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眉山发迹有三苏

眉山发迹有三苏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通石碑中,左右两块碑上分别书有“三苏发祥”、“眉山发迹”字样,正中的石碑上写的就是“大唐苏味道之墓”。由于担任武则天周朝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此有“苏鸾台”之称。苏味道手摸床棱,却并不表态。为坐稳皇上这个宝座,武则天用严厉的刑罚来禁止不同的意见。“文化大革命”时,“眉山发迹碑”被埋入地下,后几经寻找而不得。







模棱宰相,为何在苏邱修墓却遭贬黜?眉山三苏为何认定祖籍栾城县?清明古桥,究竟是何人因何创建?


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您可能不知道,苏轼的祖籍却在咱们栾城。苏东坡的远祖苏味道在武则天时期是有名的“模棱宰相”,在他当权的时候为父母修建了一座苏丘大墓。没想到这片孝心却引来了一个意外,同时也成就了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个村庄。这就是栾城县苏邱村,让我们拨开重重历史迷雾,探究这座村庄的由来。


苏氏的祖坟在苏丘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京到北京,小县数栾城。”在这样一个弹丸小城里,如今名动四方的,是苏邱村的一座墓。

这座墓葬位于苏邱村偏南部,原坟高一丈二尺左右,占地面积50平方米。墓正面的台阶是大理石砌成的,四角各有一座凉亭,亭内各有一眼水井,墓前立有三通石碑。看上去威武壮观,挺拔肃穆。

那这是谁的墓呢?

三通石碑中,左右两块碑上分别书有“三苏发祥”、“眉山发迹”字样,正中的石碑上写的就是“大唐苏味道之墓”。

从石碑的碑文上可以看出,这个墓是唐代一位叫苏味道的。那这个苏味道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苏轼的十一世祖。

苏味道是栾城人,他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九岁就能写华美的文章和诗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神童。他的仕途很顺利,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担任过咸阳县尉,后来被武则天赏识,得到了重用。由于担任武则天周朝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此有“苏鸾台”之称。然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最有名的便是“模棱宰相”这个称谓了。


“模棱宰相”从何而来


《卢氏杂记》载:唐苏味道初(复)拜相,有门人问曰:“天下方事之殷,相公何以燮和?”味道无言,但以手摸床棱而已,谓“模棱宰相”也。

这段话是说苏味道做了宰相以后,有人问天下方今之事这么多而复杂,相公如何协调治理?苏味道手摸床棱,却并不表态。

《唐语林》上也记载,苏味道曾经对别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比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面端可矣。”

从此以后苏味道就被朝中众官称为“苏模棱”,成语“模棱两可”也是从这里得来的。

苏味道作为一朝宰相,身居高位,对待政事理应态度明朗,是非分明。他为何会如此谨言慎行、保持沉默呢?

武则天做了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朝野中肯定有很多非议。为坐稳皇上这个宝座,武则天用严厉的刑罚来禁止不同的意见。稍有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不是诛杀,就是流放。

⊙ 苏味道墓

当时的庐陵王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自然也是大唐皇室的血脉,当时朝臣主张立李显做太子,但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也很想坐上太子的宝座。

内史李昭德是个刚直性子,为阻止立武承嗣为太子,就对武则天说:“陛下自己拥有天下,应传给子孙作为万代家业,怎能用侄子为继承人呢?”

不仅李昭德,苏味道身为宰相,觉得自己身兼进谏的责任,便也进言说:“庐陵王是陛下您的爱子,为什么要置之不理呢?”

武则天听了很生气,以为苏味道附会李昭德,结果不仅把李昭德流放,苏味道也被连累,降为了集州刺史。

苏味道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勇于进言的。但这次被贬的经历让他吸取了教训,他便开始采取以柔守刚、洁身自保的回避政策。

武则天后来让苏味道重新做了宰相。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苏味道提出了天下事这个问题,他很聪明地不急于回答,而是“手摸床棱”,以静观变。

这种沉默是金的做法的确很聪明,却给苏味道的政治生涯留下了不太好的名声。要是我们联系他所处的政治背景,就会发现这也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都说伴君如伴虎,苏味道做宰相七年,正是武则天执政的最后时期,政治环境非常险恶,官员之间互相倾轧,杀戮成灾、人人自危。连当时宰相杨再思也感叹地说:“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能够在这么严峻复杂的形势中游刃有余,也算是称职的政治家。

虽然苏味道在政治上名声并不高,但他却是初唐文学上的大家,在文坛上享有盛名,与同一时期的文学家李峤、崔融、杜审言一起合称“文章四友”。

大家对“火树银花”这个成语都非常熟悉。这句成语就出自于苏味道的千古名句: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苏味道像

那么,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

神龙年间的一个元宵灯会上,刚刚即位的唐中宗要求文人大臣们都要赋诗一首,当时的作者有数百人,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震惊四座,流传最广,成了千古绝唱。


