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民间舞蹈艺术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绚丽多彩的舞蹈艺术。从此,土族民间留传下了这种优美的民间舞蹈。这些面具舞蹈的动作各不相同,颇具特色,堪称是土族民间舞蹈中生活舞、军舞和原始舞蹈的典范。“於菟”的舞蹈原始而古朴,动作以“前端腿跳”为主,虽然舞姿变化少,但端腿跳的动作与虎的形象相合,呈现出了古代民间舞蹈的艺术风韵。
民间舞蹈艺术_中国土族

第五节 民间舞蹈艺术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绚丽多彩的舞蹈艺术。但由于受不同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各地土族的民间舞蹈也不尽相同,有相对的独立性,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其中,互助的“安昭”、民和的“纳顿”、大通的“踏灰”、同仁的“於菟”、甘肃卓尼的“嘎尔”等是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一、“安昭”舞

“安昭”,土语称之为“千佼日”,意为弯曲转圈,因其歌词衬句是“安昭索罗罗、卓玛阿吉索罗罗”“安昭、昭应昭呀、什则扬什则”等而得名,是青海互助、甘肃天祝等地土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土族民间舞蹈艺术。关于其来历,土族民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古代有一个聪明的鲁姓土族姑娘,为给万民除害,带领土族姐妹们编排了安昭舞,用旋转的安昭舞迷乱了妖魔王蟒的眼睛和心智,最终斩杀妖魔,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此,土族民间留传下了这种优美的民间舞蹈。

安昭舞是土族民间喜庆节日和婚礼仪式中,用于礼赞祈祝的一种圆场群舞,也是一种歌舞结合、无乐器伴奏的集体舞蹈。表演人数从三两人至上百人不等,男女老幼均可随时参加。男在前女在后,男女相间,由一到两位能歌善舞的“杜日金”(土语,意为歌唱能手)领舞,领唱歌词,众舞伴跟随其后,以衬词伴唱和声,顺时针方向转动。大家边唱、边舞、边转,所以也叫“转安昭”。安昭舞一首歌就是一个跳法,歌名就是舞名,脍炙人口的有“安昭索罗罗”“占昭什则”“昭音昭”“幸中布索”“强强什则”等。安昭舞的舞蹈动作简单质朴,由前躬身、左右摆手、身子起伏转动、半蹲旋转和转圈时两手上举等组成,舞者反复做同一动作。虽然根据曲调的变化,个别舞蹈动作有一定变化,但总的来说,安昭舞的男性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女性动作轻柔飘逸,风格较为独特。

安昭舞是深受土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歌舞,土族人民用安昭舞来礼赞山川、神img60恩泽,歌颂先民们历经艰辛开拓家园的英雄业绩,表达自己祈愿民族兴旺发达、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土族人离不开安昭,正如他们自己所说:“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天不唱,安昭不可一日不跳。”安昭与土族人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是他们抒发对本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媒介。

二、“纳顿”舞蹈

纳顿节是民和土族酬神祈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节日中除了表演大型集体舞会手舞外,还要表演祭祀性的面具舞蹈《庄稼其》《三将》《五将》和《杀过将》等。这些面具舞蹈的动作各不相同,颇具特色,堪称是土族民间舞蹈中生活舞、军舞和原始舞蹈的典范。

会手舞是纳顿节中第一个表演的舞蹈,由几十人和上百人组成,队伍前导是摇着纸扇、柳枝的老年人,中间是锣鼓手,后面是擎着各色彩旗的旗手,他们在欢快的锣鼓伴奏下,踏着优美的舞步进场。老者们随着鼓点挥动双臂,左右侧身下顿,先左旋,后右旋,然后双腿屈膝,双臂收到腹前做作揖敬神的动作,舞姿轻盈优美。锣鼓手们则摇头抖肩,时而旋槌击鼓,时而屈槌击鼓,舞姿矫健,动作豪放,表演十分精彩。主客队会手会合后,会手队伍还要摆“一字长蛇”“二龙戏珠”“八卦”“太极”“四门斗敌”“龙褪骨”“蛇蜕皮”等阵法,队形变化多端,使人眼花缭乱。

img61

纳顿会手舞

庄稼其舞演绎的是生活和劳作场面,其舞蹈动作具有模拟生活原型的特点。其中,老农和儿子的舞蹈动作基本一致,都是小跳步动作,落脚同时仰身耸肩,两臂屈肘并向上翻手心,换脚时双手翻腕手心向下,身子前俯。婆婆和儿媳的动作主要是手捏小方绸巾,做小颠步,步伐较小,动作轻柔。

