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军石在哪

将军石在哪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作化时期,大孤山公社才把将军石改称红星大队。将军石屯是红星村村委会所在地,所以更多人就叫它红星。有关将军石的美丽传说,在大孤山半岛一带广为流传。这尊将军石象征着中国武士镇守海疆。他们十分感激将军石对自己的护佑。据说将军石屯早在日据时就有了小规模的捕捞业,大连光复后村里有较先进的“大折网”,大鱼小鱼入网难逃。将军石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将军石的传说故事影响甚远,所以人们才将姜邵屯改叫将军石的,它寄托着人们对保佑平安的渴望,和对自己生活安宁的期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作化时期,大孤山公社才把将军石改称红星大队。“红星”二字有着光明、希望的寓意,象征着人民获得解放、翻身当家做主的期盼。红星闪闪,光彩照人。

从姜家沟向东南方向走,翻过一座小山丘,再拐两个弯,才能到达红星大桥西南侧的海边,桥东北便是将军石屯。

将军石屯是红星村村委会所在地,所以更多人就叫它红星。屯子建在山沟中间,沟的西南口冲着海。桥下是渔港,来来往往的农用车辆和桥上过往行人穿梭不断。渔船归岸之时,更是男女声、机器声、呼喊声交织一片,景象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海水养殖业逐渐发达,渔市交易火爆,渔港好不热闹。聪明的人动脑筋靠养殖海参、包虾圈富了;勤劳的人靠加工和销售也富了,这真是靠海吃海,富甲一方。

在整座大孤山直到西南海边,仅有红星等几个屯子的近千户人家,其村貌地势比起西海屯来更自然与纯朴。若从网络的“谷歌地球”上去俯瞰,更会觉出这片先机占尽的屯子,如何独享那一大片山林与海湾:出了屯子往东北是山连山的林子,往西南便是大海——名副其实的山海家园。坡道弯路一拧两拐,海岸崎岖沟壑纵横,依山而建的村舍鳞次栉比,山林茂盛郁郁葱葱。

在将军石西北陡峭的石崖边,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将军石”三个大字,这是原大孤山乡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九月所立。询问几位过往行人,没人知道象征大将军的巨石究竟在何处。2006年红星村的住户很多已经开始搬迁,即便没搬迁,村中见到的人多数也是外来打工的。

立在临海道边上的将军石碑,背面有“大孤山乡人民公社一九八六年九月”字样

扇贝丰收

静谧海湾

将军石之一 麻布油彩 80cm×100cm 2009年

听老人们说,在红星海的岸边,原就耸立着一块高大的礁石,远远望去就像一位面向大海的威严将军,久而久之人们就称呼这一带为“将军石”了。

有关将军石的美丽传说,在大孤山半岛一带广为流传。这尊将军石象征着中国武士镇守海疆。究竟将军石具体矗立在什么位置,有多少个年头,村里村外大人小孩没人说得清。想来这些美丽的传说,兴许只是一种愿景,是为了让那些觊觎中国领土的倭寇望而生畏吧。

将军石屯的由来据说是有根据的。原来的将军石屯叫姜邵屯。在明朝时,一位从山东来的姜姓老汉只身在此养蚕。后来一位姓邵的汉子携带妻儿也从山东摇船过海来此。由于患病,邵老汉不幸病死在水路上。上岸以后妻子埋了丈夫,无依无靠,便嫁给了独身姜姓老汉,又生下了若干儿女。此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便形成了屯子。那时候的将军石一带,经常有无法无天的海盗前来骚扰,他们到处烧杀抢掠,附近的小孤山、三道沟一带都要遭殃。村民们奋起反抗,却难以抵挡。据说,有一次当海盗乘船从海上猛扑姜邵屯时,只见矗立于海边的将军石两眼喷火,其脚下也掀起了滔天的怒浪,好像要把欺辱百姓的海盗烧死、踏扁,吓得海盗惊慌失措、仓皇逃命。打那以后,一到深夜,将军石的双眼便像两盏明灯,照亮着海面,不仅成了渔民的航标灯,更让那些心怀鬼胎的海盗、强盗们不敢对居住在这里的百姓轻举妄动。村民们常说:“望见将军石,出海保平安。”他们十分感激将军石对自己的护佑。后来,村民们便把姜邵屯改称将军石屯。

一位小男孩撑着雨伞在我身后旁观

《雨中农用车》的现场图景

我在雨中画画

冒雨赶来的孩童

雨中农用车 麻布油彩 50cm×70cm 2007年

关于将军石的传说,在红星一带还有不同版本。

其一:1840年前英国人的军舰驻扎在大连湾,洋鬼子们用望远镜看到将军石,真以为那是一位守卫的大将军,就用舰炮轰掉了上一半,留下了现在的这个不像将军的将军石根基了。

