含义及功能机制进行了学理上的解析,认为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企业家应当有全面和合理的认知,对社会企业家的赚取收入能力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也应关注社会企业家的社会创新与社会改革的功能。华东政法大学李汉卿以“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基于日本农协的考察”为题,强调二战后,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组建就是日本现代化建构过程中的产物。在日本国家权力转型的基础上,农协得以进一步发展,并与政府、自民党之间形成协同机制,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卷另有书评、机构访谈和人物访谈。宁夏大学李俊群对《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一书作了评论,认为该书尝试建构关于发展政策中公民社会参与者的作用的宏观理论,康保锐所发现的发展中国家公民社会组织与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国家政府、私人经济参与者等的复杂关系以及公民社会参与者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对萨拉蒙的第三方治理理论(合作伙伴关系)和志愿失灵理论的综合运用。萨拉蒙的《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而康保锐则选择了个案研究的定性方法。发展政策,是此书的核心概念,“发展政策被看做是不同的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总概念,主要指改善社会、群体和个体的根本条件和生活条件”。当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综述不足;资料收集不足;围绕著作的主题展开论述不够清晰;该书的可读性不强,围绕著作的主题展开的论述没有做到清晰流畅,对一些重要的概念也缺乏详细的介绍。

人物访谈录访谈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卢汉龙研究员,卢汉龙是我所尊敬的学者,他常年主编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报告,对社区和社会组织有较多的研究,他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政府参事,对政府政策提供过许多重要的咨询。

访谈机构录访谈了上海公益社工事务所。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是一家扎根于社区,响应社区需要,提倡社区参与和社区关怀,并致力于为社区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和不同类型的家庭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非营利机构,它由社会工作专家领衔,专业社会工作者组成,自2007年7月成立以来,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承接了浦东新区民政局、浦东新区妇联、三林世博功能区、三林镇和东明街道等委托的十多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强大的教学科研实力,建立了一支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业督导队伍,使事务所在较短时间内用良好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和政府的认同与信任。

域外见闻介绍了日本同志社大学“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先有社会创新研究课程,后有中心,截至2013年3月底,同志社大学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在读硕博士生共计54名,已培养多达59名的硕、博士毕业生,其中多名在读生和毕业生已成为日本社会企业家的典型代表。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继续前行,除了约稿以外,已经有多篇论文投稿,这说明《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第三部门研究》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学术水平,这是我们心存的信念,矢志不移!

徐家良

2013年5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