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以”比“不”更有效

“可以”比“不”更有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作风粗暴简单的北风,以为“不”字是个神奇的按钮,谁知这个按钮按下去孩子一点反应也没有。一句“犯错是可以的”让我释然,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到下一句上。“犯错是可以的。”虽然父母总是跟她说不要害怕,地震早已过去,但她就是停止不了害怕。难道一句“害怕是可以的”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没有证据表明后者的成就就不如前者,生活需要各种类型的人。

上面的那段话,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说:

“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这个游戏非常安全,你可以很放松地来玩,当你越放松地玩,你就会越快乐,当你越快乐的时候,你越会觉得这个游戏真的很有趣。让我们开始吧!”

这次你头脑中出现的还是危险、死人、流血、受伤么?不,你的大脑中出现的是放心、安全、放松、快乐、有趣这些字眼。你身体对大脑所做出的反应也相应变了,你此刻的呼吸、心跳和身体肌肉的感觉,很均匀、稳定、放松,对吗?

如果你长期听到的都是这种让你呼吸匀速、身体放松的话语,你的身心健康是不是就很有保障呢?

所以,“不”字看起来是很威风很厉害的一个词语,但其实很没有力量。我们都听过北风和太阳的故事:

北风和太阳打赌,看谁可以让地上的人更快地脱下衣服。北风认为当然是自己厉害,使出看家本领使劲地吹向地面,地上的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太阳大叔只是乐呵呵地笑着,释放出更多的热量,地上的行人却扛不住了,赶紧脱下衣服凉快凉快。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作风粗暴简单的北风,以为“不”字是个神奇的按钮,谁知这个按钮按下去孩子一点反应也没有。所以,要向太阳学习,只需发出光和热,一切就OK了。

“可以”,就是这样一个“太阳牌按钮”:

孩子,犯错是可以的。

孩子,害怕是可以的。

孩子,紧张是可以的。

孩子,哭是可以的。

……

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你不用担心孩子会一直犯错,一直害怕,一直紧张,或一直哭,恰恰相反,孩子往往会因为他的感情被接纳、允许而有了改变的力量,他会停止犯错,不再紧张、害怕、哭泣。

我的老师,著名的NLP大师张国维博士在他的亲子课程《NLP亲子关系工作坊》中,讲了一个他家的笑话。在十年前,别人打电话到他家,说要找张博士,他的夫人立刻会把电话给他,而十年后,如果再有人打电话找张博士,夫人就会很困惑了:家里有四个“张博士”,到底找哪一位呢?原来,张国维博士有三个儿子,如今都在美国深造,都是博士。

一位博士父亲是如何培养出三名博士的呢?如果你有机会去问张博士,他一定会告诉你,NLP帮助了他。

那么张博士究竟是如何应用NLP的呢?记得中国NLP学院创始人黄启团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张博士:“张博士的课程,不教导NLP的技巧,而是传承一种NLP的文化。张博士的NLP体现在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体现在他的坐言起行之间。”后来,当我和张博士有更多接触的时候,我对这段话就有了更多的体会,尤其是在亲子课程当中。

一次,我被要求给讲授课程的张国维博士当翻译,因为他只会说粤语,不会说普通话。

课程快要开始的时候,我戴好了话筒,平静的表面下,禁不住有一丝丝的紧张。毕竟粤语并非我的家乡话,我担心个别语句会听不懂,反应不过来。再说,我从来没有做过翻译。

这时,博士走到了我的身边,握着我的手,向我表示感谢。接着,他说了一句什么,我没有听清楚,博士又重复了一遍:“做我的翻译,犯错是可以的!”然后又肯定地补充了一句:“做我的翻译,你可以放心地犯错。”博士的话出乎我的意料。不过,听完博士的话,我感觉自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连那一丝丝的紧张都烟消云散了。于是,在从容和淡定中,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翻译。

说来有趣,在翻译的过程中,偶尔有个别犯错的地方,我立刻会想起博士说的那句话:“犯错是可以的!”完全不会因为出了错而去想:哎呀,我错了,学员们会怎么看我,博士会怎么看我。一句“犯错是可以的”让我释然,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到下一句上。

