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边亲民福西蜀

固边亲民福西蜀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崔与之任京官这段日子,川蜀边境发生了重大变故。崔与之此时已六十三岁,心知此职事关重大,故向皇帝呈上辞免奏章。对金兵,崔与之不断实施攻心战与离间计。崔与之经过多方了解后,确认他出于诚心,遂开城接纳。十二月,又任命崔与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其他地方未免徭役者亦参照执行,故川蜀百姓皆感激崔与之。崔与之开诚布公,重视使用川蜀人才,又紧密团结各路将领,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尽弃前嫌同心保国,对

五、固边亲民福西蜀

临危受命知成都府

在崔与之任京官这段日子,川蜀边境发生了重大变故。嘉定十一年(1218)二月,金兵火烧大散关,攻破皂郊堡,幸得兴元都统制吴政率军英勇杀敌,得以奏捷。次年春,金兵再犯西和州,吴政力拒金兵,在牛黄堡一役中战死,川蜀百姓人心惶惶。更令人吃惊的是,四川制置使董居谊长期克扣军饷,激起兵变,叛军杀死总领杨九鼎。金兵乘机攻打大安军,身为四路统帅的董居谊竟然从利州弃官而逃,朝廷即令利州路安抚使聂子述取代董居谊。岂料号称红巾军的叛军继续攻打利州时,聂子述不能力挽狂澜,也弃官而逃,于是川蜀局面一片混乱。

当时川蜀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分四个路:成都府路(原称益州)、潼川府路(原称梓州)、利州路(今陕西汉中等地)、夔州路(今重庆奉节),故名四川。这地区紧邻金朝与西夏边境,也是南宋重要的钱粮赋税基地,其战略及经济地位绝不容忽视。川蜀一失,南宋危殆,因此朝廷对蜀地生乱忧虑万分。于是,皇帝便想到善于安边拨乱的崔与之。

嘉定十三年(1220)四月,宋宁宗任命崔与之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崔与之此时已六十三岁,心知此职事关重大,故向皇帝呈上辞免奏章。他说:蜀地位于江汉上游,而成都府实为根本重地,因此必须以硕德雅望之人才方能镇服人心。此人还必须胸怀远见卓识,方能应付突发事件和危急的边情。他认为自己虽然小有政声,不过是勤于政事,将勤补拙而已,恐怕难当大任,所以希望朝廷收回成命另择大臣担任。但是,皇帝坚持由崔与之担任,他最终亦慷慨赴任。有人问他何故先辞官后赴任,他朗声回答:朝廷因为蜀中散乱,令我去整齐之。

崔与之到成都赴任后,开始了新一轮安边为民的工作,也令他再一次闪耀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光辉。

初到成都,他便与四川宣抚使搞好团结。四川宣抚使是屡立战功的宿将安丙,资历老、权力大,从来看不起东南地区来的安抚使。但是,崔与之到来之后与他坦诚相处,他也了解到崔与之守淮东的政绩,因此两人关系还算融洽。由于上下同心协力,源于兵变的红巾军很快便被镇压下去,利州和成都府的社会得以稳定下来。

嘉定十三年(1220)九月,安丙接受西夏一起攻打金兵之请,发兵攻打金朝。崔与之闻讯,马上发信表示反对,认为蜀地连年打仗,士气不振,怎能轻易发兵!加上西夏小朝廷不足为恃,和他们结盟终究吃亏。但是,安丙不听崔与之的劝告,发兵攻打金朝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和巩州(今甘肃陇西)。岂料兵临城下时,西夏军队违约不到,结果宋军大败。安丙因此信服了崔与之的先见之明。

崔与之有鉴于此,号令所属边将切不可轻易接受西夏联合攻金的要求。一年之后,西夏又要求宋军联合攻金,派出一百名骑兵奔赴南宋凤州(今陕西凤县),请宋将派兵支援。崔与之命令都统李冲来严词拒绝,指责西夏的做法违反规例:倘若合盟攻金,应派使者来商议,怎能径自派出骑兵到来?军士、百姓不知内情,还以为你们举兵来侵犯,倘若发生冲突,岂非失却两国和好?西夏骑兵自知理亏,只好立即离去。

