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潮州木雕赏析

潮州木雕赏析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拜亭”与“梁架”木雕祠堂中的“拜亭”与民居、祠堂的“梁架”是潮州木雕艺术最集中、最精华之所在。单层拜亭以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的潮州市区己略黄公祠为代表,它虽是单层,但设计巧妙,变化多端,其特点是龙头屐、龙头引雾及下人物雕饰、凤托等局部,雕刻得极为精致。明代木雕《天姬送子》明代潮州木雕作品《天姬送子》,运用圆雕和镂空雕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较为复杂的人物故事情节。
潮州木雕赏析_潮州木雕

“拜亭”与“梁架”木雕

祠堂中的“拜亭”与民居、祠堂的“梁架”是潮州木雕艺术最集中、最精华之所在。

潮汕祠堂是传统村寨同宗族人的活动中心;厅堂则是民居建造单元的中心。《潮州府志》载:潮人“营官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祠堂和祀田是祖宗崇拜的物质基础,是祖宗崇拜的“硬件”。潮人宗族观念极强,崇拜祖宗是每个节日的主要内容,各节日拜神也必拜祖宗。有了祠堂、公厅,就有个祭拜的地方,这是将族众牢固地纽结在同一祖宗的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直到今天,潮人与海外同叙关系时,同族人常说,彼此原先是“同拜亚公的”,实际上也就是指族众间的血缘关系。

拜亭(又称抱印亭),祠堂或民宅正中大厅前之建筑(大厅、走廊与拜亭通常连接一起),是整座建筑物之中心,在进入大门、天井间最显眼之处,可以说是建筑中的核心部位,因此,必然是主人投资最多、雕刻最精之处。作者考察了粤东数以千计的祠堂和大型民居的建筑构件,得出的结论是:潮州木雕装饰雕刻最精者是“拜亭”和“梁架”(艺人所指的“三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

拜亭分单层拜亭(艺人称“单抱印”)和双层拜亭(艺人称“双抱印”)。单层拜亭以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的潮州市区己略黄公祠为代表,它虽是单层,但设计巧妙,变化多端,其特点是龙头屐、龙头引雾及下人物雕饰、凤托等局部,雕刻得极为精致。双层拜亭以揭西县阳厦乡聚祖公祠为代表,除一般常见的龙头屐、引雾、梁上等部位同样雕饰外,因为是双层,故采取上下双层雕刻,一共20块花坯,全部用人物通雕处理。这么多的人物通雕,摆在一起,一肚一格一个内容,令人感到多而不乱,精而不琐,实属罕见。

图32:清末潮州己略黄公祠“拜亭”的梁架雕饰。

己略黄公祠拜亭木雕的另一个特色是,广泛运用潮州戏曲故事和民间传奇故事为创作的主要题材,如《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寺》等,也有一些地方题材,如《韩江景丽》。这些木雕装饰,采用了圆雕、沉雕、浮雕、镂通雕等不同技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色彩上则充分运用黑漆装金、五彩装金、金漆画与雕镂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因而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

潮汕众多的祠堂、民居都像从熙公祠、己略黄公祠一样,从其拜亭、过道、大厅的木结构梁架装饰系列,大略可以看到潮州木雕用于建筑装饰上的概貌。其构件之多、雕饰之丰富、装潢之瑰丽是罕见的。因此,这样的建筑,虽“五行”(指木工、雕工、泥工、漆工、石雕工)并举,也得十数载始能竣工。

为了让读者进一步认识潮汕民居、祠堂的建筑装饰特色,笔者从长期研究中国木雕的资料中简要摘录出几方面作比较:

民居祠堂建筑特点

徽州、江南一带:门罩、门楼、浅天井以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和东阳马头墙徽州屏风墙为特色,祠堂最后一进设“寝堂”为潮汕所无。

潮州(潮汕)各地:凹肚门楼、拜亭、开阔天井以木雕为主,用石雕嵌瓷墙画、金漆画装饰山墙,构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装饰特色。

