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养老调研手记(三则)

农村养老调研手记(三则)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张名叫张群海,去年离世,时年60岁。以至母亲年老而去,老张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更大的灾难与不幸还在等着老张。2014年初,老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癌症。接下来的某一天,老张来到银行,把自己多年的积蓄2万多元取出,嘱托其弟代管。在各地农村,像老张一样的孤寡老人必定不少,如何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享晚年,能够体面地生活、离去,需要政府部门引起重视。

按照机关要求,前段时间在老家临城县吕家镇村,就农村养老问题进行调研。

我的老家吕家镇村,位于临城县东部,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从村中穿过。全村2244口人,60岁以上有344人,80岁以上38人。村民大多以种植为主,打工为辅,生活不算富裕,但还过得去。自己从1978年考上大学离开后,与村子渐渐疏远,特别是父母辞世后,回家越来越少,村中的老人越来越少,自己所认识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常常被村中的年轻媳妇和孩子们误认为是“外乡人”。每想至此,心中不免伤感。而这次回老家小住,了解到几件有关养老的真人真事,令人深思,感慨良久,遂记述如下,但愿能使我们对如何改善农村养老状况,引起更多的深思和关注。

之一 淡定而无奈的老张

老张名叫张群海,去年离世,时年60岁。老张年长我七八岁,我年少时参加生产队劳动,常和老张一起出工。那时,在生产队长的指派下,全队男女老少,按能力和体力或除草、或犁地、或浇水,以钟声为号,钟响而作,钟再响而息。老张素爱打扑克,常在阴雨天不能出工,约上几人打扑克为乐,我们年岁小的,在一旁观战助威,所以对老张算是比较熟悉。

老张四肢健全无残疾,智力正常无毛病。然而不知何故,却未曾娶得一房媳妇,始终只身一人生活。

虽然未成家,但老张的生活倒还自在。农村实行承包制后,一亩多地,够吃够喝,打打零工,够花够用。因无家室,随母亲一起生活,劳动之余,养养鸽子,打打扑克,回家后有母亲帮着做做饭,生活得无忧无虑。

然而,随着母亲日见衰老,无力再照顾他了。以至母亲年老而去,老张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起码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虽然有哥哥兄弟,偶尔可改善一顿饮食,但终非长久之计。老张的生活开始变得无规律,难免饥一顿,饱一顿,越来越艰难。

更大的灾难与不幸还在等着老张。2014年初,老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癌症。可以想象,这一沉重打击对于一个无依无靠,无儿无女的独身老人来讲,意味着什么?也可以想象,那些日子老张是怎样的度日如年,彷徨无措。

接下来的某一天,老张来到银行,把自己多年的积蓄2万多元取出,嘱托其弟代管。然后,只身一人来到镇上的棺材铺,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口棺材,付清款项,并告知铺老板某天某时送到村中。于是到了这一天,老张穿戴整齐,来到上房的梯子旁边,以一条绳索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老张走后,其弟用那笔钱为他办了一个还算体面的葬礼。最初,人们议论纷纷,都为老张的离去感到惊愕、叹息,但不久,这件事就像家家户户每日的炊烟,随风而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仿佛此事从未发生过一样。

老张对死的淡定,对生的无奈,令人唏嘘!引人深思!

假如∶他有丰厚的积蓄,足够他治病、生活!

假如∶他膝下有儿女,能够在病床前端水送饭!

假如∶农村的医疗保险,针对生病的孤寡老人有特殊的政策,保证他们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各地农村,像老张一样的孤寡老人必定不少,如何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享晚年,能够体面地生活、离去,需要政府部门引起重视。

之二 淡然而无怨的老奶奶

村中最年长者,是一位生于1919年的刘小妮奶奶。在村里按辈分排,我得称曾奶奶。过去每年在老家过年时,我们小辈们都要去叩头拜年。老奶奶慈祥、勤劳,对人友善,身体并无大碍,只是驼背严重,行走比较困难。

