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明的沙特人

精明的沙特人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特阿拉伯曾经被称为是蒙在面纱下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自1973年以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国际地位一天天上升,确实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大亨、飞行员、大使、政治家,这四个头衔中的任何一个加在一个人身上,都可令人心跳不已,可是沙特阿拉伯的班达尔亲王却同时拥有这四个头衔。和班达尔亲王不同的是,阿德南出身于沙特阿拉伯的名门望族,而不是王室。据统计,在美国与沙特早期的军火交易中,他获得了全部佣金的80%。

沙特阿拉伯曾经被称为是蒙在面纱下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自1973年以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国际地位一天天上升,确实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沙特的崛起,除了有雄厚的石油资本作后盾外,国王手下的一批得力干才也是关键支撑。

大亨、飞行员、大使、政治家

大亨、飞行员、大使、政治家,这四个头衔中的任何一个加在一个人身上,都可令人心跳不已,可是沙特阿拉伯的班达尔亲王却同时拥有这四个头衔。

作为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的侄子,班达尔亲王天生就能富可敌国,拥有世人一生奋斗都难以拥有的巨额财富。可他却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年轻时加入沙特空军,当了一名飞行员,而且一当就是17年。50岁时的班达尔亲王走起路来仍然有一股飞行员的雄姿。亲王在沙特王国的政坛崭露头角,始于他担任驻美国大使之时,而在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期间他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班达尔亲王在华盛顿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大多数的大使在任职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各种外交礼仪上,很难接近驻在国真正的权力中心。而班达尔则不同,他曾同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贝克、前国防部长切尼、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等美国顶尖人物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人说,班达尔亲王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既能同当权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又与那些有朝一日可能掌握大权的人建立起深厚的私人感情和友谊。

布什是班达尔亲王做得最为成功的例子。布什作为前总统里根的副总统,在1985年前后曾遭到美国新闻界的猛烈攻击,说他仅仅是里根总统既软弱、又无能的一个摆样子副手。对布什,班达尔亲王始终抱有信心。在布什最困难的时候,班达尔亲王一年内同他数次共进午餐。为了宽慰布什,亲王亲自安排请他同去垂钓。在布什遭受攻击最激烈的时候,班达尔又专门为这位副总统在华盛顿举办盛大的宴会,并出巨资邀请著名歌星罗伯特·弗莱克到会助兴。显然,这些工作都没有白费,当沙特阿拉伯面临伊拉克百万大军压境之时,布什曾亲口对班达尔亲王说:“我用我的名誉作担保,我将和你们共同把这件事(指将伊拉克赶出科威特)做到底。”美国总统把个人的名誉都押上了,班达尔亲王当时激动得“毛发都竖立了起来”。

作为一个阿拉伯大亨和大使,班达尔对于那些与他的国家有利害关系的个人或者团体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经常为他们举办宴会,并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生活中,班达尔用雪茄、礼品、请柬、信息、甚至一些“不失身份的恶作剧”,在政界、外交界和新闻界周旋,亲王曾经把一个裸体女郎玩具送给一个恪守教规的犹太记者。在政治、外交和新闻的圈子里,他给人的感觉是随和、周到,有时稚气十足,有时又冷若冰霜。

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事情,班达尔的尖刻也是很有名的。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其回忆录中曾提到过一件事,有次班达尔和切尼在打高尔夫球时,他突然对切尼说:“我去一趟科威特。”切尼莫名其妙地看了看班达尔,班达尔笑着解释说:“我习惯于把卫生间叫做科威特(科威特在阿拉伯语中是小茅屋的意思)。”

阿拉伯的洛克菲勒

和班达尔亲王不同的是,阿德南出身于沙特阿拉伯的名门望族,而不是王室。但是,他军火商、金融家、企业家的三顶桂冠,以及传说中他拥有的40亿美元的资产,使他堪称阿拉伯的洛克菲勒。