图33:清末“己略黄公祠”(上图)、“从熙公祠”(下图),均是“三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的梁架。

梁架形制与装饰

徽州、江南一带:梁为月眉型加饰浮雕,像婺源俞氏宗祠有“三(梁)五木瓜”之装饰形制,是极少见的。

潮州(潮汕)各地:梁为笔直型,加金漆画,梁架“三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为明末始用的独具特色的梁架结构形制,而且随处都通用此一梁架形制。

木雕雕饰的重点部位

徽州、江南一带:建筑构件的栏板(槛窗)格扇、牛腿(雀替)顶部为重点雕饰,题材以花鸟动物为主,人物极少,人物题材多为单板排列。

潮州(潮汕)各地:建筑中的梁架、拜亭、缠罩、屏风为重点雕饰,在题材上,人物、花鸟约各占一半,动物极少,人物全以镂通雕的戏曲人物故事排“径”布局,此为其特色。

雕刻形式

徽州、江南一带:浮雕、深浮雕为主,通雕极少。

潮州(潮汕)各地:镂通雕为主,浮雕极少。

木雕装饰色彩

徽州、江南一带:素雕为主,金漆极少。

潮州(潮汕)各地:髹漆贴金为主,素雕极少。

明代木雕《天姬送子》

明代潮州木雕作品《天姬送子》,运用圆雕和镂空雕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较为复杂的人物故事情节。

《天姬送子》(图7)(应是“神轿”扶手的装饰构件拆下来的局部)取材于民间故事《槐荫记》,描述仙姬再至凡间,与董永重逢于槐荫的情景。整件作品成圆柱状,高30厘米,直径约12厘米,共雕刻了11个人物。仙姬脚踏云朵,手抱婴儿,在两个侍女伴随下,从天而降,董永仰面相迎,喜悦之情尽现。而陪衬的侍者、侍女、马夫,动作表情各异。整个故事情节,十分简练概括。对于环境的表现,仅用一片云朵,一个山头,一棵树,一匹马。构图上下人物相呼应,起伏有变化,加以环境适当点缀,造成开阔的空间感,给观者以联想余地。整个雕柱,雕镂细致流畅,衣纹刻画简练,刀法细腻,是潮州市博物馆馆藏之精品。

木雕《七贤上京》

潮汕一带,向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潮州在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科举鼎盛时期,也出过许多知名的文人学士,其中有宋代的前七贤和明代的后七贤。

宋代的“前七贤”,指的是向皇帝“赋颂”以陈灾异、极诋时弊的刑部郎中许申,南中诸郡忠介清操第一的张夔,“厘剔宿弊”、岁凶“免民租”、“辨冤狱”的知州刘允,投匦论事、南归读易的林巽,“文章学识出众、直言刚正”的礼部尚书王大宝,“事亲至孝、为乡里所推重”的卢侗和“志趣超逸”、为“二苏”(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所交游的吴复古。

明代的“后七贤”,指的是明朝崇祯戊辰科,潮州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梁应龙、杨任斯和陈所献七人,同榜登进士。此乃潮州人感到荣耀的盛事,以“七贤”为题材,在木雕、石雕、刺绣、金漆画、嵌瓷等民间工艺品中,常见表现。木雕《七贤上京》,描写七位书生与书童,远离家乡,赴京科考途中,行于山野崎岖小道的情景。

图34:清代通雕《七贤上京》。

《七贤上京》(图34)采用中国画长卷散点透视法之构图,层次丰富,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画面之字形,书童步履维艰,挑着沉重的书箧,行进在深山老林中。京城已经在望,右上侧的那位骑马的书生已走近城门,在其后的另一骑马书生作回首状,在鼓励随后而来的同伴,画面人物互相呼应。此件作品,同别的木雕挂屏不一样,作者特意刻画出八座千姿百态的山,山是象征性的,有单叠的山、双叠的山,变化多端,着意使人联想起七贤上京,历经千山万水、艰难险阻,考取的进士荣耀,得来的确不容易。

