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 (宋)苏洵 苏轼 苏辙撰吕祖谦辑宋刻本。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博学多识,世称“东莱先生”。此书是否为吕祖谦所标注,《宝礼堂宋本书录》认为是书坊托名以射利,并非真出吕氏之手。今验此书,《老泉先生文集》正是十一卷,表明其不是绍熙四年吴炎校刻本。吴校刻本,《老泉先生文集》已将卷第六《衡论》十篇拆作六、七两卷,总成为十二卷。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 (宋)苏洵 苏轼 苏辙撰吕祖谦辑

宋刻本。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存五十一卷(老泉先生文集十一卷全、东坡先生文集一至二十五卷、颍滨先生文集一至十五卷)。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屡科不第,发愤为学。以荐为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书成而卒。长于文章,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复举制科入三等。元祐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坐党籍贬至儋州。诗文书画皆一代宗师。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轼弟。嘉祐二年(1057)与兄中同科进士,元祐时官至门下侍郎,亦坐党籍。长于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吕祖谦(11347—1181)字伯恭,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博学多识,世称“东莱先生”。

此书是否为吕祖谦所标注,《宝礼堂宋本书录》认为是书坊托名以射利,并非真出吕氏之手。其叙录曰:“盖南渡之后,文禁大开,苏氏父子文字为一时所矜尚,坊肆争相编刻以谋锥刀之利,有所谓《三苏文粹》者,最为流行,其后又有‘重广’、‘分门’之辑,益趋芜陋。此盖不满于其所为,而别树一帜者也。东莱久负盛名,坊间刊本每相引重,以增声价……以意推之,此亦必托名之作,而非真出吕氏之手。”《宝礼堂宋本书录》出自张元济之手,上述议论颇显见地。

吕氏编撰《古文关键》,其选文,其文论,影响朝野,延及后世;又受孝宗委托,编选《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多称圣心,宰相周必大为之作序,然亦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朱熹亦谓“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见《宋史·儒林四·吕祖谦传》)。如此誉满学林的人物,身后为书坊所托名,在所难免。张氏学贯古今,更为版本学大家,其见解足资借镜。

此本,钤有“五福五代堂宝”、“八徵髦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等印记,表明其在清朝曾为天禄琳琅之物。《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十一著录此书,并谓:“三苏人各为编,凡苏洵十一卷,苏轼二十六卷,苏辙二十二卷。各分体加以点抹,于题下标注本意,与蜀本(指《标题三苏》)及《文粹》篇目并异。”今验此书,《老泉先生文集》正是十一卷,表明其不是绍熙四年(1193)吴炎校刻本。吴校刻本,《老泉先生文集》已将卷第六《衡论》十篇拆作六、七两卷,总成为十二卷。此本书楣镌印评语,文中重要文句镌印墨色点抹。此本《东坡先生文集》卷五《续欧阳子朋党》:“昔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句中之“慎”字缺末笔,表明其于南宋孝宗赵昚之嫌名,尚行回避。而卷十《策问》:“欲兴利除害则无其人,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句中之“敦”字却不缺末笔,表明其于南宋光宗赵惇之嫌名未行回避,说明其刻梓之时尚在孝宗朝,还未届光宗朝。而吕祖谦卒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书坊欲托其名而刻此书,当在其死后而不当在其生前,因知此书之刻当就在淳熙九年至十六年(1182—1189)之间。

谓此书是坊肆所编刻,还因书中有很多简体字、异体字和俗体字,如“与”、“无”、“晋”、“囯”、“礼”、“斉”、“数”、“变”、“欤”、“顕”、“済”等字,不是简体,就是俗体或异体。大量使用简、异、俗体字,无非是因其笔画少,结构简单,便于操刀镌刻,节省工时,降低成本,易于销售获利。此已形成宋、元时期书铺刻书的一大特点。观其版式刀法、字体风格、印纸墨色,当为闽建书坊刻本。

此书除钤有前述天禄琳琅印记之外,还有“吴氏家藏”、“谦牧堂藏书记”、“谦牧堂书画记”等印记。“谦牧堂”是揆叙的堂号。揆叙,字恺功,号惟实居士,清满洲正白旗人。明珠子。康熙时官至左都御史。有诗名。可知此书归天禄琳琅之前为揆叙架上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