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民间绘画艺术

彝族民间绘画艺术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绘画起源于何时,今无可稽考。彝族祭司毕摩,不但通晓彝文,还是民间绘画家。从目前收集整理的彝文经籍来看,在云南境内,滇南的峨山、新平等地和滇中的武定、禄劝一带,是毕摩绘画艺术作品较集中的区域。毕摩绘画表现手法不受任何形式约束,构思奇妙、简洁夸张、朴实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彝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彝族民间绘画艺术

彝族绘画起源于何时,今无可稽考。古代彝族有岩画、壁画、木牌画、器皿漆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彝族绘画发展缓慢,传统绘画以毕摩绘画为主,更多的绘画以服装、建筑、手工艺品为载体而存在于民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第一批本土画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彝族绘画才开始发展。

(一)古朴神秘的毕摩绘画

上承岩画风格,下启传统绘画图式的彝族传统绘画艺术——毕摩绘画,产生于古代民间的宗教活动,是依据彝族历代先民原始宗教信仰需要,以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图腾、神话故事、祭祀舞蹈动作等为表现题材,运用独特的风骨画法、奇异的格调进行系统、形象、生动的图解并创作在羊皮、丝绸、布帛、土纸、木板、经书等载体上的绘画。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广泛性,集中反映着彝族的阶级社会、宗教信仰和家族、村寨等的相关事件。

彝族祭司毕摩,不但通晓彝文,还是民间绘画家。毕摩绘画大都以经籍插图的形式,绘制在棉纸或构皮纸制成的彝经古籍中。有的在一页文字后配一页图,也有的绘制在页面上端三分之一处,对经籍文献起到以图释文的作用。作画时,先以毛笔或竹笔勾画出图画的轮廓线条,再着以黑、黄、红、绿等色绘制而成,画面直观生动,色彩搭配鲜艳和谐,极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绘画技法不拘一格,既有构形粗略简洁的抽象风格创作,也有细腻工整的写实图景绘制。图案构思奇巧,把人物、动物、神灵等形象和山水景物、宗教活动内容有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立意鲜明、主题突出的画面。画面内容主要反映清代及清代以前彝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生产生活习俗等。从目前收集整理的彝文经籍来看,在云南境内,滇南的峨山、新平等地和滇中的武定、禄劝一带,是毕摩绘画艺术作品较集中的区域。

毕摩绘画表现手法不受任何形式约束,构思奇妙、简洁夸张、朴实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彝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凉山彝族毕摩绘画与符号系统是彝族古老文明的延续载体,不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它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始终保持原始、拙趣、稚美、古朴等艺术特质,以毕摩经书和宗教仪式为载体,为彝人所喜闻乐见。

凉山毕摩绘画是彝族传统绘画,它被历史封存下来,很少受外来绘画的影响,它直接来自于生活和自然,不经雕琢和模仿。其内容单纯、直率,极少掩饰,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凉山毕摩绘画的乐趣不仅仅是审美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岩画

岩画是流传至今的人类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之一。在彝族原始岩画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石林崖画集中分布在距石林彝族自治县城约15千米的小石林中。画面高约3米,宽约2米,可辨图像30余种,有人、兽、星、月等图像,内容多与原始宗教有关。

老虎山崖画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上价格村的岩壁上。崖画用棕红色矿物配制颜料绘成,上绘有人、羊、鸟、猴、箭、文字等符号,其中有文字14个,与传统彝文相同的有4个。崖画反映了先民的祭祀猎神场面。

红石岩崖画位于云南弥勒县高甸村以西南石岩上。崖画画面约24平方米,画面人物不画五官,画风粗犷古朴。崖画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见葫芦形铜鼓2个,中部见几个人形,右面为箭头、人型粗描为主。崖画可能表现的是原始先民祭祀岩神的内容。

金子洞坡崖画位于云南弥勒县独家村以东两千米处,据考证系彝族原始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的产物,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崖画分4组,有人、太阳、箭头、文字、杂形等。其中一组,画面有9个圆圈,其中1个圆圈光芒四射,仿佛太阳当空,下面有许多人欢跳、舞蹈、杂耍。这与古代彝族“天上有9个太阳”之传说如出一辙。不难看出这是人们以“舞天”即以舞蹈来祭天的意思。

狮子山崖画位于丘北县彩云洞岩壁上,用赭红颜料绘制而成。现可辨认图像有3个,为“人形鸟”状,人类、躯干、四肢用线条表示,两只手臂上各绘两组羽毛纹饰,头部画冠状羽毛,纹饰不对称,上下翻卷,表现“鸟人”在空中回旋翻飞的动态感。

博什瓦黑岩画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山南麓,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1991年,博什瓦黑岩画被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经专家鉴定,博什瓦黑岩画为唐代南诏和宋朝大理时期所营造的大型密宗摩崖造像。岩画分别在16块巨大的岩壁上阴刻19组27幅,面积达440平方米,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内容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四大金刚等神像和有南诏国景象、佛塔及狮、麒麟、犀牛等刻像。其中还有“王者出行图”和“彝族毕摩图”各一幅,可谓佛教文化与毕摩文化的合璧。这批岩画,画面宏伟,画幅之大,迄今少见。镌刻岩画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我国西南地方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亦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佐证。

(三)彝族现代绘画

彝族现代绘画发展缓慢,而且也不像汉族绘画那样陈陈相因。由于彝族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也导致了彝族绘画的断层,在20世纪80年代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也出现了像阿鸽这样的杰出彝族画家,但是更多彝族绘画还是存在于民间,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之中各种装饰上,如房屋建筑上开始出现木刻花窗,屋顶的绘羊角纹为装饰;饮食用具上各种图案的漆画等,并逐步出现了一批漆画、木刻版画的本土民间艺人。

从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始,凉山彝族画坛开始出现了以阿古扎摩、阿来郁惹、阿都什哈、马惹木呷、勒索阿格、俄狄史卓、木乃以体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本土画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继承传统,借鉴吸收外来形式和技法,在长期的执着探索、研究中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与审美理念之路。阿来郁惹作品《酒歌》,马惹木呷、木乃以体等人合作创作的《凉山风情》,阿都什哈的《太阳女儿》,阿古扎摩的《支格阿尔》等作品都先后在全国各种大小展览上崭露头角,在美术界取得一致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