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规模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家庭规模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家庭的积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平陵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能把其打工收入的多半部分带回家,数量从4000元到15000元不等。这必然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他的大儿子在县城从事日用品批发生意,家庭条件很好,在平陵村算是处于富裕的行列。
家庭规模对农村养老的影响_变迁社会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关于山东省平陵村的个案分析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背景下,每年春节刚过完,正月初四,平陵村的村民有的就开始外出,此后正月里的每一个双日(在平陵村人的观念里,双日出门是吉利的)都有人不断外出务工。到了阴历二月,整个村子里便很少看到青壮年男子,见得更多的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所谓的“386199部队”。农村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对平陵村村民的家庭生活和家庭行为有着两面性的影响:一种是积极影响,另一种是消极影响。接下来,笔者分别说明这两种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家庭的积极影响。

延续近二十年,数字如此庞大的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从微观层面看,不但减轻了农村的隐性失业压力,而且增加了家庭收入,使农民增长了知识,给流出地的农村、农民工家庭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具体来说,一是使农业地区,特别边远地区和贫困家庭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重要途径,给家庭的经济状况带来了较大的改观,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笔者通过对平陵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能把其打工收入的多半部分带回家,数量从4000元到15000元不等。外出劳动力的人民币收入,已全占村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基本建设、教育开支等一般都来自非农收入。外出务工提高了农村家庭收入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居住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住房的改建上。平陵村90%以上的房屋均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村民住的是带有被当地居民称为“前覆厦”的四合院,外贴瓷砖,内刮瓷粉的房屋成了村新建楼房的一大特色。二是农村青壮劳动力在城市和现代企业中的打工经历,使他们直接感受到了城市文明和工业的先进文化,不但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触到了现代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培育了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生活节奏、主体意识、开放心态和科学精神等,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层次,使农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是农村青年的婚恋自主性增强,通过外出务工扩大了男女青年的交际范围,改变了过去方圆只不过几十里的婚姻圈,外省媳妇、外省女婿已成普遍现象。特别是生育观的变化。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已不被现代农村青年所认同,结婚年龄、生育年龄推迟,晚婚晚育者增多,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四是外出农民工以其亲身感受,认识到文化知识对改变个人命运和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因而提高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把子女的教育开支放在第一位,不少人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小孩读书。五是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家庭带回来的大量资金,既增强了民家庭的购买力,又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使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

但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对农村的家庭行为特别是家庭养老也带来消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家庭人口结构模式,弱化了家庭的生产组织功能。由于家中主要青壮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使广大农村出现了主要由孩子和老人构成的隔代家庭、由留守妇女和孩子构成的半边户家庭、成年子女全部外出,由老人构成的空巢家庭。这必然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下面的几个案例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个案4:WHS老汉。WHS有三个儿子,儿子结婚后都与他分家单过。他的大儿子在县城从事日用品批发生意,家庭条件很好,在平陵村算是处于富裕的行列。他的二儿子在外面为别人开车,一般也很少在家里。三儿子则在镇上从事建筑,平日也是早出晚归。老大爷生病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还在身边照顾他一下,但由于工作的原因,也只能让WHS在家自己照顾自己了。等到年关的时候,他在镇上干建筑的儿子放假了,便想起了有病在身的WHS老大爷,便去看望他。他的三儿子在外面喊了几声,但屋里没有回音。这个时候,他的三儿子便匆忙推门而入。三儿子推开门看到了惊人的一幕:老大爷早已死亡!当他尽力去抱WHS的尸体时,却怎么也抱不动,原来,由于天冷,老大爷的尸体和他所睡的土炕已经冻结在一起!!!他的三儿子放声大哭,邻居也纷纷赶到,这个故事也便在平陵村成了一个小小的新闻。