雕、漆、书、画结合的桌上小屏风

潮州木雕分成“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和“案头摆设”四大类。在“家具装饰”方面,各地都有木雕,但是潮州木雕“屏风”在艺术处理方面,胜人一筹。

潮州木雕中的屏风,一般具有三大特色:

其一,功能齐全。潮州各县、镇、乡村,在明清以至抗日战争前大量建造祠堂、民居。旧时代,文人绅士,达官贵人,十分讲究礼仪,讲究排场,讲究内外有别,屏风既能起到屏障作用,又有装饰作用,适宜两面观赏,还可以随意移动,不同的屏风又能体现不同场合的气氛,故易为人们所接受和爱好,流行数百年而不衰。

其二,形制多样。在前文(第五章中)已详述,此处不赘。

其三,装饰精彩。素雕屏风较少见,以现藏澄海市博物馆的晚清澄海涂城杜氏大宗祠12扇素雕大屏风为精品;明清大量遗存的木雕屏风,绝大多数是髹漆贴金,有雕漆结合,有木雕与金漆画结合,更有诗画雕漆结合,装饰丰富,精美绝伦。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的晚清“潮州金漆木雕人物花鸟嵌书画桌上小屏风”,高度只有85厘米,宽160厘米。小小屏风,精美别致,令人赞叹其精湛的技艺。

潮州屏风,无论是大屏风抑或小屏风,都与龛椟门一样,在装饰分割图案方面的成就,的确是其他地方的木雕所难以比拟的。试看这件“桌上小屏风”(图35),用了31块大小木雕,以金黄色为基调,加以粗细黑线木框,显得变化而又统一、雅丽而稳重大方。框肚是规矩的,画面是活泼的,整体上精致、优美、瑰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神龛、椟仔与神亭、神轿

大神龛(图36),又称“祖宗龛”、“家神龛”,简称神龛。

神龛放置在城乡祠堂、公厅、大的住宅正厅中心,是供放祖宗灵牌、为时年八节祭祖仪式之用。潮汕地区营宫室必先建祠堂的风俗,始自宋代。神龛发展至清代,技艺已相当成熟。

神龛形制大同小异,通常由顶板、后壁板、左右壁板、龛楣(内楣与外楣)、龛座、龛几、灵牌台阶座、龛门等部件组装而成,规格大小不一,依厅堂宽窄而定。台阶座分三级或五级,视灵牌多少而设。木雕和金漆画装饰繁简不一,但事关家族体面,故多不惜工本,极尽装饰之能事。在明、清时期,遍布潮汕地区的成千上万座神龛,简直成了各乡村、各宗族、各家各户夸盛斗富的“橱窗”,各帮各派木雕、漆画艺人争奇斗胜的擂台。

潮州市博物馆收藏了清代一座比较完整、规模巨大的神龛,其装饰的木雕和金漆画精致秀丽,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堪称潮州木雕和潮州金漆画之精品。该龛高314厘米,宽210厘米,深126厘米。龛门右扇外面下横肚边角有朱漆行书落款“时在戊辰夏月,榕江陈昆写”。该龛所在的府第建于清同治初年,“戊辰”为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

这座大神龛共有木雕漆画装饰112件,其中木雕83件,漆画29件。木雕饰件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圆雕、浮雕、通雕三种。圆雕多应用于柱头、垫座、垂花柱等部位,共10件;浮雕则用于候额、圭脚、横肚等处,共14件;通雕又称镂雕(包括线锯通雕),最能体现潮州木雕的特色,多用于主体部位,故数量多达59件。各种装饰的题材多采用戏曲人物故事和祥花瑞草、珍禽异兽,并巧妙地运用谐音以寓“吉祥富贵”;以鹭莺、莲棵象征“一路登科”;以喜鹊、梅枝象征“喜上眉梢”;等等。

