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潮音街畔听海潮

潮音街畔听海潮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诗可见清代在广州潮音街口听潮声之一景。因此这里说起宋湘的《舟泊潮音街口》,正好多说几句他在广州的故事。说了上面一段故事,也是为了证明潮音街口听潮声的真实性。这种海水沸溢的壮观之景,称为“沓潮”。据说此楼高十丈,装饰华丽,专门供人月夜听潮,为古代广州名胜之一。沧海桑田,今潮音街口当然听不到潮声,但街名却可让人怀想古代羊城游客听潮之乐。
潮音街畔听海潮_广州越秀古街巷.第3集

江空无月雾凄凄,一树人家柳尚齐。

独引渔灯翻楚些,潮声已过大通西。

这首《舟泊潮音街口》是清代著名文人宋湘在广州时所作。“楚些”即《楚辞》,“大通”即芳村的大通滘。从此诗可见清代在广州潮音街口听潮声之一景。

宋湘(1756—1826),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清中叶广东诗坛巨擘,也是书法名家。他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年十月,因父丧南归。后任广东惠州丰湖书院山长(相当于院长),因有诗集《丰湖漫草》而广为人知。数年后上京任职达十年,后又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任主考官、知府。但是,他上京前在广州粤秀书院的经历却鲜有人提及。因此这里说起宋湘的《舟泊潮音街口》,正好多说几句他在广州的故事。

宋湘的父亲宋步云,在家乡以教书为生。宋湘自小聪慧,性情狂放不羁,22岁才考中秀才。之后只身来到广州,入粤秀书院读书,在同学中崭露头角,有“文中骐骥”的美誉。由于家境贫穷,故课余以卖文自给,而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堆满桌椅。他生性浪漫,常出入歌楼酒馆,有“风流才子”的习气。他在广州时,结交了黄丹书、黎简、郑炳昌、张维屏、吕坚等一批知名文士。

乾隆五十七年(1792),宋湘高中解元(乡试第一名)。因考试时诗题是《赋得鸿毛遇顺风》,他中举后写诗咏道:“海日扶轮出,霞标百丈高。腾天皆虎气,得路果鸿毛。十载围灯火,来朝看锦袍。人声潮水沸,何德忝称豪。”此诗不曾载于其诗集,唯见于他的亲笔书札中。嘉庆八年(1803),他辞去了惠州丰湖书院山长之职后,回到母校广州粤秀书院任院长。在粤秀书院两年间,他对穷学生特别关照,在学员中享有崇高威望,嘉应州乡人到广州从学者众。因此,后人公认宋湘对嘉应州文风得振影响甚大。

说了上面一段故事,也是为了证明潮音街口听潮声的真实性。

宋代珠江广州段两岸宽阔,相距1500多米。南宋时今海珠桥江面仍称“小海”。清代时珠江北岸线在今海珠路以西的潮音街北部,在那里能见到潮涨潮落的壮观景象。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大汛来时情景:“朝潮未落,暮潮乘之,驾以终风,前后相蹙,海水为之沸溢。”这种海水沸溢的壮观之景,称为“沓潮”。清末民初黄佛颐写的《广州城坊志》中也有记潮音街对出的江面因江中多礁石,“潮汐往来,音咽数里”,这里还曾建有听潮楼。据说此楼高十丈,装饰华丽,专门供人月夜听潮,为古代广州名胜之一。清代诗坛名家朱彝尊来广州时有《夜泊珠江》一诗道:“潮涌牛栏外,舟停疍户旁。月高人不寐,隔浦是歌堂。”诗中“牛栏”是“油栏”之误,油栏门是广州城南一个城门,即潮音街口附近。沧海桑田,今潮音街口当然听不到潮声,但街名却可让人怀想古代羊城游客听潮之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