对金兵,崔与之不断实施攻心战与离间计。当时金朝已现衰败之象,不时有将士反水投奔南宋,南宋官员害怕这是金人的诈降计,通常不敢接纳。但是,崔与之审时度势,下令接纳归降者,并给以奖赏,以吸引更多的反水金将。不久后,金将呼延棫率军来到洋州(今陕西洋县),要求归降。崔与之经过多方了解后,确认他出于诚心,遂开城接纳。崔与之还把呼延棫部下中的精锐编入南宋军队中,以充实力量。随后,崔与之还在边关公开张贴榜文,欢迎金朝将士归降。这一来,果真陆续有金兵来投诚,还弄得金朝将领之间产生疑忌,捕风捉影捕杀不少军士,弄得人人自危,影响到金朝上下的情绪,不敢再对南宋用兵。

关心民生安定川蜀

嘉定十四年(1221)十一月,安丙去世,朝廷任命崔与之为权四川宣抚司职事。十二月,又任命崔与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至此,他便升任为川蜀四路的最高军事长官了。

崔与之认为:“立国之道,在谨边备以为藩篱,安人心以为根本,根本固则藩篱壮。”因此,他到哪里为官均重视安定民心、发展生产、财赋收入及军事后勤保障。来到成都之后,崔与之亦是这样。他看到市场冷落,运输也缺马匹,便了解有关情况。知道以前川蜀四路有战马一万五千多匹,后来安丙裁去三分之一,嘉定年间与金兵开战又损耗过半,到崔与之上任后,战马只剩五千匹。这与边境封锁过严、货物无法流通大有关系。而且商人也因此而叫苦,税赋来源受到影响。于是,崔与之下令开放边境贸易,除军事要塞严密防守外,其他地方容许双方边民往来买卖,只派暗哨监视敌情,保护边贸,对于茶、盐、蜀锦等金朝、西夏上层的必需品,则由官方控制输出量,提高售价,又用赚来的钱高价收购骡、马及日用品;土产则放手让边民经营,让百姓有利可图,社会随之安稳。边贸一开,成都与附近州县的市场活跃起来,数月间赋税大增,战马也得到补充,军需运输、军民生活均得到逐步改善。

崔与之又注意到川中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宋代对这些地方多是设立羁縻州,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以官职,管理寨中事务,实现羁縻(近似自治)治理。崔与之非常注意处理民族间的关系,经常深入村寨,与羁縻官、少数民族首领座谈,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经济状况以及政治倾向等,并替他们解决困难。这些羁縻村处于川蜀四路的大后方,如果处理不慎便会激化民族矛盾,引起更大风波。例如威州、茂州的少数民族多为羌人,又有吐蕃人杂居,一旦生事,吐蕃、大理、西夏等邻近小国可能插手干预,从而引发更大的战事。因此,崔与之严禁官兵掠夺少数民族的珠宝、财物,约束商人强买强卖,又命茶马司供应一些驴骡给少数民族,正价收购山货、药材外销。于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对这种亲民便民的做法心悦诚服,从而也巩固了川蜀的大后方。

开禧年间宋金开战后,蜀地徭役频繁,而龙州(今四川江油北)百姓承担了劳役的五分之一,没有军情时,各家各户的成年男丁也得去扼守边寨;一旦有军情,不但交纳重税,还要承担繁重的徭役,如向边关运送军需物资等。因此,当地百姓意见甚大,但却苦于无处投诉。嘉定十五年(1222),崔与之听其门生、知龙州的洪咨夔反映情况后,立即作出决定:免去龙州百姓戍边与运粮的苦役。百姓闻之,十分感激。其他地方未免徭役者亦参照执行,故川蜀百姓皆感激崔与之。

