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孙尚书大全文集五十七卷

孙尚书大全文集五十七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孙尚书大全文集五十七卷 (宋)孙觌撰宋刻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著录孙氏《鸿庆集》四十二卷,并谓孙氏“尝提举鸿庆宫,故以名集”。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孙尚书大全集》五十七卷,并谓孙觌“尝以靖康间文字得罪,废徙久之,终于左朝奉郎、龙图阁待制”。

孙尚书大全文集五十七卷 (宋)孙觌撰

宋刻本。黄丕烈跋,张祥河题款。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存三十二卷(六、十五至十九、二十三至二十四、二十九至三十五、四十、四十二至五十七)。

孙觌(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又举词学兼茂科。历官翰林学士,吏、户二部尚书。立朝正直。先后知秀州、温州、临安诸郡。因忤执政,归隐太湖滨西徐里。孝宗朝尝命编类蔡京、王黼等事实,上之史馆。乾道五年(1169)卒,年八十九。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著录孙氏《鸿庆集》四十二卷,并谓孙氏“尝提举鸿庆宫,故以名集”。《四库全书》所收《鸿庆居士集》前保留有南宋庆元五年(1199)十一月周必大所写的序文一篇,谓:“其子兴国太宗、介宗以书谓必大曰:‘先君文稿,中更兵烬,存者无几。而闽、蜀所刻复杂翟忠惠之文,大惧不足传信,今定为四十二卷。其未备者,方裒次《外集》,为我序之。’”表明《鸿庆居士集》四十二卷,乃孙觌之子孙太宗、孙介宗所编类。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十六引录了一段孙介宗庆元五年编完《鸿庆居士集》所写的跋文,谓:“仅得四十二卷。先君自号曰《鸿庆居士集》,今闽中有镂版者,多讹舛。介宗不孝之孤,吏退之余,复加订正,刊于郡斋。敬当百拜乞叙于一代鸿儒,为不朽之传云。”他请的这位鸿儒就是周必大。这段跋语表明,在庆元五年之前,孙氏文集已有闽、蜀刻本行世,只是讹舛过多,故才复加订正,刊于郡斋。这个郡斋,就是兴国军的郡斋。兴国军,即今湖北阳兴县。此为四十二卷本《鸿庆居士集》的编刻过程。

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孙尚书大全集》五十七卷,并谓孙觌“尝以靖康间文字得罪,废徙久之,终于左朝奉郎、龙图阁待制”。这个五十七卷本的《大全集》是谁编类的,难以详考。此本简、俗体字甚多,似是书铺所刊,亦疑为书铺所编。清嘉庆九年(1804)黄丕烈曾从周锡瓒处借到此本加以影抄,并写下一篇跋文,谓“此残宋刻本《孙尚书大全文集》,仅存三十三卷,即赵希弁《读书附志》所云《孙尚书大全集》五十七卷本也。外间传布颇少,余借诸周丈香严处,用旧纸委门仆张泰影摹,两匝月而竣事,藏诸读未见书斋,居然影宋抄本矣。虽不及毛抄之精,而一时好事之所为,以视汲古阁中入门僮仆尽抄书者,其风致何多让焉。嘉庆甲子六月八日,荛翁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八)。这段跋文只说了其借抄的经过,未言其所借抄的底本究竟是宋代何时何地所刻。

今细检此本,系竹纸印造,其版式风格、字体特点,尤其是书中简、俗体字甚夥,当属宋时福建书铺所刻。考书中讳字,其卷十六《范宗尹除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崇福宫》“汝慎厥修,以恢远大之业”中的“慎”字、卷十九《密州到任》“伏遇慎微”中的“慎”字,均缺末笔,为字不成,显然这是回避南宋孝宗赵昚的嫌名。而于卷十六《尚书右丞陈过庭除中书侍郎》“惇德而难任”中的“惇”字,则不缺笔,显然于南宋光宗赵惇之御名未行回避;卷十九《礼制局编修夏祭敕令格式颁降了毕》“伏遇敦劝”中的“敦”字,亦不缺笔,南宋光宗赵惇的嫌名也未予回避。这些现象表明,此书之刻未届光宗之时,而很可能就在孝宗一朝。若果真如此,则此五十七卷本当早于四十二卷本,或者就是前边孙介宗所说的闽中刻本。前引周必大序文中已谓闽刻本阑入了翟忠惠的文章,孙介宗或者去其伪作,定为四十二卷,也未可知。

此本钤有“汪印士钟”、“三十五峰园主人”、“应陛审定宋本”、“松江读有用书斋金山守山阁两后人韩德均钱润两夫妇之印”、“清梦轩”等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