神龛的木雕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布局匀称、空灵通透、物象繁多、技艺精湛、装饰金碧辉煌;漆画则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工笔铁线、画面工整,既古朴又华丽。代表了潮州木雕和金漆画在清末鼎盛时期的工艺水平。

神龛和椟仔(图37)都是供奉祖宗灵位(潮汕人称之为家神牌)的神器装饰。按潮州习俗称谓,“大曰龛,小叫椟”,功能基本一致,但大型之神龛,放置于祠堂、公厅、大宅第厅堂之中心,椟仔则置于民宅大厅的几桌上。椟仔有精工和普及二款,富户住宅用的是精工雕刻,普通人家的雕饰一般,但形制、规格大小差别不大。汕头市博物馆珍藏的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制的通雕人物凤窗椟仔(高64.5厘米,宽49.5厘米),是一件有年号和保存完整的潮州木雕精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通雕人物凤窗椟仔,雕刻与布局别具匠心。椟仔有两扇小门,关着的门正面四个中肚,各雕饰两个人物、两只企凤,上下两小肚,四周运用潮州拿手雕刻技艺之“老鼠拖葡萄”连续纹样,生动有趣,无论是人物肚抑或企凤肚,均是7×8厘米,每小块却雕刻了一个故事(如“状元游街”、“百忍堂”),安排七八个人物,真是巧夺天工,令人赞叹艺人高超之雕刻技艺。椟仔里面的金漆画上树枝弯曲伸展,树干连贯依附山村,几座别致楼阁,屋后峰峦重叠,三位长者自由自在欣赏这美妙的景色,整幅构图显示出一派诗情画意。

潮州木雕中的神器装饰品,在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地方特色,其中“神亭”与“神轿”是潮汕广大乡村群众在每年春节过后的农闲时间举行迎神赛会之时,到庙宇请神像或菩萨出来沿街游行之神器装饰品。群众祈望神灵驱邪镇魔、确保乡土平安。

按潮汕的风俗,从农历正月初五起,连续两个月,每日必有一村或数村同时进行游神活动,游神的神器包括神亭、神轿、神牌、神台、馔盒、宣炉罩、锣鼓架、茶担等木雕制品。

图38:清代潮州木雕“神亭”。

潮州木雕神亭(图38)形似宫殿,形体高大。例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之潮州金漆木雕《封神榜》大神亭,高210厘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均有缠罩、龙柱、座围,并以黑漆饰金,显得金碧辉煌,极有气势。上下均精雕细刻,饰以龙虾、螃蟹、松鼠、菩提纹样,在中肚主要部位,雕制《封神榜》故事场面,姜子牙、黄飞虎、李靖等人物神态各异,显示了潮州木雕塑造人物之形神兼备。其构图分割明晰,黑漆的线条,像画框一样,将画面衬托得片、块分明,变化万千,达到整体宏伟而局部装饰玲珑剔透的独特效果。

图39:清代潮州木雕“神轿”。

神轿(图39)是游神时,供木雕神像或泥菩萨端坐。潮汕神轿现存数以百计,仅揭西郭氏大楼后座就停放了10座。神轿一般不盖顶,形似围椅。潮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神轿精品,轿高110厘米,宽80厘米,由近百块金漆木雕小件构成。交椅正中以浅浮雕《博古图》装饰,两边以通雕《水族图》装饰,中间显眼位置饰以人物,左右椅围以扶手为主体,采用镂通雕表现民间故事《水漫金山寺》、《八仙过海》的内容,构思巧妙,人物神态飞动,脚踏云朵或水波,像舞台上的舞蹈表演,活泼可爱,优美动人。在近百块木雕饰件中,构图采取分割处理,有大有小,横直相间,错落有致,巧妙安排,多而不乱。基座纹饰粗犷,与轿围的精工雕刻形成对比。艺人独具匠心,在轿座之下,饰以红色梅花浅浮雕装饰,达到粗中有细、精粗结合、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馔盒与八样狮子