阿德南是一名“天生的商人”。他1935年出生于麦加,先后在埃及、美国接受教育。在埃及上中学时,他就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活。当时他得知一名利比亚同学的父亲想购买一批床上用品,而一名埃及同学的父亲正是这种产品的制造商,于是他便从中穿针引线,并由此得到了他生平的第一笔佣金1 000美元。在美国加州大学分校就读时,他的父亲曾给他1万美元,让他购买一辆汽车并租住一套住宅,可精于算计的阿德南却用这笔钱买了两辆卡车,并以每月500美元一辆的价格租给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几年的工夫就使这笔钱翻了几番。

1953年,年仅18岁的阿德南(当时正就读于加州大学分校)就已成为美国西雅图卡车制造公司的代理商,之后不久他又成了为沙特军队提供卡车的代理商。阿德南的代理生意越做越大,27岁时他已经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菲亚特汽车公司、西方直升飞机有限公司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的代理商,西方国家普遍把这位年轻人作为沙特阿拉伯的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来看待。阿德南赚钱最多的领域是军火代理。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他成了美国军火制造商与沙特国防部之间的中间人,并为洛克希德、雷森、诺斯罗埔等美国大军火公司做长期销售代理人,在两国武器交易中获取丰厚的利润。据统计,在美国与沙特早期的军火交易中,他获得了全部佣金的80%。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沙特阿拉伯需从美国购进更多的军事装备,阿德南获得的利润更加丰厚。据说,达兰空军基地工程一个项目的金额就高达14亿美元,一笔坦克交易的金额也达6亿美元。西方报刊曾透露,从1970年到1975年,阿德南从洛克希德公司一家就获取了多达1亿美元的回扣,同期他还从其它公司拿到了数亿美元的佣金。在此期间,他所得到的回扣比例从过去成交额的2.5%,逐渐升高到15%。

阿德南的成功还有以下几个例子可以证明。韩国政府鉴于他对该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别授予他首都荣誉市民称号和汉阳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在苏丹建立了庞大的经济机构,据说几乎可以左右苏丹的经济生活,苏丹政府无奈给予了他和他的公司独有的经济特权,并聘请他担任苏丹政府的经济顾问;他曾经把巨额资金投入赌城蒙特卡罗,结果害得摩纳哥政府为调查他此举的意图而惴惴不安了好长一段时间。

阿德南经常乘他的私人波音专机作环球旅游,并与一些世界级的社会名流、政界要人过从甚密。在他设于纽约的豪华办公室里,赫然悬挂着他同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天主教前教皇保罗六世的合影。一些欧洲王族成员也经常是他的座上宾。

阿德南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其中“伊朗门事件”就致使他名声、经济都受到了损失。他从1985年4月起即开始为美国与伊朗的秘密军火交易穿针引线,事情败露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他立案审查,从此他的事业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阿德南生活奢侈,有自己专用的飞机、豪华游艇,在全世界拥有数十座别墅,据说每天的个人开销就达25万美元。1979年他与前妻索拉娅的离婚案曾引起过新闻界的注意,当时索拉娅要求阿德南偿付25亿美元的离婚费,为此官司打了好几年。1986年圣诞节他送给现任夫人拉米娅和前妻索拉娅各一条钻石项链,据说每条价值高达200万美元。

人们对阿德南的成功毁誉不一,有人称赞他是商业奇才,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牟取暴利的奸诈商人和世界上头号挥霍者。

美国人眼中财大气粗的沙特人

1973年之后的沙特人在世界上确实是要风得风,要雨是雨,连一向眼睛长在额头上的美国人,也不得不小心对待沙特人。美国人莱西为了了解沙特人,特地在沙特国内生活了四年之久,回国后写下《王国》一书,对沙特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现摘译其中的一些花絮如下。

——“沙特小商人吓了西方大老板一跳”

