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集贸市场之区域族群情感的互动功能

传统集贸市场之区域族群情感的互动功能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男女利用集期,相聚于集市周边[24],寻找自己的伴侣,乃是传统集贸市场的又一种常态功能。比如,玉屏侗族的“赶坳”发生时间一般与当地的“集期”相合拍,并且活动举办地一般也是在集贸市场周边。“赶坳”与集期发生的频率不在同一层面,一般一年1次,多者也不过一年3~4次,而传统集贸市场的集期则是每5天即可有1次。在得到消息之后,他们俩便商定私奔。

青年男女利用集期,相聚于集市周边[24],寻找自己的伴侣,乃是传统集贸市场的又一种常态功能。比如,在贵州铜仁境内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青年男女们往往利用集期,在集贸市场附近寻找自己仰慕的对象。一般情况下,他们和其他年龄段的赶场群体无异,也往往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他们一旦约到了一伙女伴之后,就会“逃离”市场的中心,相约去树荫下、草坪中说说笑笑,中途偶尔还会来到市场中心购物。当然了,购物是假,获取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机会才是真。在散场之时,如若有了自己挑选中意的对象,则往往是以歌表情,以歌结友,因而当地民间谓此等男女交情活动为“边边场”(松桃县)[25]

比如,玉屏侗族的“赶坳”发生时间一般与当地的“集期”相合拍,并且活动举办地一般也是在集贸市场周边。但与日常“集期”不同的是,有“赶坳”活动的这次集期,流动人口更多。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远远超出了平常集期时的人口区域半径,因而各种物资信息的流通更为丰富。“赶坳”与集期发生的频率不在同一层面,一般一年1次,多者也不过一年3~4次,而传统集贸市场的集期则是每5天即可有1次。

“赶坳”习俗盛行于武陵山地区的侗族等族群中,其实质就是男女青年之间的一次规模性的集体对歌聚会,一般是集中在某一“花坡”之地举行。[26]同时,不同地方的“坳名”和“坳期”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呈现出差异性,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境内就有“木梨坳”“大草坪坳”“楠木坳”“烂泥坳”“冲首溪坳”“尖坡坳”;贵州天柱县境内则有“又溪坳”。显然,坳名的来源往往是以当地赶坳的地点来命名的,也这正好作为前来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的“航标”。

关于“赶坳”的传说,认为是古代侗族社会在“姑舅表婚”制度的框架内,某一“纳耶”(即“腊妹”)与另一“腊曼”(即“田郎”)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天生一对。但由于其父亲未与纳耶商量,而背后已经私自将她许配给了舅舅家的儿子。在得到消息之后,他们俩便商定私奔。他俩迅速逃离,当到离家最近的那个山坳时,腊妹跌进了沟里,而田郎却突然消失了。情急之下,腊妹便喊叫了一声,而此时正当鸡叫头遍,两人瞬间化为岩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人,青年男女往往定期聚集在山坳头进行对歌。直到现代,即令是年轻人外出务工极为频繁的今天,每到农历六月初六[27],依然有人赶坳,依旧热烈的对歌。

显然,“赶坳”是方圆几十里,甚至是上百里的人们,利用农闲或“节假”之日进行集会的日子。有的赶坳一年有好几次,如“木梨坳”,一年之内就会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倒数第十八天,共4次。而其他的赶坳活动,则基本上是1次,如“大草坪坳”赶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楠木坳”赶农历五月十五、“烂泥坳”赶立夏、“冲首溪坳”赶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尖坡坳”赶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而“又溪坳”则是赶每年的“过社”之日。

一年1次或几次的“大相聚”为人们所珍惜和期盼。这里是年轻人的活动空间,是年轻人展示自己歌舞才华的舞台,是年轻人寻觅自己心爱对象的绝好乐园,同时也是众多中老年人的乐园。他们集聚一起,欣赏今天年轻人的“现在”,而又连同老友回味自己的“过去”。同时,除了欣赏青年男女们的歌舞才艺表演之外,他们也有属于自己年龄段的各种娱乐活动,如老人们的对歌、看赛马、斗鸟(画眉鸟)等,所以连60多岁的老人都非常热衷于这一活动。因此,这不是一般的人口集会,其人口规模是“边边场”活动无法与之比拟的。据了解,人数多则上万,少则数千。如此大规模的人口集聚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馈赠是可想而知的。访谈中了解到,以前在人多的时候,赶坳这一天仅饮食收入便可达5万~6万。更关键和重要的是,青年人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寻找自己的仰慕对象、结交朋友、交换信息,而中老年人则是利用这样的机会重逢老友、互诉衷肠,寻找属于自己年龄段的娱乐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