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代传奇杀胡林

百代传奇杀胡林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乏马村位于栾城县的北部,距县城4.8千米,距离石家庄市区12千米,308国道、京珠高速从村域通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有人认为,杀胡林就是乏马村。这激起了百姓对辽军的不满,驱逐契丹人的民众暴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各地抗辽武装纷纷崛起,斩杀辽置官吏,有力地打击了契丹的统治势力,对辽太宗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当地民众得知,欣喜万分。流传于河北的“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是民间的一种误传。







杀胡林中,留下了什么稀世珍宝?契丹可汗,为何驾崩于乏马古道?龙王庙前,是否曾经有过河水咆哮?


乏马村名的由来


乏马村位于栾城县的北部,距县城4.8千米,距离石家庄市区12千米,308国道、京珠高速从村域通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有人口四千八百余人,一千二百多户。

乏马这个村名让人很容易想到“人困马乏”这个成语。当时的乏马村在县城北十五里处,被称为北十五里铺。清道光《栾城县志》记载:“乏马曾名北十五里铺。”在古代,北十五里铺这个地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驿站,驿马至此困乏而息或为换乘之地,故取名乏马。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在唐武后时,突厥寇至河北一带,官军袭击之,众多胡人被杀死于此,因而得名“杀胡林”,也写作杀孤林,《方舆纪要》记作杀虎林。有人认为,杀胡林就是乏马村。但是,杀胡林本意不是村名,而是指村边附近的一片树林子。这片树林和乏马铺,与唐末五代时期的一场战争紧密相连,也因为一个胡人领袖死在这里,改写了中原和契丹王朝的历史。那么,这个改写历史的人物又是谁呢?

⊙ 乏马村


契丹可汗崩于乏马古道


这个人就是唐末五代时期契丹国可汗耶律德光,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后来被追封为辽太宗。耶律德光骁勇善战,跟着他的父亲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性格非常像他的父亲,因此深得父亲辽太祖和母亲的喜爱。耶律德光继承帝位后,对中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兼并战争。

公元947年正月,耶律德光改契丹为辽,升真定府为中京,并占据邺城、开封,烧杀抢掠,史书记载:中原数百里,财产牲畜被一扫而空。这激起了百姓对辽军的不满,驱逐契丹人的民众暴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各地抗辽武装纷纷崛起,斩杀辽置官吏,有力地打击了契丹的统治势力,对辽太宗产生了巨大的震慑。

辽太宗不敢久居开封,无奈之下,携带抢掠的大量珍宝文物、工匠、宫女,率领辽兵北返。北返途中,四月十三日至栾城时,太宗已得寒热疾数日。二十一日就病殁于栾城北十里之杀狐林,死在馆舍中。当地民众得知,欣喜万分。

耶律德光病逝的消息传到了远在辽国都城上京的述律太后耳里,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这下可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

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御厨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羓”。什么是“羓”呢?

⊙ 杀胡林

⊙ 耶律德光像

《资治通鉴·后汉记一》中记载:“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未至‘帝羓’。”

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腌肉”。这个主意一出,虽然有把皇帝当牲畜处理的意思,但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厨师的意见办。不过既然是用皇帝尸体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耶律德光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木乃伊皇帝。


稀世珍宝留乏马


耶律德光死后,契丹人仓皇北逃。辽朝的蕃汉贵族各怀异志,争权夺势,大批宫女逃跑。辽朝的大臣兵将们争抢从汴京抢夺的珍宝。但是有一件宝贝因为太沉重,没人要,就被扔在乏马村。然而,这却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宝贝。这件宝贝我们要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说起。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题写的《兰亭集序》中的诗词。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乘兴挥毫为诗赋作序,写成了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中的诗词,并被后人广为流传。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手中得到了《兰亭集序》真迹。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命弘文馆临摹副本、篆刻石碑。唐代欧阳询受命手摹《兰亭集序》并刻石后,大受唐太宗的赞赏,因此就将此碑置于了唐学士院,就是后来的《定武兰亭碑》。

五代动乱,欧阳询所摹《兰亭集序》刻石运到汴京。耶律德光占了开封后,携带着包括欧阳询临的《兰亭集序》刻石在内的珍宝北逃,到栾城乏马,死了。辽兵在仓皇中,把大批辎重和这块沉重的刻石丢在这里,弃之于荒野。

转眼到了北宋庆历(1041年)年间,有个栾城姓李的乡学究在杀胡林偶然发现了这块刻石,就高兴地带回家中,靠着卖这块刻石的拓片混日子。后来北宋名臣韩琦的女婿从李学究手中买了拓本,给岳父韩琦看,韩琦到真定出任知成德军,就找到栾城,要看看这块国宝。结果这个李学究怕官府收去,把这块刻石给埋了。

