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昂族审美文化分析

德昂族审美文化分析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许多少数民族而言,长期以来继承和保留本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传统,已成为族群内部共同遵循并引以为荣的审美形象标识。进一步探讨德昂族审美文化的根源和本质可更为充分地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心理和审美趣味等特征。所以,在后续族群的繁衍中,其服饰纹样保留着许多图腾的印迹,并将其视为本民族的审美范式,其价值已超越样式层面的文化而进入到心灵、血脉中,成了民族身份的实证,具有特定族群范围内的普世价值。

对许多少数民族而言,长期以来继承和保留本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传统,已成为族群内部共同遵循并引以为荣的审美形象标识。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思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本民族的服饰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他们心中的族源仪式,不可替代也不容怠慢。进一步探讨德昂族审美文化的根源和本质可更为充分地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心理和审美趣味等特征。

(一)继承以神话、传说为文化根源的原始思维

德昂族有着神话、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绝大部分是经由口头流传并保留下来的,还有部分来源于德昂族用傣文记载的佛教经典。其中,神话“主要有:‘天王与地母’‘葫芦与人’‘葫芦传人种’‘水牛传话’‘鼠王与粮种’‘螃蟹发洪水’等。这些神话流传于不同地区,说法亦不尽相同”[57]。其民间文学按内容及功能可分为有关宇宙、人类、族群、谷种起源的,如《达古达楞格莱标》《宝葫芦》《洪水的故事》等;有关本民族习俗的,如《神女浴》《达惹木卡》《藤篾腰箍》等;还有很多反映礼教美德、爱情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他们的神话和民间故事既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又符合民族意识不断苏醒的历程,不仅传递着文化传统,也延续着民族融合历史,这种处在自然环境和生存历史作用之下的审美思维,其根源与神话、传说关系密切,包含了许多原始思维的要素。这种思维模式信奉先辈口口相传的神话和民间传说,通过故事情节展开具体视觉意象的联想,具有原始、感性、神秘的特点,并带有显著的民族宗教色彩。由于生产关系相对落后,德昂族在社会发展层面的普遍认知将这种原始思维的痕迹保存了下来,此时“神话既是社会集体与它现在和过去的自身和与它周围存在物集体的结为一体的表现,同时又是保持和唤醒这种一体感的手段”[58]。由于原始思维的本质是抽象、概括的原逻辑和具有神秘性质的集体思维,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使得以神话、史诗为代表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富有艺术审美的性质,并在传承过程中实现了本民族文化建设的导向意义。他们世代相传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并没有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而完全瓦解,而是转化成了那种以太阳和龙为图腾崇拜的集体表象。这种审美思维不是通过理性知识习得的,而是一种寻根、问祖、推源的生存意识和民族心理所引发的对自身传统和身份的认同,通过感性的审美途径被继承下来。这种感性的样式是原始思维中图腾文化的印证,即在原始的信仰中,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多数被认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具有亲缘关系,并以之为图腾。图腾成为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是神话了的祖先并具有超自然的能力,是氏族的保护者。所以,在后续族群的繁衍中,其服饰纹样保留着许多图腾的印迹,并将其视为本民族的审美范式,其价值已超越样式层面的文化而进入到心灵、血脉中,成了民族身份的实证,具有特定族群范围内的普世价值。

(二)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作用下的审美心理

在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中,很多都反映了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德昂族也不例外。考察其民间文学、民风民俗可见他们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其中更多地表现了人类的渺小和谦卑。“早期的神话,动物不仅成为主角,它们在地位、作用、能力、智慧以及神性等方面均高于人类,而最初神性的取得也是动物而不是人。甚至人类最原始的许多文化创造大都归于动物,或出自它们的教导,或出于它们的启发和暗示。”[59]在各种神话、传说中,德昂族有各种版本的祖先起源指向不同情节的“异因同果”,即都是“人”由“物”生。他们没有质疑或追究其来源的唯一性或正确性,而是将所有的文化来源一并综合理解、汇聚在自己的生活传统当中。他们心中关于“美”的形式是自然中的可见之物、是传说中的想象之物、是在生存环境中与自己息息相伴的熟悉之物,崇尚万物有灵的观念使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世界合而为一,通过感知实在以及极力维护族人与灵像间的关系,让德昂族的祖先、图腾以及个体互渗成为共生中的集体表象和集体意识,以达到人与神灵合一的形式,并长期以直接经验的生活实践形成了德昂族审美心理的自然状态。这种审美心理对应着社群化、聚合性、象征性、抽象性、宗教性的表现形式,鼓励自然与超自然的形象题材。具体到德昂族的审美意识中,只要看到女性服饰纹样、色彩就等于展现和纪念了青龙母亲“美”的形象原型,这是一种突出了民族本源和民族性格的审美情感。而腰箍的传统则体现了一种从神性认同过渡到人性觉醒过程当中心理意识的变化所引起的审美转向,是在德昂族的族群意识、社会意识和情感意识的综合作用下约定俗成的审美形式。佩戴腰箍能显出女性的美,也传递着男女的情意,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也是很多少数民族中常见的。自然中出现的花草、风景也都有自身的灵性,德昂族借助各样的饰物展现自然界的万物之美。

(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饰之完美”

德昂族精湛娴熟的纺织技艺、多彩艳丽的布匹纹样,以及各种繁而不乱的七彩饰物,显然超越了“用之美”而更为突出“饰之美”。这种“饰之美”并非矫揉造作,却更显露德昂族原初、本真的爱美之心。起初,先民对外部自然界的认识是同人对自身认识的过程相继相伴的,为了生存和繁衍,族人长期与自然相互依存,德昂族对自己熟悉的各样花草植物产生了亲切之感。那些天然之物的纯真之美符合他们对万物有灵的崇敬,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模拟和再现。“她们通常立足山野,就地取材,上至空中的日月星辰、风雷雨虹,下至地面的山川河流、木石水火,以及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飞禽走兽、繁花野草,凡身边所见的自然万物,在他们的眼里均可幻为美丽的纹样,织绣在衣裤裙帽上。”[60]五彩绣片所展现的花草植物、自然风景、动物图腾等,描绘的都是身边的事物。如:用大致简单的花形特点以及叶形表现常见的花草;用简单的几何图样组合来表现远山、星星、河流、道路和门前的篱笆等;用象征性的圆点来表示有宗教色彩的孔雀眼睛……多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美”的直观形式。虽说德昂族服饰喜用繁多的色彩,还用彩珠、亮片来装饰,视觉效果显得复杂多变,但其实图案内容相对都比较简单,整体展现的是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多彩”的审美共识。这种显而易见的“饰之美”较好地突出了形式美的法则,变化统一的整体,平衡有序的色彩比例,纹样排列蕴含着多彩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色彩对比强烈,又注重局部的处理调和。常听德昂姑娘说:“大自然里就是五颜六色的,什么都见得到,我们和自然是一样的,是活的,是美的。穿得越漂亮,生活越美好!”因此,德昂族有部分的审美原型是从自然中来,依托模仿和再现自然的审美观念使人的审美价值又回到自然中去。自然就象征着完美,而人的美需要万物的装点,满载着万物的祝福,把自己打扮得美丽才能真正成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也才能更加接近生活的完美。在这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当中,服饰文化的各样色彩和装饰物成为德昂族追求完美的直接表现。“从图腾、万物有灵到良师益友,自然界与云南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联系,从而也化为审美的原型意象沉积在他们的意识深处。这些原形意象无不在他们的山歌、舞蹈、服饰中显露出来,使这些艺术创造充满着淳朴自然的山野之风。”[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