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穿越千年荆楚韵,梦回春秋战国时

穿越千年荆楚韵,梦回春秋战国时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日得闲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怎知似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去感知荆风楚韵的渊远流长,其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展品,更是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直到楚怀王即位,陷入秦国骗局楚国灭亡,从此楚国八百年历史结束,楚国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可谓“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乐器中楚人最爱钟,并视之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穿越千年荆楚韵,梦回春秋战国时

刘婷婷

假日得闲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怎知似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去感知荆风楚韵的渊远流长,其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展品,更是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首先来到的是荆楚文化馆,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楚文明起源于江汉平原,而长江流域土地丰饶。我们所生活的这片楚地在商周时期是盘龙城遗址,它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考古工作者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这些都陈列在省博物馆内,其中一件青铜钺长41厘米,实为罕见,另一件长达94厘米的玉戈,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出土玉戈,充分显示出了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

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从熊绎到熊渠,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诸侯大国。楚昭王时楚借秦力击败吴人,后昭王迁都今江陵纪南城,习称南郢,楚文明的建筑成就集中地反映在楚郢都的建设上。荆楚馆中还复制建造了纪南城的缩微模型,更立体地展示了那时的民居建筑。当时整个城池的选址和布局思想已趋成熟,宫城有独立分区,其城有完善的防御设施,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垣和瞭望台。城市规模较大,布局规划合理,宫殿建筑豪华,台基雄伟,建材多样,装饰精美。而楚郢都纪南城一门三道的水门建筑更是楚人的创举,这大概就相当于古时的“三峡大坝”吧。

到春秋战国时,楚庄王即位后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开创霸业,留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千古传奇。楚地也从初期偏处荆山,方圆不过百里,经楚人八百余年的开拓后,达到盛时地方五千里,东临大海、南抵五岭、西包巴蜀、北绕颖洄,几乎是现在的南半个中国,而成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楚国又成为七雄中灭国最多的诸侯国,之后越灭吴,楚灭越,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楚墓中就是最好的明证了。直到楚怀王即位,陷入秦国骗局楚国灭亡,从此楚国八百年历史结束,楚国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但最终秦灭六国,楚人并不甘心,发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呐喊,到后来颠覆秦朝的果然还是楚人项羽和刘邦。

国力鼎盛时期的楚国在巩固后方的基础上逐步吞并了江汉地区、南阳盆地及淮河上中游地区的数十个文化习俗各有特点的国家,其地入楚境,民为楚人。与此相对应,那时楚国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楚文明的源头还是华夏文明,楚国与齐、鲁、吴、越、燕、赵一样同为中原姬周文明下的诸侯国。之后独具特色的楚文明在西周以来已有的姬周文明的基础上,历经时代的洗礼,通过融合、吸收被吞并的众多周王室同姓、异姓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先进文化加以综合、提炼并经过创造而成。至此楚文明以非凡的气势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篱,取得了质的飞跃,也使楚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百业欣荣的局面,并逐步形成了其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又善于想象的鲜明特色。

此次也参观了楚国出土的大量漆器、青铜器以及丝织刺绣工艺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铜器和铁器的铸造,其图案之讲究、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楚地多宝,地下矿藏丰富,湖北大冶县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从开采时间算起西周下至汉代,出产过大量的铜矿,揭示了楚人古代采矿和冶铜的生产情况。此时楚国的采矿及金属冶炼技术非常高超,青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这些出土的青铜制品将纤丽清秀的楚风体现得淋漓尽致,有鼎,有钟,有壶,有豆,有镜,有炉,无不精美绝伦。且其中的升鼎束腰收腹,灵巧生动,一改传统鼎的厚重沉闷。可谓“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看来楚王对细腰的喜爱,也映射到青铜器上了。

楚国东方的吴越两国当时也以武器制造闻名,吴国延陵季子挂在徐君墓前的佩剑,专诸刺吴王僚的匕首,要离刺庆忌的短剑,甚至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属镂剑,都是了不起的神兵利器。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吴越的名器便传入了楚国。所以这次楚文化展呈现的武器中就有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菱纹剑和箭矛头、三乘战车等。那越王勾践菱纹剑上挫金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八个字闪现着幽古的神秘色彩,这柄由多种合金铸造的佩剑历经千年,仍削铁如泥,划纸如丝,令人叹为观止。而制作藤绕木杆的枪矛柄工艺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楚人的智慧。