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对老年人赡养带来的一个令人容易忽视的消极影响是,成年男人外出,致使家庭的主要日常事务有妇女来完成,这就意味着,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儿媳打交道,直接面对儿子的时间也很少,而由于儿媳妇与老年人这种拟血缘关系与老年人同儿子的血缘关系相比比较淡漠,这就使得老年人在日常照料方面更加缺乏,特别是在生病而需要长期照料时。笔者通过对WHS事件的追踪调查得知,老汉生病后,他的三个儿子商量决定,由老大爷的三个儿媳妇轮流照顾他,但由于三个儿子不在家,儿媳妇嫌弃老汉不卫生,根本不尽心,最后干脆放弃了,以致导致了上文描述的那一幕。

其次,隔代家庭中的留守老人不但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还要代替子女承担照顾孙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既要忙家务,又要忙生产,即使年事已高,也有永远都干不完的农活,做不完的家务。个案5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个案5:户主CPC之妻,该大娘有两个儿子,丈夫会点手艺,经常在外边做活。两个儿子结婚后,都与父母分了家。大个儿子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养家就在外面干木工;小儿子结婚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就在镇上跟着别人干搬运工。而且她的两个儿媳妇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在农闲时间也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到工地上去做帮工。这样一来,两个孙子的照看就有老大娘来完成。在笔者回村做田野调查的期间,经常看到老大娘用她那早已弯曲得几乎与地平行的腰背着小孙子 (小儿子的孩子)送大孙子 (大儿子的孩子)上学的情景,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老大娘不但背着小孙子,手里还拿着大孙子的书包和小孙子的零食。当笔者问老大娘是不是很累的时候,老大娘脸上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笑。

最后,空巢家庭老人缺乏必要的精神慰藉。空巢家庭的老人往往精神牵挂多、心态不稳定、生活单调、孤单寂寞。大多数空巢家庭的老人,只是到了春节,外出务工或举家搬迁的子女才会候鸟式地回家住几天。面对子女进城务工或举家搬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家庭中的老人是怀着兴奋与期待的心情看着成年的孩子离开家庭到城市去,数年过去了,兴奋与期待已经被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所替代。因为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缺乏,没有专供老年人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在老年人精神生活十分空虚的情况下,村里的基督教组织发展很快,当然主要成员是以女性老年人,和中年妇女构成。为此笔者采访了平陵村基督教组织的领头人。

个案6:朱某,朱某是一位50多岁的老年人,他和妻子都信奉基督教,并且是平陵村基督教组织的领头人。当笔者问到他是如何开始信奉基督教的时候,朱某说是他岳母让他信的。根据朱某的回忆,他岳母是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徒,当年朱某和妻子结婚的时候,他岳母提出的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信奉基督教,否则,婚事就取消。朱某当时也觉得信奉基督教反正也没什么坏处,就答应了岳母的要求。结婚后,他们夫妻都信奉基督教,日子过得也很红火。他们开始的时候,是动员那些经历过不幸事件的成年人 (特别是中年妇女)和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以后逐渐动员那些年轻的小媳妇。笔者还了解到,朱某的儿子和女儿也都信奉基督教,而且她的女儿还是本村基督教组织的骨干,是《圣经》的一名讲解员,而且很受基督教徒的欢迎。当笔者向朱某和其他有关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信仰宗教时,他们的回答是在基督教组织中能够有心灵的寄托,能够感受到教友之间的温暖情意。在平陵村的基督教组织中,所有信教的人都有一种朋友般的关系,当有人遇到困难或有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时,教友们都会帮助或是去祝贺。这种帮助往往采取自愿捐献的方式,当所有人捐献完毕后,由领头人和几个代表送到遇到困难或发生喜事的家庭。

空巢家庭的女性老年人一般把信仰宗教作为精神慰藉的手段,而男性老年人一般不选择宗教,男性老年人一般选择“赶闲集”的方式或者结伙聊天来作为打发空余时间。与平陵村毗邻的村庄——马头庄,近年立了集市,于是村里的老年人到“集市”这一天,有事无事总三五成群地到集上去转转。正向笔者在以前所述,他们很大程度上是“为集”,“不为市”。

另外,家庭规模的缩小,还产生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思想,这使得全家人都把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不够;同时,家庭规模的减小使家庭内部不能很好地实行代际互助,从而使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更加匮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