1979年8月的一天中午时分,一群外汇交易经纪人在瑞士联邦银行的交易大厅里心神不宁地谈论着什么,据说最近几天他们发现国际货币市场上,不断出现大起大落现象。他们猜测是不是某国政府插手了外汇市场,因为外汇市场的波动实在太大了;或者是哪一家大的银行违背了约定的规则,在进行大额的外汇交易。情况十分不明朗,于是他们与在欧洲其它国家的同行和对手们联系。谁知道,欧洲的伙伴们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这种波动同样感到莫名其妙。

几天后,谜底揭开了。原来国际货币市场上的波动是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一个货币兑换商人无意中将他的一部分剩余资金投入国际市场所致。当这些经纪人明白过来时,利雅得的这位商人已经稳稳吃进了一大笔红利。

——有钱能使鬼推磨

1980年2月的沙特首都利雅得,一位美国亿万富翁正跪在地毯上,满头大汗地宰割一头全羊,他的对面坐满了沙特的亲王、商人、沙漠中游牧的贝都因人。大家在一起吃烤全羊。人们纳闷,是什么原因竟然让这位美国阔佬亲自为沙特人割羊肉呢?

据说,这个美国人来沙特是为了筹资从事一件冒险的事业。他想把全世界的白银都买下来,以此操纵世界白银市场,决定世界白银的价格。但是,他虽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巨富之一,但要进行这一事业,还需要筹集巨额的资金,于是他来到了沙特阿拉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用伊斯兰教传统的方式款待了沙特人,沙特人也为他慷慨解囊,他在沙特找到了几位手头有十几亿美元剩余资金的投资人。

——欧美人惊呼“狼来了!”

石油价格暴涨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书报摊上出现了一本新的畅销小说,使得以詹姆斯·邦德为主角的间谍小说也备受冷落。这本新的惊险小说以国际金融投机为背景,描述国际货币体系不堪一击,被一小撮富得难以置信、而行动又完全不负责任的人所操纵,这些人无一例外是阿拉伯人。据说,这本小说情节相当动人、曲折,迎合了古代西方人对阿拉伯人的恐惧和现代西方人对阿拉伯人暴富的嫉妒心理。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投机得手的沙特货币兑换商人的实际冒险生涯,似乎正好表明了真实情况就可能和小说里面描写的一样离奇。

——金餐具不是传说

沙特王国某些方面的阔绰富有确实是异乎寻常的。在利雅得市的费萨尔国王医院,病人进餐用的刀叉汤勺都是金制的,医院员工的餐具也是如此,后来只是因为外籍人餐室的餐具开始不翼而飞,沙特当局才停止使用金制餐具。

——用卡车搬运巨款

每星期总有几天,全副武装的装甲车队由伦敦驰向希思罗机场,把货币兑换购买的几百万英镑钞票装入飞往沙特阿拉伯吉达的英国航空公司的保险库。在吉达,沙特的货币兑换商人上机场去取这些英镑时,开的却是敞篷小卡车。他们面对一袋袋的英镑,就像面对着一袋袋的面粉,随手提起扔进卡车车厢内,然后若无其事地开进城里。这些在英国需要有专人持枪看护的英镑,在沙特却不得不可怜兮兮地在卡车的车斗里晃来荡去。

——沙特人的“一方钱”

沙特的银行家们由于经常同沙特巨富们打交道,所以在数钞票时练就了一副好眼力,100万里亚尔(沙特货币名)是长宽高各约一英尺的一个立方体。在吉达国民商业银行的储藏室里可以看到整房间的这种钞票。储户们经常一次送来几十个立方体,于是也就可以经常到地下室去看看,他们放在这里的钱是否还在。他们的这种举动,并不是出于葛朗台式的贪婪,而是由于宗教上的原因,因为这些虔诚的穆斯林存款大多不要利息

——到处打听存钱的地方

沙特货币局的主管人库莱西负责总额大约1 000亿美元的投资。据说,沙特每天平均3亿美元的石油收入是在纽约当场以美元结清的。每天,当日的石油美元结算完毕后,库莱西手下的人都会给纽约各个银行打电话,打听每一家银行对存期一周、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存款利息的高低。在沙特货币当局没有最后决定这笔钱的用途前,他们就先存放在所选定的银行。他们所选定的银行一般是大通—曼哈顿银行、摩根银行等纽约大银行。