李学究死了以后,他儿子又把这块刻石刨出来,到处卖拓片,每本必千钱。后来李学究儿子欠了官府的钱还不起,而当时大学者宋景文公宋祁正在定州做定武太守,看到这块珍贵刻石,就出钱替李学究的儿子还债,把这通刻石藏在定州的官府里,使这一稀世珍品重见天日。因为这块临摹的《兰亭集序》刻石存在定武,就被命名为“定武本”。这是宋景文公宋祁在河北干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后来,又经历了朝代的更替、无数的战争,几经辗转,石碑被摔裂成三块。新中国成立后刻石藏于浙江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块石刻,居然折射出千年间的贪与廉、美与丑、正与邪、恶与善,留下了千古传奇,也使得杀胡林成为名扬世界的名胜。


迂回起伏卧龙岗


在乏马村有一片土岗叫作“卧龙岗”,而这个岗就是传说中汉光武帝刘秀躺卧过的地方。乏马村的地界上,是卧龙岗龙头所在的位置。据清代的《栾城县志》记载:“栾城境内旧有一土冈,起于县城西北15里之乏马村……冈顶庄田秀丽,迂回起伏,形似卧龙,俗称卧龙冈。”

⊙ 《兰亭序》碑文拓片

在河北地区,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王莽赶刘秀。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王莽赶刘秀”这段历史。流传于河北的“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是民间的一种误传。历史上的王莽根本没有在河北赶过刘秀,而是王朗。

王朗的人马追赶刘秀,刘秀被追得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看看后边追兵尘土又起,情况万分危急。正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农夫正在耕地,就央求农夫救他一命。农夫看看四周,已是场光地净,极目远望,一片光秃秃的田野,毫无遮拦。农夫正在为难之际,猛然盯住深翻的垄沟,说:“现在已是秋后,高庄稼都收割了,没个隐藏。这样吧,我只好用力耕一犁,你就躺在垧沟里,我再深翻一犁,用土把你身子遮好。”刘秀眼睁睁看着追兵即将赶到,别无办法,只好照办。正好农夫的家人来给农夫送饭,农夫让家人把刘秀的马牵到家里喂歇。

⊙ 卧龙岗

王朗的队伍赶过来,明明看见刘秀冲着这个方向跑来,可是看不见了刘秀的影子,于是就问耕地农夫。农夫急中生智,用手一指,意思是说向前面跑了。王朗追兵被哄走了,直到走得看不见一点影儿了,农夫才把刘秀叫出来,并且把家人送来的饭,让刘秀饱饱地吃了一顿。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就在刚刚刘秀躺过的地方,忽然弯弯曲曲凸起一条像龙形的土岗。这条岗,迤逦伸向东南十八里,到了龙化,才隐形不见。刘秀做了皇帝以后,因为他曾经躺卧在这个岗沟里,人们就把这条岗称作卧龙岗。而乏马村的卧龙岗,也就是龙头的所在地了。


香火延续龙王庙


在乏马村,还有一处有名的建筑,就是龙王庙。乏马龙王庙在这一带非常有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赶庙会,七月十五来开光的人也不少。

龙王庙门口有一块古石碑,由于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难辨,年代已不可考,但村里的老人回忆,此庙已有几百年历史,旧庙宏伟高大,有三十三凳石阶直通正殿。如今乏马村一马平川,没有河渠湖泊,为什么要在村里建一座龙王庙呢?

其实,所谓卧龙岗的故事,都是民间附会的传说。这条高岗跟刘秀毫无关系,而是古代一条古河道的堤坝。

《大元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记载,原来在汉唐以至清朝乾隆年间的两千多年历史上,井陉县的冶河本来不入滹沱河,而是在平山县城附近东南流,沿着现在的石津渠,经过元村南下,流过栾城县的冶河、乏马,最后经过赵县的永通桥下,汇入洨河。因此,在栾城县乏马北面留下了一个地名,叫冶河。而乏马就是冶河边的一个水陆驿铺。由于冶河在这里转向东流,洪水季节,时常水患,所以,在村子附近留下了一条高大的堤坝。村民为了祈求冶河造福村民,就有了这座神圣的龙王庙。

只是可惜,清朝道光以后,冶河注入滹沱河,下游冶河就成为一条故道。龙王庙的卧龙岗已平毁成耕地了,龙王庙也在“文革”中被毁,历经沧桑的古柏早已被刨掉。2002年,村民张小群等四位老人为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冶河龙文化的文脉,募资重修了龙王庙,使得龙王庙的香火得以延续到现在。

古老的乏马,曾经飞驰过百代信使的驿马,也掩埋了千年古战场。曾经的冶河在这里留下了古老的河道,杀胡林的土丘下,不知道尘封了多少汴梁城的国宝。如今,乏马利用交通优势,发展多种产业,成为308国道边的欣欣向荣的新村。全村全面推进开展“幸福乡村创建”的工作,欲将乏马村建设成为富裕乡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满意乡村、平安乡村、和谐乡村。这座在历史上留下太多传奇的村落,正在书写新的传奇,创造新的辉煌。

这正是:

冶河船帆已远行,千古战场浩然情。

杀胡林下埋石刻,龙王庙会留古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