老奶奶在村中年龄最大,然而遭受的苦难、流过的泪水、付出的辛劳也最多。

1947年,老奶奶的丈夫何树真参加人民解放军,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此后家里虽多方查找,一直杳无音讯。家中留下孤儿寡母。那一年,老奶奶不到30岁。

此后,老奶奶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田间劳作,侍奉公婆,照料儿女。艰辛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其儿子非常争气,积极上进,入党后一直在村子里任干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村支书,为村里的发展尽心尽力,受到广泛好评。

日子渐渐过去,老奶奶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日见衰老,正当需要有人照料时,老人却遭受了更大的不幸。

几年前,先是儿子,后是儿媳,突发急病,辞世而去,留下了辛劳一生,需要侍奉的老奶奶。虽有已成年的两个孙子,但常常出去打工,有的举家到外地打工。目前,老奶奶独自生活,居住的小屋低矮破旧,冬寒夏热。我每次回家见到老奶奶时,总会带些食品,或留下点钱略表心意,常常得到老人的夸赞。

前年,一名志愿者在网上发帖,帮失踪的烈士寻亲,其中就有老奶奶丈夫的名字。得知这一消息,家里人立即开始查找,我也利用工作便利倾力帮忙,联系发帖人,联系老部队,并前往涞水县民政局查阅烈士档案。经于查明,老奶奶的丈夫于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平西军分区独立一团,在涞水房山战役中壮烈牺牲,安葬在涞水县烈士陵园。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战争年代,通讯不畅,老人丈夫的烈士身份无法确认,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前年,老人从未享受到烈属待遇,从未得到过任何补贴。直到前年,经层层申报、审批,老奶奶才开始享受烈属待遇。

每每想起,老奶奶年轻时丧夫,老年时丧子,丈夫为国捐躯,儿子为村尽力,然而该得到的却未得到,该享受的不能享受,心中颇感酸楚。令人欣慰的是,老人心地善良、乐观,坦然、从容地接受了这一切,老奶奶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从不抱怨,常常念叨∶共产党好,现在的社会好,吃穿不用愁,国家给补助,有钱花,给看病。

老奶奶一生经历,她对生活的淡然、乐观、无怨,以及对党和政府的赞叹,我感到有两点值得深思∶

1、如何赡养好农村独居、高龄、隔辈赡养的老人?

2、对烈属的抚恤政策∶目前是确认烈士身份后,再发放补贴。但对像老奶奶丈夫这样刚刚查明,当时我们的解放区政府和部队早就确认的烈士,应该从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优抚政策起,补发所有应发的烈属补贴,这也是对烈士和家属的告慰和安慰。

之三 淡漠而无望的白老三

老三大名白三元,今年53岁,我的小学、初中同学,当年学习成绩不错,印象中我们当时还为考百分、争第一暗中较劲。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在高中时学习渐渐下滑,以至于在1978年高考时,与大学失之交臂,未能走入大学深造。

和无数个农村青年一样,老三回到村里,耕田种地,修房盖屋,娶妻生子,特别是婚后几年里,两个儿子先后出生,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的欢乐,老三的生活在平淡中享受着满足。

然而好景不长,其妻子开始言行独特、怪异,与常人越来越不同,虽然不能算作精神病,但相夫教子、理财持家的能力大大降低。又过几年一个儿子因病去世,另一个儿子也显现出类似情况,思维、举止与众不同,已有20来岁,智力水平仍同儿童一般。日常生活倒能自理,但耕作、打工、挣钱是不可能了。

至此,老三一家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打乱了,生活的重担完全压在老三一个人身上,田间耕作,操持家务,照顾妻儿。还要打点小工,补贴家用,老三几年间迅速衰老得像个小老头。家庭的重大变故,使他失去自信,他已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唯有无奈和无望。

老三现在尚能劳作,维持家庭运转。但几年后他身体不支,不能干活打工了,怎么办呢?如果他先行离去,留下的妻儿怎么生存和生活呢?

相信我们各级政府会关爱这类特殊家庭。但愿会有更优惠的政策,更多的基层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帮助这类特殊人群,使他们能同其他人一样,体面、尊严地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