关于沙特石油美元去向的决定通常是在伦敦做出的,因为沙特的货币储备平时多半通过伦敦货币市场处理安排。因此沙特的石油美元一提出纽约,就被转到在伦敦的资产经纪人那里。沙特在伦敦雇佣了大批的投资经纪人。已经倒闭的巴林银行就曾经是为沙特货币当局提供咨询意见的一家伦敦商业银行。罗思柴尔德银行以及同以色列和犹太人有关系的银行从来得不到沙特政府的存款,但据说不少的沙特私人投资者却同伦敦的犹太银行保持着业务往来。

——颇费心思的投资

沙特货币当局的资金一般不投于房地产等不动产,因为他们知道,出于对阿拉伯人要把西方统统买下来的恐惧心理,西方人已经变得对此十分敏感。沙特货币当局往往通过其投资经纪人对西方政券交易所的股票、国债等进行投资。这些经纪人可以自行决定每天买什么和卖什么,不必事事听命于利雅得,但是有一条规矩,那就是沙特货币局的资金决不能达到任何公司表决股份的5%。真是“有钱也有有钱的难处”。为了保持庞大的石油收入的价值,出于通货膨胀压力,沙特政府也直接贷款给一些国家的政府,如1981年春天沙特就曾向当时的西德贷款20亿美元,并大量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沙特有关人士常常说,当你手中拥有了1 000亿美元时,如何保值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因为有利可图的安全投资场所毕竟是有限的。

——为取得利息也需辩解

沙特阿拉伯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跟西欧差不多,与“已经建设了可能建设的任何一个项目”的科威特不同,沙特王国本身仍有很多的建设项目要投资。而且,沙特作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伊斯兰教圣地在沙特),沙特国王当然不喜欢依靠利息过日子。因此,沙特人对沙特货币局在海外的投资相当敏感,并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辩护。他们的解释是:“我们是在把稳妥可靠的国家石油变为消耗性的资产金钱,为了保值,我们需要收取利息,因为一袋大米今年的价钱是100里亚尔,明年的价钱可能就是110里亚尔,你要保证到那时候你仍然有能力购买同样多的东西。”

——手头也有拮据的时候

沙特的财政结余主要来源于石油。1978年时,沙特政府曾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现金几乎全部用完了,所剩现金只够维持行政机构的运转,重大合同的应付款项均无力偿付。当时,世界石油供应过剩促使沙特的石油产量每天削减100万桶,出口收入因此而减少,而沙特庞大的财政结余都因受存款合同的束缚,而不能随意调动。最后,沙特足足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逐渐恢复了资金流动,并偿付欠账。有了这次教训之后,沙特政府的投资经纪人大多数存放短期和中期存款,而在手中保持较多的现金。沙特是依靠石油出口量来保持它在世界石油市场的支配地位,而一旦石油收入减少,它就需要迅速提取货币储备以应付急需事宜。

——“有钱不敢太张狂”

1976年到1980年间,沙特把其国民收入的6%、即总共200亿美元援助给了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部分为阿拉伯国家)。1981年5月,沙特曾一次提供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5亿美元贷款,据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性贷款额。从短期看,沙特是做出了牺牲,但是从长远看,这95亿美元的贷款使沙特进入了可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行列。

沙特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投资于美元,其中许多美元来自欧洲美元市场,它对瑞士法郎、英镑、德国马克的投资较少。由于沙特货币局掌握的外汇数量极其巨大,如果它抛出美元,美元的价格就将下跌;如果转购日元,日元的价格就会出现巨大的波动。但是,沙特阿拉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却从来都表现得循规蹈矩,因为沙特人非常明白,一个小的投资人可以通过外汇买卖牟取利润,但像沙特这样大的投资者若在市场上操纵行情,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因此,沙特只能是从长计议,加强同世界上现存的经济体制的融合,使自己的巨额海外资产融入西方经济,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