崔与之开诚布公,重视使用川蜀人才,又紧密团结各路将领,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尽弃前嫌同心保国,对崔与之也心悦诚服。因此,崔与之命各路守将巩固城防的意见得以顺利施行。如在边关外仿照扬州“植树为障”的做法、要塞城堡改土墙为石头砌筑等。隔第关与盘车岭都是宋金交界处的天险,崔与之命将领派出不少密探窥探金兵动静,结果金兵的举动均为宋军所知。另外,关外的阶、成、岷、凤四个州,以及七方关、仙人关、武休关均是蜀地的要塞,崔与之强调加强城防设施,得到众将领的大力贯彻。经此布置,川蜀四路边防越发巩固。地方军需告急时,崔与之即在成都府拨钱一百五十万缗购买粮草,又拨粮米三十万石储藏在沔州,以备战时所用。

在崔与之审时度势后大力固守的整治中,川蜀四路得以安定,经济也比前大有发展,官库钱粮储备也远比从前丰裕。崔与之初到成都府上任时,官库存钱仅万余缗,存粮仅十万石,战马仅五千匹,他离任前钱存三十万缗、粮存三十万石、战马一万五千匹。

对于崔与之的功劳,宋宁宗曾下诏嘉奖说:“卿道德足以镇浮,智识足以制变。赋宽四蜀,民气顿苏,尘靖三边,军声益振,使朕无西顾之虑。”这是朝廷对崔与之治蜀的高度评价。

有人说崔与之没有打过大仗,没有赫赫战功。但是,古语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兵家之上,这才是高明的军事家;俗语说“止戈为武”,他这军功比血流成河的战功更为难得。皇帝的赞赏正是最好的说明。而且,四川的百姓也称赞他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呢!后来,蜀人思念崔与之治蜀之功,把他的画像与治蜀先贤张泳、赵抃一同供奉于成都仙游阁内,称为“三贤祠”。

离任前的动人一幕

嘉定十六年(1223)六月,因崔与之多次上疏求退,也或许因丞相史弥远想在川蜀安插亲信,朝廷下旨召崔与之回京,并任命史弥远的亲信郑损接替其职。郑损还未到任,消息已传到金朝。金朝妄图趁南宋主帅调动、军心不稳之际,迅速集结大军向川蜀进攻。当时崔与之正准备卸任,接到密探传来金兵蠢蠢欲动的消息,不禁有点进退两难。幸而朝廷以十万火急快马,传命崔与之仍暂行四川制置使之职。崔与之此时再上辞表也不是时候,想到国家安危大局,即率一班精干幕僚,再临前线。一出剑门关,消息已传遍前线各州县,南宋官兵士气大振。崔与之率军迅速巡视和尚原、仙人关、大散关等边防重地,与各将领分析金兵动态,商讨对策。并布置前线各地高竖“崔”字帅旗,令金兵知道崔与之仍未离开川蜀。有金将欲图试探虚实,派出金兵偷袭金州外围城寨,却被宋将设伏围歼,金兵顿时锐气大丧,不敢轻举妄动。

崔与之回师时经过剑门关,登临剑阁城楼,远看一望无际的莽莽群山、嵯峨乱石,想到京师官场的斗争,百姓受战乱之苦,不禁百感交集。自己一方面担心社稷安危,另一方面又年老体衰想回家乡休养,这一矛盾心态令他晚上不能安睡,于是寄意于词,按《水调歌头》的词谱,填下《题剑阁》一词(见本书第1页)。

这首词是崔与之留存于世上的两首词之一,也是最见其感情澎湃的诗词代表作。此词上半阕披露了他决心抗敌守边、报效国家的一片丹心,下半阙则抒发怀念故乡之情和未能尽展自己所长的感慨。

上半阕头两句,显现出一位边防将领雄关立马的高大形象。第三、四句是从看大好河山想到国家,唐代杜甫有句“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见《小寒食舟中作》),北宋辛弃疾也有句“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均可参照分析。“乱山”,战事频繁仿似把山也弄乱了,情势危急!“长安”早已沦于外敌之手,怎不令人痛心!第五、六、七句,是心怀民众。老天爷啊,你应该看到近百年的战争已令生灵涂炭、听到战死的将士鬼魂在悲痛地控诉,快结束动乱争斗回复和平的局面吧!第八、九句,直露为国为民的一片丹心:我暂留于此苦守,只为减少百姓的伤亡、保卫朝廷疆土啊!