苏丘因苏味道父母墓冢而得名


才华横溢的一代宰相苏味道,一生三次遭到贬谪。

第一次被贬是因为李昭德而被连坐,第二次被贬却跟苏邱村有着很大的关系。“苏丘”的村名也是由此而来。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栾城县志》中,记载有这么一句:“唐苏鸾台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里苏丘村。”

其实这是历史的误解。苏邱这个地名,远比苏味道墓要早。

在《旧唐书·苏味道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长安(武则天的年号)中,公元703年前后,请还乡改葬其父,优制令州县供其葬事。味道因此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为宪司所劾,左授房州(今陕西黄陵县)刺史。

就是说苏味道在武周朝做了多年宰相后,觉得自己在朝廷有地位了,就请求回老家栾城修祖坟,光宗耀祖。他选了苏邱这个地方,给他的父母建造了一座奢华的墓。

武则天给了他很大的面子,专门下了一道诏令,让赵州、栾城官民协助,一同修建。

从那时起,这里就是苏氏家族的坟茔,而且是朝廷宰臣世族豪门的祖坟。但是由于他滥用职权,在修坟这事上做过了头,招致监察御史的弹劾。武则天无奈,下诏罢免他的宰相,贬到陕西黄陵东南,任房州刺史,后来又贬到四川成都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对于这件事情,新、旧唐书的《苏味道传》和《资治通鉴》之类的史籍中也都有记载。

所以,如果给此地命名,应该是在苏家势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时候,也就是他为父母修墓之时。苏味道死时,他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权势和地位,被贬为一个地方小官,还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给他家的坟地命名呢?

因此,“苏丘”指的是苏味道父母坟墓。“苏丘村”也因此而得名。

苏邱村以前写作“苏丘”,“丘”就是墓的意思。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改用这个“邱”了呢?

古代封建社会有避讳制度,人们对当朝皇帝以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名字是要进行避讳的,这叫作“国讳”或者“公讳”。

古人不仅避皇帝的名讳,有些朝代连圣贤的名字也要避讳。雍正皇帝非常崇尚孔子,所以孔丘的名讳,也要避讳。于是凡是带有丘字的地名,诸如丘陵、苏丘、任丘内丘之类的地名,都改为邱了。

清朝灭亡之后,有些地方恢复了原名,可是“苏邱”就这么传承下来了。


苏味道被贬到眉州


再来说说苏味道的第三次被贬,这次却要了苏味道的命。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朝臣们贬斥苏味道,他被罢了官,贬为四川眉州刺史,后来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就是成都军区的参谋长,结果还没上任就病逝在眉州。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团,有人说他死后归葬栾城故里,也有人认为他安葬在了眉州,现在苏邱村的墓葬只是衣冠冢。

那事实是怎样的呢?

据眉山《苏氏族谱》记载:苏味道墓在眉山西南十里之杨梅山。

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味道卒于盛夏,根据当时的运输条件,将其灵柩运回栾城苏邱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眉山《苏氏族谱》的记载应该可靠。

不仅如此,1999年栾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用红外线探测仪和通过打梅花桩探测,在今苏味道墓一带没有探测到一块墓砖。

因此,这苏味道墓,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墓冢,并不是苏味道尸骨安葬之所。

苏味道被贬到眉州做了刺史,他的一个儿子留在了四川眉山,此后世代繁衍,到了第十代和第十一代,诞生了三位闻名遐迩的文学家,他们就是眉山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


眉山发迹留古碑


在栾城中学校园内,有一通“眉山发迹碑”,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于1989年题写的,但是这个碑却不是最原始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始的“眉山发迹碑”是在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兵部侍郎范志完题写的,是为了纪念苏味道之后裔“三苏”重新崛起文坛而书,立于洨河清明桥边。后来因为洪水泛滥,堤坝崩塌,跌入水中。直到清朝中期时,才被村民打捞上来,移至城中。“文化大革命”时,“眉山发迹碑”被埋入地下,后几经寻找而不得。于是,县政府就邀请刘炳森先生重新书写。之后,又寻找到范志完书写的拓片,于是便又重新复制了一通。这个范志完题写的石碑复制品,现存放于苏味道墓前。

我们都知道,“三苏”就是名震文坛的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由于他们居住眉州,所以被称为“眉州三苏”。“眉山发迹”,说的是眉山的这三父子是从这里发迹,成为文学世家的。

三苏距离先祖苏味道已间隔有三百多年,且他们是地道的天府人士。那他们对籍贯栾城,对先祖的坟茔是否承认和牵挂呢?


