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昂族文学文化

德昂族文学文化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德昂族的书面文学开始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了。其中的《你变菜,我变锅》后来还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民族文学创作_中国德昂族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

一、早期文学创作

德昂族有着悠久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和艺术。德昂族既生活在艺术的土地上,也生活在文学的海洋中。

但是,一方面由于德昂族没有代表本民族通行的文字,另一方面德昂族又长期遭受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反动土司的统治,政治上饱经压迫,经济上惨遭剥削,文化上备受歧视,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在那时候,德昂族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这些民间文学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有神话、传说、故事,也有诗歌、寓言、童话、谚语。

例如诗歌《达吉达楞格莱标》(古代先民的传说),神话故事《茶叶仙子》《宝葫芦》《洪水的故事》,传说故事《芦笙哀歌》《彩虹》,民间故事《兔子制土司》《富人变乞丐》等,都是其中的珍品。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德昂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是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而德昂族的书面文学开始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了。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样在政治上翻身当家做主,经济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不久便遇上“十年动乱”,文学事业因此遭受重创,书面文学创作也未能很好的发展起来。

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昂族的文学创作,才开始了新的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这一时期,收集、翻译、整理和发表了一批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1977年以前的二十多年。虽然这种简单的以收集、翻译和整理的手段进行的创作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但起码对德昂族的书面文学创作开了先河。这之后便涌现出了一批德昂族文学爱好者和学习者,他们也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在全国性的和省、州的报刊上之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引起了强烈反响,德昂族歌手李腊翁的诗歌《你变菜,我变锅》还在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比中获奖。1983年,德宏州文联第一次将德昂族文学作品单独编印成册,出版了《崩龙族文学作品选》。

二、小说、散文创作

在1977年之前,德昂族的文学创作还没有小说、散文的创作。尽管也有民间故事流传,但毕竟是口头文学,算不得小说。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杨忠德、李腊翁、何阿三等一批德昂族文化人成长起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翻译和整理了大批德昂族民间文学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上文提到的《崩龙族文学作品选》就收录了杨忠德(详见本书第九章)、潘丽莉、张宗鹤等人的散文,这本书中所选录的,都是经公开发表过的作品,如杨忠德、潘丽莉的《崩龙山一日游》原载于《民族文化》,张宗鹤的《踏歌声中新人来——崩龙山记事》原载于《孔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篇小说,就是赵家书的《大盈江畔——一个忏悔者的自白》。当然,我们也能理解,那时德昂族的书面文学才刚刚起步,亟待发展,正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同样也能认识到杨忠德先生这一辈文化人和《崩龙族文学作品选》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为德昂族的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近年来,德昂族又涌现出一批文学创作者如董小梅、曹先强、李玉门等。

董晓梅,女,大学学历。1970年3月24日生。云南省德宏州史志办公室从事党史研究和民族学研究工作。

1983年发表散文《故乡的茶树》算是创作起点,多年为生活奔波,笔耕不止,收获不大。近几年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论文《巧借东风发展德昂山生态经济》《畹町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沦陷时期德宏的慰安妇》《德宏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综述》《傣族民主改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理性思考》等,小说、散文《茶从德昂来》《饮茶的瘾》《鸟话》《边境小镇遇鬼记》等,报告文学《“直过区”呼唤第二个春天》《抗战时期德宏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人口主体在外的跨境民族德昂族对国内同胞的影响》等,并参与《中共德宏地方党史》《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德昂族简史》《在党的旗帜下》等书的编写。现任州史志办党史科副科长,《中共德宏州委执政纪要》执行副主编。

三、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自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人开始大规模说汉语习汉字,加之德昂族拥有悠久的歌谣历史底蕴,虽然德昂族诗人很少,但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的。著名的德昂族诗人有李腊翁、艾傈木诺等,特别是艾傈木诺(详见本书第九章),曾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这是德昂族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

李腊翁(1929年~),云南潞西人,著名的民间歌手。李腊翁出生在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多帮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吃尽人间的酸甜苦辣:当过放牛娃,做过雇工,曾流浪到畹町、瑞丽一带谋生……苦难的生活赐予了他坚韧而又敏感的心灵。由于长期在各地乡村奔波,李腊翁不断地受到民族歌舞海洋的熏染。他不断地听,不断地用心品味,不断地消化吸收着许多歌曲的演唱技法。不久以后,李腊翁初步掌握了《雷弄》《串》为代表的许多民间歌曲的演唱要领。他的歌明快悠扬,情意绵绵,感人至深,具有独特个人风格和韵味。到1948年,李腊翁已经是一个驰名德昂族地区的名歌手。李腊翁在演唱方法上长于创新。1962年以后,他大胆地打破了德昂族传统的演唱习惯,把歌唱、器乐演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在无形之中有力地拓宽了德昂族民歌的表现空间,艺术感染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演唱《葫芦笙恋歌》时,幽雅深情的唱腔和深沉动人的葫芦笙独奏曲相互穿插,歌喉和器乐合奏出的情感催人泪下,确实不同凡响。1979年,李腊翁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回到故乡后,他创作了《我在半路等你》《你变菜、我变锅》和《德昂族情歌》等一系列洋溢着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其中的《你变菜,我变锅》后来还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