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新型城镇,同建同治,特色发展

建设新型城镇,同建同治,特色发展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吉首为核心,湘西州高速公路网络为纽带,打造湘西高速公路城市带;借助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发挥龙凤示范区的城镇辐射作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要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切实发挥整个社会资源对城镇化发展的助推作用,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重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聚集。

“特色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彰显特色,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城镇整体品牌。“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建设策略是:坚持构筑“一心七核多点”的城镇空间,大力强化和突出州府吉首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县城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以旅游小镇、边贸小镇、特色农产品生产小镇为特色,加快30个中心小镇的建设步伐。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促进城镇化发展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全面小康等重大规划的统筹衔接,促进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高度契合,严格守住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和水资源红线,着力改善宜居宜业环境。

(一)以人为本,建设新型城镇

转变发展思路,强调人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入调查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诉求,特别是要对扶贫对象进行细分并建立档案,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城镇化服务措施;高度重视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提升居民基本素质和就业技能,通过菜单选择的模式为居民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强化对进城农民的政策与服务支持,确保农民获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聚。

(二)提升同建同治质量,城乡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整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成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争取上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与高校、科研单位等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同建同治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实现同建同治的可持续性;扩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对同建同治的认同度,扶贫驻村干部上门上户进行同建同治宣传,进一步深化群众对同建同治的理解,保证同建同治工作的开展推进;强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村同建同治村规民约,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保证同建同治行动的落实。

(三)立足区域实际,彰显城镇特色

湘西州各地之间的实际差异较大,坚持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的基础导向作用,实现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强化地域特色,建设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小城镇,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建设旅游新城,发挥各地的民族文化优势,以古城古镇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生态移民新城,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居民,借鉴陕西和四川经验,加快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开发新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特别是发挥湘西州各类产业园区的辐射与带动能力,加快产业支撑与人口集聚能力;彰显城镇民族文化特色,以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为基础,重视特色文化元素的合理配置和相互融合,将各种文化融入城镇建设中去,以特色文化提升城镇化内涵,体现城镇化的文化特色。

(四)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

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资源集聚作用和人口吸纳效应,支持小城市适度拓展城市空间、发展适宜产业,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以吉首为核心,湘西州高速公路网络为纽带,打造湘西高速公路城市带;借助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发挥龙凤示范区的城镇辐射作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要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切实发挥整个社会资源对城镇化发展的助推作用,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重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聚集。

(五)创新机制,破除城镇发展障碍

强调协同发展,按照“两型社会”发展理念,强化城镇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协同性,实现城镇化与产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法治思维,提升城镇化规划的约束性,保障规划的高质量实施;强化制度创新,克服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各种制度障碍,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产权制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