其二: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与沙俄舰队在旅顺一带海上发生激战。战争也曾波及大孤山一带,把将军石炸掉一半。

2006年去南沟屯写生时,老人们都说将军石是在他们南沟屯的海边,是20世纪50年代初苏军的舰炮把那块巨石当靶子打掉一半的。将军石屯并没有将军石,只是徒有虚名,他们南沟屯下面的巨石才是真正的将军石。这是其三。

我无法分辨清楚人们对这块巨石的传说孰真孰伪,但有一个事实似乎是清晰的,即将军石是被人破坏的,至于是英军、俄军还是日军就无从考证,毕竟这只是一段传说。几个屯子里的年轻人对此均不感兴趣,也不管这件事还有什么意义。随着整个行政村的搬迁,开发商改天换地的气魄,一定会让这里面目全非。那些界碑、沟名、记忆和传说,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和太脱拉的烟尘消失得无影无踪,谁还能记住红星渔村的陈谷子烂糠这些故事?

过去的将军石屯靠海吃海,极为丰富的海上资源给了屯子里的百姓。老人们回忆说,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海里的鱼群都喜欢游到这片海湾觅食、嬉戏、产卵,鱼群稠密物种繁多,渔民在浅滩上用“抄捞”(笊篱)都能捞到鱼,他们叫那种鱼为“炊筒鱼”。据说在四五月份的时候有一种叫“巴鱼池”的鱼类,动不动就“抢滩”——成群的鱼集体往海滩上冲去。皮刀鱼则更多,也有村民称它们是“晒滩”,鱼儿多得累死你也捞不完。就是大鱼,大伙儿摇着小舢板只需在近海捕捞,几网下去船就满了。摇回小舢板,大家下到浅滩把小船抬上岸,将鱼扣在地上,回头再去撒网。

植被茂密的屯子

我在写生

将军石屯山沟的东山坡

小雨中未完成的写生

靠海的村落之二 麻布油彩 80cm×100cm 2006年

这个海湾的鱼类有带鱼、鸦片鱼、小嘴长脖鱼、鲅鱼等,以及海参、鲍鱼、对虾、海螺海胆海虹等,可说是应有尽有。据说将军石屯早在日据时就有了小规模的捕捞业,大连光复后村里有较先进的“大折网”,大鱼小鱼入网难逃。

有老人说,合作化时期的红星村,鲜鱼产量全国有名。附近的山乡及金县县城的人都到红星渔村买鱼。那时,两寸宽的大刀鱼每斤才几分钱。但并非鱼价便宜周边的村民就舍得吃,他们的生活还是非常节俭,只食用更便宜的皮刀鱼、鲶鱼和老板鱼等。

将军石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不仅有丰富的海上资源,还有花果山。春天桃花开、杏花败,秋天摘苹果、剪葡萄。适宜栽种果树的坡坡岭岭,都被村民开垦、种植和收获着。

但在动迁的一段时间内,将军石屯每天都可见到一辆专门运送淡水的卡车,由东向西给村民们送水。原来,这几个屯子已经没有饮用水了!早先从山上储水池中流下的自来水水系,因为干旱和拆迁,也不能再饮用了。

几个年轻大婶说,她们出嫁到这个屯的时候,几口井的水还都甜着呢!后来,为了发展经济大搞海水养殖和加工,祖祖辈辈用惯的水井都不能饮用了。屯子里有井却无法吃,只能洗洗涮涮。

随着屯子东南方向新港各专业码头的不断扩建,为了保障航道的畅通,清理海上养殖筏子的力度还在加大,路边上放置的玻璃漂球越堆越高,装运渔业生产资料的车辆来往穿梭。海面逐渐变得空空荡荡。村子里也一样,像是没了人烟,红星在哪?

2006年初夏,两位来大连做工的渔夫在将军石屯的一片空地上,拾掇养殖扇贝的网笼。扇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丁”,被列为中国美食的“八珍”之一。扇贝的养殖收获颇丰,但收拾渔网的腥臭却很难忍。

将军石屯的农村信用联社,这里曾是红星一带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屯子里原来是吃井水的,后来因故无法再饮用,便用车辆运送淡水,每天要装满这些水桶,挨家挨户地送到。

信用社 布面油彩 50cm×60cm 2007年

这里原是将军石大桥,现在这里新建的一座景观桥改名为红星桥,独梁斜拉铁索桥。原来的将军石桥,其功能为一座立交桥,桥上通过从大渔沟去金州的行人和车辆,桥下则是非常热闹的小渔港,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到此购买新鲜的海鱼和海虾等。

屯子中的房舍最早都是一些海草房,后来用上了瓦,且用砖石垒建。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出现不少二层的小楼。虽然房屋格局和样式赶不上别墅,但在大连的海边,每家能享有如此面积的大宅算是相当不错的生活。