三将舞、五将舞、关王舞属军舞,模拟的是练武、追敌、交战等战斗场面,动作刚健有力,变化多端,其基本动作有扛刀端腿跳、端腿绕刀花、推刀后退、握刀错步、屈膝敬刀、握刀跑跳、弓步刺刀、马步退跳、腿下过刀等类型。其中,表演者上下场时用的舞蹈动作是扛刀端腿跳,其基本动作是左手叉腰,右手握武器斜背于身后,作端腿和颠跳状,像是在行军;演绎打斗场面的舞蹈动作有握刀跑跳和弓步刺刀等,表演者右手握刀,左手握拳手心向上,绕场奔跑,像是在追赶敌人。此外,端腿绕刀花、腿下过刀等舞蹈动作表现的是练武场面,面向神帐屈膝敬刀的动作则传达的是敬神内容。

“杀过将”是原始舞蹈,各角色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杀过将”双手握剑,在胸前交叉剑,双腿下蹲,呈马步状纵跳。虎、牛和猴子的舞蹈动作一边双手拍掌,一边蹉步前行。“杀过将”的舞蹈动作虽然简单,但由于各角色即兴表演追逐扑打的动作,有相抵摔跤情节,加上有兴趣的观众也可作为“人”的表演者直接上场,与众虎摔跤,有较强的互动性,所以场面十分热闹,很有感染力。

img62

庄稼其舞

三、“於菟”舞

“於菟”,是古代楚人对虎的方言称谓,它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祀神驱邪、祈求平安的祭祀舞蹈。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该村举行传统的祭山神活动时,必须跳驱邪纳吉的虎舞,当地群众称之为“於菟”。“於菟”的舞蹈原始而古朴,动作以“前端腿跳”为主,虽然舞姿变化少,但端腿跳的动作与虎的形象相合,呈现出了古代民间舞蹈的艺术风韵。此外,在表演时,“於菟”的情绪变化较大,他们在二郎神庙举行仪式时,神态凝重而庄严,从山上狂奔入庄时狂放而粗野;翻墙入户、寻物叼食时又顽劣可笑,在村巷中列队起舞时则粗犷豪放。

img63

三将舞

img64

五将舞

四、“踏灰”

“踏灰”是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特有的民间舞蹈。现仅在多林乡郎家村流传,已濒临失传。大通土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地陡,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很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土族人民就地取材,用烧灰的办法,解决了肥料的匮乏。大通山地土质松散,不易成块,要烧土块,必须使土质坚实,于是人们让牛踩踏,使土形成块后再烧,这就是“踏灰”的由来。能歌善舞的土族人在踏灰动作的基础上,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踏灰”。舞蹈中拉牛的动作与踏灰劳动时拉牛转圈的动作姿态完全一样。该舞突出一个“踏”,舞者的基本动作在脚上,主要表现“踏”的动态,手臂除了“拉牛”“作揖”外无更多的动作。“踏灰”的舞蹈路线以走圈为主,与劳动中一圈又一圈从里向外转的路线基本一致。

img65

屋顶上的“於菟”舞者

“踏灰”原本是生产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婚庆舞蹈。舞蹈开始前,先由女方的阿姑们唱起《纳什金斯果》,随后纳什金和女方家的喜客(除未婚者)走出房门,由“红仁切”(女方送喜客者)用土语领唱“踏灰”歌,大家围成一个圈,翩翩起舞,做捡胡墼(即土块)、蹉步踏灰、拉牛、作揖等舞蹈动作,舞姿淳朴自然,气氛热烈欢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五、“嘎尔”舞

“嘎尔”舞又称“沙目”,藏语意为“用鼓的舞”,汉语称“巴郎鼓舞”,是卓尼勺哇土族表达节日喜庆、祝福人寿年丰的民间舞蹈,一般在春节后演出。各村均有自己的“嘎尔”队,队员大多是青年男女,人数从七八人至三十余人不等。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嘎尔”队就开始活动,队员们都穿着鲜艳的盛装,女队员们还佩戴着各种各样的首饰。每人右手拿拨浪鼓,左手提一盏红灯笼,由领队指挥着舞蹈。先在本村表演,尔后接受邀请到外村跳舞,一直跳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在本村表演时,“嘎尔”队要走街串巷,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敞开大门,门口生火,燃放鞭炮,接瑞迎福。到外村表演时,“嘎尔”队一到村口,该村男女老少就在村口生火,迎出村来敬酒问候。这时,“嘎尔”队即整列队形,摇响拨浪鼓,扭动腰身,一步一摇,三步一转圈,踏着锣鼓声的节奏,舞蹈行进。他们进村前,先唱“吉祥曲”。进村后,在燃着火堆的广场上,绕着火堆开始歌舞,队员们挪、跳、腾、跑,舞姿随着锣鼓声而变化,并伴有尖锐的口哨,动作粗犷豪放,气氛欢快热烈。“嘎尔”表演给当地土族的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

img66

大通土族“踏灰”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