尚武之国,必好饮酒,展出青铜器大多是酒具也可看出楚人的豪饮之风。大量的酒缸和酒鼎展出,材质从青铜、铁器到足金、漆器,应有尽有。而且还有当时冰镇酒的夹层鼎,就相当于现在的冰箱,其工艺也让今人赞叹不已。喝酒的耳杯则有碗差不多大小,椭圆形,略像人耳,髹漆,彩绘,泛着光泽。而且是十几只成一套,不用时放在一个髹漆的木匣里,旁边还放上取食的长竹镊,像极现在的自助餐盘,也可谓方便精巧。

乐器中楚人最爱钟,并视之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楚钟不仅音色绝佳,而且造型独到,甬钟、钮钟等都有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的组合关系,因而称为编钟。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就是楚国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这是世界上最早具备十二个半音阶关系的定调乐器,堪称古世界乐器之执牛耳者,编钟中的大定音钟也是楚国人的首创。楚地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32件,逮鼓1件,悬鼓1件,鼙鼓1件,手鼓1件,小瑟1件,琴1件,筑1件,排箫2件,竽5件等,共计124件,且五音八律俱全,可供一个庞大的乐队使用。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展览还让参观者和编钟能够互动,大屏幕上每一个琴键对应一个钟,只要参观者按下电子琴的按键,就如同敲响编钟。所以远远的就能听到展览厅里时而清脆、悠扬,时而浑厚、深沉的钟声,我也上台小试了一把,编钟那独特嗡鸣还久久地萦绕在我心中。

楚人崇巫信鬼,往往以歌舞鼓乐取悦诸神。多彩多姿的凤鸟龙蛇也构成了楚器的装饰主题。而楚人尤崇凤,这在各种器具的花纹、形制上也有体现。其纹样形式大都是凤、兽、鸟等云纹。楚人的图腾是九头凤,而现在湖北人则自称九头鸟。九头鸟的形象最早出现于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这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而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像这次展出的虎座凤架鼓和彩绘龙云纹单头镇墓兽就都是典型的凤鸟造型。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国向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说,盖湖北人精明强悍,颇有胡椒之辣,犹不够刺激,尚须爆之以油,然后煞瘾之概,故譬之于神秘之九头鸟。”这段话就概括了湖北人的性格,可谓十分形象。也许湖北人天生就是这样一种睿智机敏、泼辣精明的个性。湖北自诩出四种人:伟人、名人、美人和野人,当然第四种是玩笑了。但从春秋战国的老庄、楚国的屈原、汉代的王昭君、隋唐的孟浩然,到写茶经的陆羽、明朝的宰相张居正、医药学家李时珍等,和之后参观的荆楚百年英杰展都印证了这一点。像京剧表演家余三圣、汉剧名角陈伯华、地质学家李四光、民族斗士闻一多、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和从黄麻起义中走出的一位位将军和元帅,他们身上都闪烁着楚人身上历练张狂又绝顶聪慧的光芒。就像湖北女婿李白诗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楚地处长江中游,也是四方文化融会之地,楚国在哲学、文学和艺术上也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精神的顶峰。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是道家的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一书就是其所作。他提出“道”的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否定天最高权威,他的学派也因此称为道家。而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其所著《庄子》一书,处处设譬,以寓言喻理,变幻瑰玮。老庄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其哲学思想和道家学派,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国的诗歌也源远流长,至战国中后期,大诗人屈原在楚国诗歌的基础上,与哲学思想一样,融南北夷夏之交,创造出一种新的骚体诗歌——楚辞。《离骚》就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2400多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洋溢着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真挚执着的念祖爱国、忠君恋乡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不畏邪恶势力、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也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而楚地出土的大量道家、儒家著作,包括《太一生水》、《效律》等竹简也再次印证了楚人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态度。

参观完省博物馆的三大殿后,已是将近5个小时之后,人虽然饥乏劳累,但却享受到了楚文化的精神盛筵,思绪久久不能平复。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百代,果然是“唯楚有才,与斯为盛”呀。

img32

img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