潮州木雕,艺匠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清代乾隆年间,在创作上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题材广泛,纹样瑰丽,手法新颖,除应用于祠堂、宅第的建筑装饰外,还大量生产独具地方特色的神器艺术品,其中以馔盒、宣炉罩为人所赞赏。

图40:造型多样的清代馔盒

馔盒(图40)是放果脯的盛器,造型多为长方形、菱形,少数为龟背形,由底、架、碟、盖四个部分构成。我国各地所见的馔盒,形制都较简单,唯独潮汕地区几百年来,游神赛会、敬神祭祖成风,城乡之间,“赛神前比祭品”,攀比风气甚盛。这样的习俗,使得敬神者往往属意制作奇巧之馔盒。

50年前,揭阳的木雕艺人曾告诉笔者,在清末期间,揭阳有几个村落,全部生产、出售木雕神器品。因激烈竞争,艺人们不得不在雕刻技艺和形制上下工夫,从单层发展到二层三层,从四方形、长方形发展到六角形、菱形、榄形,以及雕与绘相结合等等,以求标新立异。

在潮汕大地的祠堂、庙宇门前,可看到许多气宇轩昂的石狮子,它们雌雄成对,互相呼应,威风凛凛。

狮子原生活在非洲、中亚、西亚和美洲等地。我国初次出现狮子,当在东汉顺帝年间。此后,虽然狮子不断传入,但数量有限,见者不多,艺人只能凭着口口相传的一鳞半爪进行想像,认为狮子充满神异的色彩,是“食虎豹”的“殊方异物”。因而,在狮子肩上平添一双飞翔的翅膀,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身上饰以云或火焰纹,以显示其神威。一直到唐代,才去掉这些怪异的装饰,逐步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狮子。

潮汕各地自明、清以来,在祠堂、庙宇的建筑上,或各个民间工艺门类,留下数以万计的神态各异的石狮、木雕狮、潮绣狮、嵌瓷狮、灰塑狮、银饰狮、泥塑狮、糖枋狮……除一部分仍沿袭唐风之外,大部分狮子的造型都开始改变,威武雄壮的气势有所减弱而变得温良驯服了。大量蹲坐狮广泛地放置于寺院、祠堂、官衙、府第等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的大门口。以狮为题材的饰物种类繁多,无奇不有。仅木雕工艺品运用的狮题材,便有屏头狮、牌匾狮、竹头狮、子母狮、一母三利狮、对狮、香炉狮等。

图41:“斤狮12两头”的潮州狮各样造型。

潮州的石雕狮、木雕狮、潮绣狮和节日的舞狮,经过民间艺人数百年的艺术创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潮州狮(图41)既像狮子,又不像狮子,是一种经过夸张美化了的艺术形象。按著名木雕艺术家张鉴轩的传艺口诀:“斤狮十二两头”,意思是潮州狮的特色,着重于夸张狮头。潮州狮狮头高昂、鼻大嘴阔、双目圆瞪,头和脚遍布卷毛,身披鬃毛,头大身小,坐势生猛雄伟,既符合狮子的形态,又同整体的夸张相协调。

综观有着千年历史的潮州木雕,在明代繁荣发展,清末呈现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使前辈艺人创造的镂通雕刻技艺更臻成熟完美。20世纪50年代,由木雕艺术家张鉴轩、陈舜羌创作的“素雕蟹篓”荣获世界铜质奖章,成为中国木雕史上光辉的一页。时至今天,人们要问:潮州木雕的现状怎样?著名美术家林墉说:“潮州木雕近十几年来,精深的艺人是少有了!精妙的作品也少有了!潮州木雕的应用也少了,只留下三五爱好者,七八收藏者,一二研究者,时时三言两语,说来兴兴,而已而已!……”虽然目前潮汕、兴梅、陆丰等地,尚有一两百木雕艺人在创作、生产,但比起清末的鼎盛时期,真是今不如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