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色列听命作先锋

以色列听命作先锋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甚至表示自愿充当进攻埃及的急先锋。事先,以色列同英法商定作战方案。得知以军进攻的报告后,埃军统帅部一面命令当地守军坚决顶住以军的攻势,一面紧急向西奈半岛增兵。“最后通牒”要求埃及、以色列两国政府在12个小时内作出答复。此战,除了以色列实现了迫使埃及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的目的之外,英、法两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宣告失败,不仅占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向埃及发动突然袭击。10月31日,英法空军空袭埃及机场,爆发了第2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阿拉伯国家与英、法等大国及以色列长期矛盾激发的结果,但它的直接诱因是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扼控欧、亚、非3洲海上交通要冲,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使欧亚两洲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5500到1200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一直受英、法两国长期占领,苏伊士运河公司也被英、法垄断资本所控制。运河的大量收入流入了伦敦和巴黎银行。长期以来,埃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2年7月23日,埃及自由军官团领导人、陆军中校纳赛尔发动埃及革命,并于1954年掌握了埃及政权,着手进行经济建设和加强军队建设。同时就苏伊士运河问题与英国政府谈判,英国被迫于1954年10月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 月18日,最后一批英军从苏伊士运河撤出,但苏伊士运河公司仍为英法所控制,成了埃及的“国中之国”。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断然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一决定震动了西方世界,也使英、法两国恼羞成怒。为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英、法采取了经济封锁、制裁、军事威胁等多种手段,但均未达到目的。于是,英法两国准备对埃及使用武力,以图重新占领运河。8月3日,英国宣布处于紧急状态,随后征召了2万多陆军后备役人员入伍。与此同时,一个英法联合计划小组拟制了一个进攻埃及,代号为“火枪手”的作战计划。

在策划和准备侵埃战争中,英法觉得兵力不足,所以,法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利用以色列与埃及的矛盾,让以色列军队率先沿边境对埃及发起大规模的突然攻势,将埃军主力和注意力吸引到西奈半岛上,然后英、法集中空军力量,一举歼灭埃及的空军,并在运河地区实施登陆和空降,切断埃军主力的退路,将其歼灭在西奈半岛地区,进而夺占开罗、亚历山大地区。当法国提出要以色列参与他们的侵略计划时,以色列真是求之不得。以色列对埃及禁止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早就怀恨在心,早就想对埃及发动进攻。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甚至表示自愿充当进攻埃及的急先锋。

事先,以色列同英法商定作战方案。首先由以色列发起代号为“卡达希”的西奈战役,作战企图是席卷西奈半岛,击溃埃及,解除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并摧毁埃及军队设在加沙地区和边境附近的基地。

为了达到以上作战目的,英、法、以采取的作战方法是:英、法在以色列发起攻势之后,借口“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实行战场停火,并从运河区后撤10英里,英、法进驻运河区,以保护航行安全。当埃及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时,便立即集中空军力量,突然攻击埃及的大城市和机场、基地及军事设施。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经过周密准备的以军突然向埃及的西奈半岛发起攻击。得知以军进攻的报告后,埃军统帅部一面命令当地守军坚决顶住以军的攻势,一面紧急向西奈半岛增兵。战至11月1日,双方互有得失,难分胜负。

就在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抗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区开进西奈并准备进行大规模反击之时,英法两国装模作样,借口保护运河航运,于10月30日下午6时,当即向埃及、以色列两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其内容包括:两国应立即停止陆、海、空的作战行动;两国军队各自后撤,埃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军撤至运河东岸的12英里处;埃及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埃、以两国军队及保障一切国家船舶依据国际法在运河的航行,而暂时占领富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这个所谓致埃、以两国政府的“最后通牒”,实际上是对埃及进行军事干预的“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要求埃及、以色列两国政府在12个小时内作出答复。以政府答复接受“最后通牒”的要求。30日深夜,埃及总统纳赛尔表示断然拒绝接受“最后通牒”的无理要求,并于31日上午6时发出命令,要求尼罗河流域与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埃军防空部队,进入防空作战紧急戒备状态。在埃及政府宣布拒绝接受英、法的“最后通牒”的次日,即31日19时,英、法两国空军向埃及发动空中突然袭击,对埃及4个主要机场进行集中轰炸。11 月1日晨,再次出动空军作战飞机和海军舰载飞机,对这些机场实施猛烈的补充轰炸,并同时袭击了埃及另外5个机场,还用燃烧弹袭击了埃及首都开罗及亚历山大等5个大城市。随后,英法空军对埃及的袭击目标,转向对埃军坦克、炮兵、战斗车辆集中地域及重要交通线,试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配合以军将埃军包围歼灭。

英法空军的猛烈空袭,对埃及来说犹如雪上加霜,极为险毒。

埃军统帅部及时识破了英法这一战略企图。在英法空袭后,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防止英法联军占领运河区,而使西奈部队受到夹击的危险,命令增援部队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则迅速撤至运河区。至11月5日,埃军除以一部兵力抗击以军的进攻外,主力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英法在连续对埃及进行了几天狂轰滥炸之后,开始向苏伊士运河地区发动地面入侵。11月5日,英法联军在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实施空降作战和登陆作战。英法命陆战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埃及军队主力的顽强抗击,仅前进35公里,抵达开普地区。6日下午4时,法军空降部队夺占了伊斯梅利亚,英军也攻占了阿布苏外尔机场。

英、法、以三国军队对埃及发动侵略战争,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也引起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强硬反应。当时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发表声明,宣称如英、法等国不同意停战,将对英国本土实施核攻击。但苏联当时正卷入东欧匈牙利事件之中,难以抽身。英、法将其看作是一种恐吓姿态。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强硬态度,却使英、法不得不有所顾忌。艾森豪威尔命令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并强烈要求英、法必须立即停战。眼见战争目的难以实现,且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陷入孤立,迫不得已,英、法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撤出全部军队。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此战,除了以色列实现了迫使埃及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的目的之外,英、法两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宣告失败,不仅占领运河区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在国际上陷入孤立地位,失去了中东地区的主动权。英国首相艾登被迫宣布辞职。真可谓借刀杀人未杀着,反倒伤了自己的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