栾城苏氏名远扬


据相关文献记载,苏轼的父亲苏洵,撰写了他家的《族谱后录》,明确说他祖宗是栾城人。

⊙ “眉山发迹”碑

“其子孙遂家于赵郡。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圣历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州始有苏氏。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

说的是到唐代唐中宗的时候,苏味道被贬眉州。所以,眉州苏氏是苏味道的后代。

不仅苏洵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署名“赵郡苏洵”,而且他儿子苏轼的文集、诗词、墨宝中,也经常使用“赵郡苏氏”或者“赵郡苏子瞻”的署名。苏轼的妻子王弗去世以后,苏轼就亲笔写了《亡妻王氏墓志铭》称:“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这里提到的赵郡,其实就是栾城县的上级政区,栾城在南北朝至唐初曾经隶属赵郡,也就是今天的赵县管辖。

由于“三苏”一生对故乡念念不忘,苏辙也曾被宋朝授予栾城县伯的爵位,人们亲切地称他“苏栾城”。在《苏轼文集》中,就有多处提及栾城的文章和文字。

不仅如此,苏辙为苏轼所撰的墓志铭中明确提出“苏自栾城、西宅于眉”。可见“三苏”对祖籍栾城的感情有多么深厚,可谓魂牵梦绕,念念不忘。

在苏味道墓地,原来有许多古老的国槐树,相传是苏轼在任定州刺史时回祖籍祭扫时亲手种植的。他的儿子苏过也做过定州通判,也回栾城拜谒过祖坟。可惜,他路过真定时暴死在真定,英年早逝

在栾城有一座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为栾城苏氏的名人苏味道及其后裔大文豪苏东坡创建的,栾城人民以苏味道和“三苏”为自豪。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馆长付吉生介绍说:纪念馆依据史书记载和严谨的治学和编排方法,从“苏氏源流”、“苏味道与三苏”、“苏氏历代名人”和“燕赵明珠”栾城四部分,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文文化的历史发展,展示了苏洵、苏轼、苏辙与栾城的族原支派及其怀念故土的思乡情愫。

⊙ 苏东坡像


苏氏故里何处寻?


苏氏祖籍栾城,又对故乡感情深厚,那么在苏邱村,如今还能找到苏氏后裔吗?

很可惜,现在村子里没有一户姓苏的,大部分都是崔姓。也有姓孙的,还有少部分姓王、李、阮。

那这些姓崔的人家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吗?

付吉生介绍:听老一辈的人说,我们村里的人都是迁移过来的,也有人说崔家是给苏味道看墓的,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苏味道的墓地在苏邱村,但是这里并不是他的子孙的聚居地。

这个村的崔氏祖先的确是明代移民。他们是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到获鹿县东简良村的,这个村现在属于桥西区。

但崔氏家族为何又从东简良迁到苏邱村的呢?

在明代,这个村的崔氏出现过一位副省级官员,叫崔应麒。他为官正直,为了避免遭到迫害,便从东简良迁到苏丘,从此他的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这个村庄,所以苏邱村居民崔姓最多。

那崔家与苏味道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有人认为崔家是苏味道墓的看守人呢?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时间上算,这些人的祖先距苏味道差了好几百年,所以崔氏家族并不是苏味道的守墓人,只是落籍于此,建立村落而已。但是苏邱的村民民风淳朴,崇文尚德,这里的村民都很敬重苏味道,尤其是敬重他的后裔眉州三苏,所以一直保护苏味道的墓葬。

除了苏味道墓,苏邱村村南北赵村还有一座石桥跟苏味道有关。从它的侵蚀程度我们可以看出这座桥历史久远,但石桥的桥拱等保存还算完好,并且这座桥也是架设在洨河上的,民间把它和赵州桥视为姊妹桥。

那么,这座精美的“清明桥”和苏味道到底有何关系?它的最主要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 清明桥

当地人传说,北赵村才是苏味道的故里,也是苏氏后裔的聚居地。这座清明桥就是苏味道的后人为了祭祀苏味道而建造的。传说苏味道的坟冢在洨河对面,苏味道的后人每年到坟上烧纸祭祖要过河,河水非常湍急,坐船过河不是很方便,于是就修建了这座桥,叫作清明桥。

这应是附会之说,毫无根据。

因为按常理推断,苏味道被贬到四川之后已经失去了权位,他的墓冢并没有安葬在苏丘,所以他的后人没有什么理由因为上坟而专门建造一座上坟的桥梁。再说,政治上已经式微的苏氏,拿什么权势和财富创建如此恢宏的桥梁呢?

所以,这座桥是苏味道在为父母修墓的同时,为祭祀方便而修建的。

无论苏味道还是眉州三苏,都给苏邱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出现,让我们有了更多值得回味和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这个小小的村庄,承载着千百年的厚重历史,让我们在感受历史传奇的同时,也品味着“三苏”文化。

这正是:

千古苏邱留遗冢,模棱宰相成笑柄。

眉山发迹有三苏,清明桥头问古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