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色列巧胜埃及

以色列巧胜埃及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仅用6天时间,就把埃及、叙利亚和约旦3个阿拉伯国家打得一败涂地,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土地。14日埃以双方在运河东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双方均损失坦克200多辆,埃军进攻受阻。16日黄昏,一支由数百名以军突击队员组成的装甲特遣队,身着埃及军装,操阿拉伯语,乘坐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苏式坦克,从埃军架设的浮桥上乔装通过。以军死亡2300人,损失坦克850辆,飞机110架;而阿拉伯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仅用6天时间,就把埃及、叙利亚和约旦3个阿拉伯国家打得一败涂地,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土地。战争虽然最后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平息下来,但阿以双方的矛盾并未消除,反而愈加激化。在战争中吃尽了苦头的阿拉伯国家,一心想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特别是在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埃及,更是报仇心切,仅时隔一年,又与以色列打了两年“消耗战”。

然而,对于以色列这样的对手,要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谈何容易。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自60年代末,阿拉伯国家就开始了卧薪尝胆的战争准备。

1973年1月底,所有阿拉伯国家首脑齐聚开罗,商讨未来战争的共同战略。4月,又在开罗召开了阿拉伯各国参谋长会议,统一未来的作战思想。6月间,叙利亚派遣军事代表团到埃及,就有关军事行动问题和埃及作了进一步商讨。紧接着,萨达特又访问大马士革,商讨了埃叙军队的战略目的:先把以色列赶出所占领的一部分阿拉伯领土,然后利用石油武器施加压力,使以色列撤到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边界。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作战计划。

由于阿拉伯国家的这些活动都是在极其秘密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以色列对此一无所知,一直蒙在鼓里。但是,以色列十分清楚,那就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它们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它们迟早要采取军事行动。因此,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以后,就开始了下一次战争的准备。

为了对付埃及可能的进攻,以色列在西奈半岛,沿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了工程巨大,号称铜墙铁壁的“巴列夫防线”。

“巴列夫防线”正面约175公里,纵深约10公里,由3道阵地组成。第1道阵地是利用苏伊士运河,以秘密设置水面火障的方法,阻止对方渡河。第2道阵地是将运河东岸的河堤加高加宽,其平均高度为25米,靠运河一面削成55度的陡坡,坡面上设有绵密的蛇腹形铁丝网和雷区,在沙堤下面埋设若干条通向运河的汽油管,战时可将汽油喷射到运河水面上形成人工火障,阻止埃军渡河。在沙堤上面,沿运河全线构筑了31个据点,并形成交叉火力网,可控制整个运河和重要通道。第3道阵地是在沙堤后面的主要交通要道上构筑据点,修建了若干条斜方向的交通支线,并部署有机械化预备队,可以随时增援第1道、第2道阵地。这条防线耗资2. 38亿美元,用当时的以军参谋长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由于前几次中东战争的军事胜利和这道坚固的巴列夫防线,以色列政界、军界和情报部门都一直处在狂妄的心理状态中,认为埃及不可能越过苏伊士运河发动战争。骄傲轻敌、削减军费和战备松弛的结果,导致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陷入被动局面。

1973年10月6日下午,西奈半岛以军防地突然爆发两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在巨响中,埃、叙两军按照预先制定好的代号为“白德尔”的作战计划,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起攻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了。

埃军在西线首先出动200架飞机袭击以军西奈前线指挥部、部队集结地域、机场和通信枢纽。埃军突击梯队8000人,在防空和炮兵火力掩护下,越过河堤,仅6小时就一举突破了以色列精心修筑的“巴列夫防线”。战斗打响后24小时,埃军第二、第三军第一梯队就全部越过苏伊士运河。10月9日,过河埃军攻占了西奈半岛的第二大城市东坎塔拉和夏特。与此同时,北线叙军分3路向以军全面进攻,10月7日,全线突破戈兰高地,9日,其中一支部队已超越1967年停火线35公里之远。

西线埃及军队从10月10日起,因油料、弹药补给发生困难,加之不打算把以色列赶出西奈半岛,企图用政治办法解决中东问题,军队停止进攻3天,等待与以色列谈判,从而使以色列获得了喘息之机。14日埃以双方在运河东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双方均损失坦克200多辆,埃军进攻受阻。北线以军集中了22个旅,1000辆坦克,近10万人。11日夺回戈兰高地后迅速推进,12日进到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30多公里,于是抽调兵力支援西线,并在战法上施用了混水摸鱼之计。为求速战速决,以色列彻底放弃了把埃军赶回运河西岸,重占巴列夫防线的企图,而是偷渡运河,突入西岸,包抄敌后,打乱两军对垒、阵线分明的战局,把战火烧到埃及国土纵深,抵偿在战争初期所吃的大亏,迫使埃及求和,体面结束战争。

就在这时,以军从美国提供的卫星照片上发现了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二、第三军团接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同时还发现,埃军主力已全部渡过运河,部署东岸,而运河西岸兵力空虚。

这真是天赐良机!以军统帅部当即决定立即向埃军采取攻势行动,以主力从埃军第二、第三军团接合部间隙突入运河西岸,目标直指埃军战略纵深。

10月16日,西线以军得到补充,组成3个机械化旅群向埃军全面反击,同时向运河西岸实施大胆穿插。16日黄昏,一支由数百名以军突击队员组成的装甲特遣队,身着埃及军装,操阿拉伯语,乘坐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苏式坦克,从埃军架设的浮桥上乔装通过。一入埃及境内,便接连摧毁了埃军在陶索姆、伊斯梅利亚地区的地空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并派遣由数十辆坦克和水陆车辆组成的特遣分队,于17日在伊斯梅利亚和大苦湖之间架设了3座浮桥,在西岸建立了桥头堡,大部队开始渡河。18日,进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后方要地,破坏埃军交通和通讯联络,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摧毁埃军许多防空导弹发射场、炮兵阵地以及雷达站,使埃军在运河中段的防空火力配系陷于瘫痪。

埃及对以军渡河作战行动的可能性和威胁估计不足,察觉较晚,反应迟钝,堵截不力,终于酿成大患。以军于23日傍晚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23日午夜进抵阿达比亚,并封锁了开罗——苏伊士公路,从而完成了对埃及第三军团的战役包围,使其第七步兵师、第十九步兵师、3个独立坦克旅以及第四装甲师、第六机械化师的部分兵力共4.5万人陷入困境。至此,战场局势开始朝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面转变。以军在空军的支援下,又占领了运河两岸的大片土地。24日,埃及、叙利亚等国在战局不利的形势下,被迫接受停火。

燃烧了18天的战火终于熄灭了。此战,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军死亡2300人,损失坦克850辆,飞机110架;而阿拉伯的损失更为惨重,死亡8500人,损失坦克2200辆,飞机450架。

回顾这场战争,以色列骄傲麻痹先输一局:没能制止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至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的西奈部分领土;但它混水摸鱼又赢回一局: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并掌握了对埃及第三军团数万官兵的生杀大权。总之,以色列在初战告捷的埃及军队阵前,用混水摸鱼计确实达到了迅速挽救失败、扭转战局的目的。

这次战争的经验教训还告诉人们:“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贻误战机就会被敌人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