课间休息的时候,博士握着我的手说:“你做得很好!第一次就能做这么好,真的很棒!”说话的同时,我看见他轻轻地扬了扬眉,加强了他肯定的语气。受到博士的肯定和欣赏,我更加有信心了。在接下来的翻译中,我发觉自己更加流畅、更加自如了。最后,我获得了全场一致好评。

时至今日,让我回味的不是第一次翻译就获得的成功喜悦,而是开场时博士说的那句话:“做我的翻译,犯错是可以的!”当我越去思量的时候,就越感觉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所体现的NLP精神。

“犯错是可以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很有力量,因为其中包含了接纳和包容,接纳和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看似平常的话,却能给对方最大的支持。这就是NLP的力量,这就是张国维博士自然流露的NLP!

从简单的一句话“犯错是可以的”,不难看出为什么博士父亲可以培养出三位博士儿子,成功没有偶然。

可见,在与人沟通的问题上,“可以”比“不”更有效。

同样地,当孩子在面临某些突发事件感到害怕时,你所要做的也不是命令他不要害怕,而是温和地告诉他:害怕是可以的。

有一次,我在深圳做一个心灵成长的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个曾经经历过5·12地震的女孩不愿离去,跟我说她自从地震后就经常很害怕,很恐惧,脑子里总是浮现出地震时可怕的画面,晚上睡不着,睡着了也会从噩梦中醒来。虽然父母总是跟她说不要害怕,地震早已过去,但她就是停止不了害怕。

她只有十一岁,很瘦小,有一双惊恐的眼睛。我问她:你喜欢画画吗?能否把你脑子里害怕的画面涂成紫色,再把这个画面推远?她闭上眼睛尝试着,点点头。我又说:你把这个画面推到太阳边,让太阳把这张“画”烧尽,变成一片片花朵落下来。最后我说:你看见了吗,那些花朵上写着“她爱你”三个字。

连续做了几次之后,我问她,你还感觉到害怕吗?她想了想说:不害怕了。我告诉孩子:害怕是没有错,害怕是一种自我保护。然后引导孩子做呼吸练习,把害怕呼出去。

最后,我抱着她轻轻地说:孩子,害怕是可以的。她扑簌簌地流下了眼泪。

等她停止流泪后,我留意到,她的眼里已经没有了惊恐,显得格外漂亮、有灵气。

成人总是不懂孩子的恐惧,是因为没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如此弱小,许多事物在他眼中都是庞大的,可怕的。我们要先接纳他的害怕,允许他释放这种情感,然后再透过类似上述的“推焦”、“涂颜色”等方法,帮助他进行情绪处理。

有的妈妈说,5·12地震是特殊情况,对受了地震刺激的孩子当然要先温柔地呵护,可是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害怕毛毛虫,害怕失败不敢竞赛,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参加演讲,不敢和人交流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他勇敢,不应该批评他吗?难道一句“害怕是可以的”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一句话的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当你说“害怕是可以的”的时候,孩子才能把注意力从害怕中抽离出来,你才有机会去引导他认识他的恐惧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改变它。

拿孩子胆小不敢发言、演讲这一点来讲,很多父母深感头疼。其实,父母首先要走出认为孩子是胆小鬼、没出息的误区,承认孩子的天生气质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就喜欢在人群中表演,而有的孩子就是更关注自我,不喜欢抛头露面。没有证据表明后者的成就就不如前者,生活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有了这一点认识,我们才不会在孩子表现出发言恐惧时急火攻心。

当然,由于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是一个处处需要团体合作、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才能把事情做好的社会,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孩子面对公众的勇气。你可以在安抚孩子“害怕是可以的”之后,向他植入正面信息,让他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需要合作的,发言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可以引出别人的有价值的观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好的思想。同时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发言没有坏的后果,不管观点如何,都不应被嘲笑,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被嘲笑,所以没有需要担忧的地方,观点对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参与,每个人的表达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长或许还应反省,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胆小?我们知道,如果孩子从小所处的环境是充满鼓励的,是没有嘲笑的,一般就不会缩手缩脚,胆小怕事。恰恰是父母经常批评孩子胆小,不予鼓励,才使得他对自己形成了胆小的自我评价,从而没有勇气突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