下半阕是矛盾心境的流露。首三句,对着荧荧灯火,搔着已经斑白的头发,想着难以解开的心结,深更半夜也睡不着觉。第四、五句“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颇耐人寻味。当上四川制置使,怎能说“勋业未就”呢?不,他是感叹未能尽展所长!史弥远当权,一班趋炎附势的大臣没有远见卓识,一时对敌冒进致使损兵折将,一时对敌奴颜婢膝耗费民财,倘若按正派大臣之见,审时度势固守安民,国势将会好转!自己老了,但眼前形势不能乐观,又岂可过上休闲日子呢?第六、七、八句,他想到故乡广东了。粤北梅岭梅树的绿阴和青梅,广州白云山上的蒲涧清泉与白石,我早就约定要回去看看了,但是如今办不到。故乡啊,你不要怪我忘记了旧约。清泉白石之盟,可参看上文提及的《题吉水鼋潭李氏仁寿堂》一诗。末二句“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也耐人寻味。从字面上看,有“在边境平安的夜里,我的魂梦已回到故乡”的意思;然而想深一层,此二句更有“不是平安夜做不了归梦”的感叹,边境不平静,即使梅关的青梅更好味、白云山蒲涧的清泉再甜,我也是不能回去品尝的。

这首词既慷慨激昂又委婉动人,把守边疆与怀故乡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中,词句本身也显得更具真实性、可信性,更有内涵。诗词贵有真情实感,所以崔与之凭此词而被称为“粤词之祖”,决非浪得虚名!

嘉定十七年(1224)春,圣旨又到,召崔与之回京任礼部尚书。可是,有心术不正的史弥远为相,当礼部尚书又有何意思?崔与之马上上疏《辞免礼部尚书》,请钦差代呈皇帝。此时,新任四川制置使郑损已到成都,崔与之便立即办理移交手续。

岂料还未起行,四路官员已带着各种礼物先后到来话别。这也是当时的惯例,俗称“大送”。同时,川蜀的名士、好友也来相送。治蜀五年,局势由乱转治,边防巩固,百姓安居,今又升任朝廷六部之一的礼部尚书,的确是很值得自豪的事,然而,崔与之以平常心对待,对前来送行的各界人士殷勤话别,多加鼓励,但对所送的礼物则一概谢绝。其清廉可见一斑。

当时,成都名士李曾伯题赠《贺新郎》一词给崔与之。词云:

万里归潮去,倚江亭,绿波碧色,一川晴絮。赢得成名留草木,玉垒雪山高处。未应减,平淮裴度。见说金瓯书字久,待公来,便作商岩雨。休忘却,蜀都赋。旌旗回首春城暮,听樯头,飞燕似把、人情低诉。两两三三鸥鹭里,拍拍船儿一羽。算惟有、清芬载取。百万人家儿样恋,恨柳风、不为留连住。离梦绕、沙堤路。

这首送行词写得婉转感人,词中把崔与之比作唐代名相裴度及商代名相傅说,又写出成都百万人家对崔与之的难舍之情。古代文人离别,喜欢互赠诗词,蜀人送别崔与之的作品不少,但这一首可称送行诗词中的代表作。

崔与之离蜀之后,接任的郑损胸无实学,却又骄横自傲,一改崔与之的防边策略,并把崔与之历年治蜀的积累挥霍一空。宝庆三年(1227),即崔与之离任三年后,蒙古军队入侵四川,郑损弃守七方关、仙人关、武休关,逃到利州,关外的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随之落入敌手,导致四川门户大开,通都大邑成了瓦砾战场,百姓苦不堪言,史称“丁亥之变”。南宋名臣李昴英评价说:崔与之在蜀时,“全蜀如金瓯无少玷缺”,让郑损代崔与之的职务,实在是狗尾续貂,“天下大势因此不可救药”。时人评曰:权臣误国于此体现,宁不令人扼腕三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