我几次在此写生,遇到阴天或雨雾蒙蒙觉得非常富有诗意,只是淋湿了衣裳会冻得发抖,影响画画时手的使唤。夏日里就要忍受强烈的紫外线阳光的照射,所以我在没有风的时候外出写生,总是带着钓鱼用的太阳伞

《将军石大桥》的原始地貌

写生中

将军石屯局部

将军石大桥 麻布油彩 65cm×80cm 2006年

《望夫石》中的这块礁石,至今没有被开发商炸掉很是幸运的。现在原样未动地还盘踞在今天新建的独梁斜拉景观桥红星桥的南端海边。也许是太大了,也许是觉得不丑,还可算作一景,还有就是搬走它并无任何意义,就这样留下来了。

这块被误以为是将军的大石头,是将军石屯唯一没有改变的一景了,它也见证了海的北岸和山边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村屯,见证了黄土压境吞噬了村庄后又有一座座高层住宅拔地而起。

写生中

将军石屯海边的巨石

巨石下面

将军石桥头堤岸

望夫石 麻布油彩 60cm×60cm 2007年

将军石屯的村舍,大都建在山沟之中。从海边的大桥上北望,可见村口的几户人家和北面小山坡。

在2006年前后,村口的小溪中,还有清水流淌,水中有鸭鹅戏水。后来不在近海打鱼,而去外海捕捞,再后来海水养殖业兴起并迅猛发展,小溪两旁建满了灶台用以加工海产,小溪水也被污染了。屯子里的空气也慢慢有些污浊。

我在桥上画《将军石桥下》

2007年红星大桥上东看

2009年红星大桥上北望

拆迁后成片的瓦砾

将军石桥下 麻布油彩 60cm×60cm 2008年

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恐怕算是最温暖的东北了,最寒冷的严冬也不过-15℃,且那是极少出现的。

海边和山洼里的将军石屯,北面有山遮挡着寒风,南临大海一望无际,冬暖夏凉,适宜人居。像《将军石之冬雪》更是少见。黑石礁上的苔藓到了冬季会变得有暖暖的感觉,失去了往日碧绿的鲜艳,在落日余晖下,整个礁石呈暖褐色、熟赭色、深黄色,整幅画面呈暖色的调子。

红星桥下拆迁后残留的瓦砾

从将军石屯南头往东望去

大桥外

冬日的海边

将军石之冬雪 麻布油彩 80cm×80cm 2007年

这里差不多每天的早晨,总是马达轰鸣人声鼎沸的,这是马桥子一带的渔港小码头,远近十里八乡的人都到这里购买海鲜。随着海水养殖业逐渐地兴旺,红星一带成为一个海鲜露天大市场,通往大渔沟的路,两边晒满了养殖扇贝的网笼,也时常被南来北往车辆行人的交织堵塞。

昔日的红星小渔港码头是一个现场交易的场所

2005年在原将军石大桥西看,它的两边堆满网笼

大桥东望,玻璃浮球的夹道是通往南沟的路

昔日桥下一瞥

蓝色海湾 麻布油彩 80cm×80cm 2010年

将军石屯后山上的植被疯长着,绿树成荫。大连号称槐城,特别是到了每年的五月份,城乡各地槐香清新透彻。白色的,米黄色的,树杈开着花,地上也撒满了花瓣,到处都是槐花飘香。

《渔家菜地》之二的写生场景

桥下的树木

道旁

绿荫丛中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06年

我所画的这段不起眼的坡道,现在属于辽宁滨海大道大连段的一个点。这段滨海大道在大连就称为滨海路,连接辽宁沿海6个城市21个县市100多个乡镇及25个港口,2006年始建,2009年全线完工。现在来到这个地方,除了左侧劈山的那部分外,其他均已旧貌换新颜了。

直通大渔沟的动迁之路

写生中

已画了多半

拆迁之路 麻布油彩 60cm×60cm 2007年

当我将我的油画箱背到坡上的时候,感到有些气喘吁吁的,但回望山下海湾,美不胜收。我感叹原红星村(大队)村委会的选址是绝佳的,居高临下。站在红星村村委会大门口的平台上,整个红星海湾这一段可以一览无余,原将军石桥周边也尽收眼底。

《渔家海岸》作品的原始场景

我在画《渔家海岸》,身后许多村民在围观

身后就是红星村村委会办公楼

渔家海岸 麻布油彩 60cm×60cm 2007年

《南沟海岸》作品的原始场景

渔港之东景色宜人

一个广告飞艇巧越红星巨石上空

夕阳西下的红星海边

南沟海岸 麻布油彩 60cm×60cm 2007年

南沟拆迁时的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