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吃什么了”比“吃了”更有诱惑力

“吃什么了”比“吃了”更有诱惑力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用粮食饲养动物后,人类食用动物肉间接地消费粮食。中国人的动物类食品消费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由于人多“肉”少,当时全国普遍实行计划供应,每个中国人每个月大概分配四五市两的猪肉。红烧肉已在大部分家庭失去诱惑力,餐餐吃肉、顿顿开荤的家庭,已比比皆是。现在,则需要校正为“吃什么了?”肉类食品消费的大幅度增加,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毛泽东同志带着一种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人民。虽然他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留下了光辉的的业绩,但他没有满足让他的人民都吃得好、吃得有营养的心愿。

让人民吃饱了还要吃好,这是他的继任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基本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他们就会必然要求吃得好一点、精一点、有营养一点,这给我们的粮食消费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衡量人们食物构成水平,是以食谱中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多少为标准的。人体对食品营养的需要,不仅需要植物性脂肪和蛋白质,也需要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是由若干氨基酸构成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是组成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但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含量比谷物食品的蛋白质含量高70%以上,并且动物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搭配合理而且比较齐全,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合理的膳食消费结构中,动物性食品必须占一定比重。

我们社会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

把吃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直接食用粮食,我们叫它粮食的直接消费,也就是填饱肚子,它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中国几千年为之奋斗力图解决的吃饭问题,基本上都是处在这一个阶段。只有进入8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中国的政府还是中国的人民,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努力增加粮食的间接消费。这就是动物类食品的消费。毛泽东同志颇感兴趣的“红烧肉”,便属于这一个范畴。它是用粮食饲养动物后,人类食用动物肉间接地消费粮食。

随着人们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化,动物类食品提供的营养就会超过粮食直接食用提供的营养,也就是说,人们间接消费的粮食,就可能超过直接消费的粮食。

纵观世界发展史,我们发现,动物类食品的消费与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正比关系。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消费的动物类食品都比较多,或者说,动物类食品在食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

中国人的动物类食品消费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952年人均猪肉消费为5.9公斤,每个月不到半公斤。由于人多“肉”少,当时全国普遍实行计划供应,每个中国人每个月大概分配四五市两的猪肉。直到1978年,人均猪肉年消费也不过7.67公斤,每个月不过0.6公斤,大概也只是偶尔称点肥肉煎点油开开荤,过年过节吃一顿两顿肉。因此,毛泽东同志当时很是遗憾,跟他闹革命打天下的中国人民,一年四季却连一碗红烧肉都难以吃到。

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使人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不仅人们直接消费的粮食增加,从而使全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肉类消费大幅度增加。红烧肉已在大部分家庭失去诱惑力,餐餐吃肉、顿顿开荤的家庭,已比比皆是。据统计,1980年,人均肉类消费达到11.2公斤;1985年13.9公斤;1987年14.5公斤;1988年14.9公斤;1993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3780万吨,人均31.9公斤, 1994年,总产量4300万吨,人均35.8公斤。1997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达50公斤,是1980年的4.5倍。除此以外,我国人均占有蛋17公斤,奶6.6公斤。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中国人的肉类消费增长幅度如此之大,这是许多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事实上,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我国还处于低收入的经济不发达国家,而在食物消费的量和质上,我国都已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据专家测算, 1978年以来,我国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95年,平均每人每天供给的热量达到1140.98万焦耳,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克和52克,高于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每人每天食物中含蛋白质70.9克,脂肪67.5克。当然,一些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像美国,每人每天食物中含蛋白质109.9克,脂肪154.4克;法国分别为112.9克和167.1克,意大利分别为107.4克和145.8克。但像中国这样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不仅以足够的粮食直接消费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随着肉类消费的增加,膳食结构与营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在许多国家都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在现在的中国,人们关心的不是有没有东西吃,而是有什么东西吃。以前中国人见面,第一句问候语是“吃了?”现在,则需要校正为“吃什么了?”肉类食品消费的大幅度增加,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过,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的肉类食品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早在1985年,美国的人均肉食品消费就有69.6公斤,原苏联是61.4公斤,而到1997年,我国的肉类占有量才达到50公斤。在我国,由肉食品提供给每个人每天的蛋白质还不到食物蛋白质的30%,而美国,由肉食品提供给每个人每天的蛋白质是69.3克,占食物蛋白质的66.4%。另外,法国是70.4克,德国是64.3克,英国是51.2克,世界平均水平是22.4克。

在目前我国的粮食消费结构中,直接消费还是占据主要的地位。我国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远远超过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是美国的3.7倍,是前苏联的1.6倍,是日本的1.8倍。

由此看来,我国在粮食的间接消费上,还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体现在粮食生产上,则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